京剧的四大行当和著名演员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6-03 00:48 浏览量:37
行当是我国传统戏曲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手段,各地方戏曲剧种都有行当的划分。京剧原分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后来又概括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最后归并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除这四行外,尚有几类次要的角色,如武戏中的配角“武行”和“筋斗行”,以及跑龙套的“流行”,所以也有七行之说,即“生旦净丑,武流筋斗”。
生行:又分老生、红生、武生、小生。
老生的主要演员有“老三派”: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贾洪林、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周信芳、谭富英、杨宝森等。
程长庚:他是京剧开基创业的大师。清末安徽潜山人。他是京剧的全才:文武昆乱不挡, 生、 旦、净、 末、丑、副、外、武、杂、流(龙套)等十门角色都会演。能演剧目十分丰富,尤其擅长于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的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唱法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气完神足。他常演的戏是《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镇潭州》、《状元谱》、 《群英会》等。晚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第二代上,曾筹办三庆大科班。老生的“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都是他的弟子。他的传人还有杨月楼、卢胜奎、殷德瑞等。
余三胜:他和程长庚是同一时期的京剧奠基创始人。湖北罗田人。他的唱工以楚调为基础,又吸收了徽调、昆曲和梆子腔,但以鄂音为主。他既善于唱工,也钻研做工,因而形成了一个唱、念、做俱佳的流派—————“余派” (也称“汉派”)。余三胜所会剧目甚多,擅演的名剧有《战樊城》、《定军山》、《当锏卖马》、《捉放曹》、 《四郎探母》、《绝缨会》、 《让成都》、《阳平关》、《伐东吴》、《白帝城》、 《空城计》、 《金沙滩》等等。
张二奎:北京人。他在唱、念中,运用了北京字音。所以人们称他为“京派”。他的唱工平稳宽亮,不爱用花腔,嗓音宏亮,字字坚实,颠扑不破。唱法大开大合、直腔直调,讲究喷口,以字带腔。创造了一种用“气催”的唱法。他的扮相很好,以演王帽戏饰帝王贵族最出名。常演的剧目有《金水桥》、《打金枝》、 《回龙鸽》、 《取荥阳》、《牧羊圈》、《雁门关》、《捉放曹》等。他的弟子有杨月楼、俞菊笙等。
“新三派”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都师承程长庚的“徽班”,而又各自发展成为三支不同的流派。他们都有继往开来、革新破旧的特点。其中以谭鑫培的“谭派”影响最大,也最突出。
谭鑫培:原籍湖北江夏。初学武生,兼靠把老生,后来才专演须生。艺名“小叫天”。他是程门弟子,但是他也吸收了王九龄、卢胜奎、张胜奎、崇天云、冯瑞祥等的特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蔚成大家,被当时的观众誉为“京剧大王”。他的嗓音甜润沙亮,刚柔相济,又有“酸鼻音”,所以在创腔上能根据各种剧情运用自如,无腔不备,尤其善于变化控纵,演什么戏用什么调门,以人物剧情 按戏定调门。他的唱腔当时十分流行,有“无腔不学谭”的美誉。他的做工也很讲究。 “装谁像谁”, “处处入戏”。每演一出戏都有自己独到的特色表演。他演老生戏,既有程派的肃穆,又有余派的丰腴。他演戏很能体会剧中人物的性格,能把当时统治阶级的“众生像”形容得入骨三分。他对京剧事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只是晚年和清朝的王公贵族 交往日多,逐渐地贵族化了,脱离了一般观众。他的传人有刘春喜、贾洪林、贵俊卿、余叔岩,和儿子谭小培、女婿王又宸等。当时有“无生(老生)不学谭”的称誉。代表作是《碰碑》。
汪桂芬:他是程长庚的弟子,曾为程长庚操琴多年,后改唱老生,也演老旦戏。他的唱腔特点是中气充足,嗓音高亢,发于丹田。也就是实大声宏,神完气足。嗓音特点也是“脑后音”,带有“嘎音”,开口发声非常响亮,唱完仍似有余音袅袅,又脆又甜。他以唱工戏见长,也能演做工和念工戏。他的拿手戏有《长亭会》、《文昭关》、《鱼肠剑》、《群英会》、《战长沙》、《取成都》、《天水关》、《捉放曹》、 《风云会》、 《打龙袍》、《钓金龟》等,代表作是《文昭关》。他的继承者很少,只有王凤卿一人。
孙菊仙:原籍天津,是半途转业唱戏的,艺名“老乡亲”。专工唱工。他的声音特别大,有宽有窄、有高有低,音膛相合、五音具备,兼之气力充沛,用尖腔,使嘎调,极其自然。他创造了一些运用“孙派”独有唱腔的戏,如《完璧归赵》、《马鞍山》、《舌辩侯》、《卧龙吊孝》、《逍遥津》、《胭粉计》、《火烧上方峪》、 《善宝庄》、《雪杯圆》、《骂杨广》、《戏迷传》等。他的代表作是《三娘教子》。 “孙派”的继承者是时慧宝。
汪笑侬:满族人,原名德贞金。曾中过举人,做过河南祥符县知县。后被革职,不久当了演员。开始演出他以学汪桂芬为标榜。遭到汪桂芬的嘲笑后,他改名为“汪笑侬”,发愤刻苦钻研,终于自成一派。他自编自演了许多新创剧目,也移植改编了许多其它剧种的优秀剧目。在剧本里,他借剧中人之口,对当政者进行冷嘲热骂辛辣的抨击。著名的有“三骂”: 《骂阎罗》、《骂安禄山》、《骂王朗》, 《博浪锥》、《西门豹》等等。汪笑侬的唱腔特点是苍老遒劲,适于慷慨悲歌,并兼具各家之长。他在表演上,处处是戏,处处生动,能细腻地表达出人物感情,擅于刻划人物。他是名演员兼编剧、导演三位一体的京剧艺术家。他的弟子有佟遇成、石月明、恩晓峰、金桂春、艳桂影等。
贾洪林:他是谭鑫培的得意弟子。是一个既能演主角又能演配角,还善于编演新戏的特殊人才。擅长表情,做工戏最好。嗓音变坏后,创造了低而宽博,专以沉着苍凉的唱法。他为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陈德霖、梅兰芳等都配过戏,都能演得珠玉交辉。他也是一位能编排新戏的演员。他曾编《金生色》、《忠义奇闻》、《十五贯》、《庚娘传》等。贾洪林的配角戏,对后来须生两大派: “高(庆奎)派”和“马(连良)派”影响很大。
余叔岩:他是余三胜的孙子。是谭派表演艺术的继承人。他曾受教于谭鑫培,后又间接地从陈彦衡、侗厚斋、程继仙、裘桂仙等人学习继承谭派艺术,经过深刻钻研,在“谭派”艺术基础上有所发展革新,创成一个宗谭的新派————余派。他的唱腔特点,有刚有柔,刚柔相济。不尚花梢,却韵味醇厚。念白注重音韵,特点是规矩稳重,念字苍而不拙,清而不浊。做工身段,讲究因理生戏,因戏生情,举止动作,精密惬当。余叔岩的戏路子相当宽,可以说是文武昆乱四者皆通。拿手戏有《战樊城》、《长亭会》、《鱼肠剑》、《摘缨会》、 《搜孤救孤》、 《击鼓骂曹》、 《定军山》等等。他的弟子有杨宝忠、吴彦衡、王少楼、谭富英、陈少霖、李少春、孟小冬等。
高庆奎:他初学贾洪林,后向各派名演员都学习。拣长弃短,不死守一个流派。不但演老生各流派代表作,也演老旦戏和铜锤花脸戏。上演的剧目在当时老生中是最丰富多彩的,各派的戏都演。他的嗓音高亢,气力浑厚,善唱悲戚激昂腔调。他编演过不少新戏,都是表现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忠贞不阿人物的剧目,如《史可法》、《哭秦庭》、《越王勾践》等。在京剧改革上,和周信芳并驾齐驱,贡献较大。他的弟子有白家麟、虞仲衡、李和曾、李盛藻等。
马连良:回族。他向萧长华、蔡荣贵学老生戏。他把老生行当中以唱为主的“安工”和以做工为主的“衰派”融合一体,以唱、念、做并重戏作为发展的途径。他的嗓音柔润甜净,唱腔清楚新颖,韵味饱满。他善于运用巧、俏多变的唱腔,来表达一些机智、潇洒人物的感情,更擅长唱垛板,巧俏中而又规矩,规矩中又有巧俏,节奏清新,更反映了马派唱腔艺术的独特风格。他的念白发声吐字,在中州韵中掺入了京音,不太拘泥于湖广韵。擅于用念白艺术表达人物性格。念白抑扬顿挫、字字清晰,节奏鲜明,最大的特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他在表演上运用髯口、水袖,以及他那“衰派”老头子脚步,都是从生活而加以艺术化了的。“马派”的唱、念、做表演艺术的特点是:嗓音柔润甜净,唱腔俏丽新颖,做工潇洒飘逸。马连良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他的弟子有言少朋、周啸天、朱鸿声、王金璐、王和霖、李慕良、梁益鸣、迟金声、徐敏初、张学津、冯志效等。
言菊朋:他原是一个“谭派”的票友。由于他刻苦学习谭派艺术,终于成为“旧谭派”老生出名的演员。他学习和吸取了谭派的长处,结合自己嗓音不很好的缺陷,以音韵声腔取胜,终于独树一帜,创造了“言派”唱腔。 “言派”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唱腔设计。他的唱腔和念白,力求字字准确,句句清楚,既无倒字,更无飘音。如果字音唱着不合适,宁可改换词句。他也注重唱腔的情感,善于把剧中人物的喜、怒、悲、恐、惊,通过唱腔旋律表达出来。他演每出戏有每出戏的唱腔,绝少雷同,同样的板式,唱腔都各有异致。有人称他的唱腔是“腔儿花,味儿厚”。他的戏路很宽,具有独特风格的拿手戏有《让徐州》、《卧龙吊孝》、《吞吴恨》、《鼎盛春秋》、《空城计》、《骂殿》、《上天台》、《宫门带》、《白蟒台》、《法场换子》、《大保国·二进宫》等。他的弟子有他的儿子言少朋、儿媳张少楼,李家载和再传弟子毕英奇等。
周信芳:他是当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浙江慈溪县人。七岁登台演出,艺名“七龄童”,后改为“麒麟童”。他善于向前辈艺人学习,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麒派”唱腔。咬字有力,行腔气势大,顿挫有劲,字重腔轻。既使观众听得懂,听得清楚,又是从剧情、人物出发,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还能使观众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麒派”的念白,同他的唱腔一样,具有苍劲、强烈、韵味醇厚的风格。念白清晰、犀利,讲求喷口、咬字、顿挫,讲究音乐性。“麒派”的做工和唱、念紧密结合,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丝丝入扣;手、眼、身、步具有内容;唱、念、做切合人物,既不过火,也不过瘟,恰到好处。周信芳会演的剧目很多,而且能突破行当跨演其他行当的角色。除去善演生、末、外等角色,还能演武生戏、大嗓小生戏、净角戏、丑角戏等等,还能演时装戏的各种角色。周信芳也是人们称誉的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麒派”的弟子很多,有高百岁、萧润增、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周少麟、李龄童、赵龄童、刘龄童、盖麟童、小麟童,可以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谭富英:他是京剧著名演员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幼年在富连成科班学艺,演老生。他继承了祖父谭鑫培创造的唱、做、念、打相互结合见长,唱腔悠扬宛转而略带感伤的“谭派”风格。文武兼能,尤长于靠把戏。擅演剧目有《空城计》、 《定军山》、 《战太平》、 《击鼓骂曹》等。解放后曾整理演出《将相和》等传统剧目。他也是人们称誉的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杨宝森:原籍是皖北。出身于梨园世家。幼学老生,是“余(叔岩)派”的门生。他的唱法最大特长是于循规蹈矩中显出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念白讲求字韵。做工方面,对人物的刻划也讲求严谨肃穆之中而有潇洒。他的代表作是《文昭关》。弟子有程正泰、马长礼、梁庆云、朱云鹏等。
高百岁:是周信芳的弟子,著名的“麒派”老生。嗓音宽亮,韵味醇厚。以演“麒派”戏中的徐策、宋士杰、宋江、诸葛亮等人物著名。兼演《战长沙》、 《铡美案》等红净和花脸戏。也演过现代剧《豹子湾的战斗》等。
陈鹤峰:也是著名的“麒派”老生。擅演剧目除《徐策跑城》、《四进士》等外,在《逼上梁山》中扮演林冲、《三打祝家庄》中扮演乐和,都有独到之处。
孟小冬:京剧女演员,演老生。她的嗓音醇厚苍劲,高低宽窄咸宜,满宫满调,衷气充沛。以后又曾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派”主要传人。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捉放曹》、 《洪羊洞》、 《搜孤救孤》等。
奚啸伯:北京人,满族。他是由业余爱好而成为著名“谭派”老生的。他缺乏严格幼功训练,但能刻苦自励,认真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享盛名。他表演上着重刻画人物,唱法上长于喷口吐字,讲究口劲,特别对京剧老生“衣欺”辙的运用,有系统的研究。代表作有《白帝城》、《宝莲灯》、《清官州》、《苏武牧羊》、《法门寺》等,尤其是《乌龙院》一剧,最为出名。他也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李宗义:他在青年时期是天津著名老生票友。曾得名师鲍呈祥指点。后正式组班演出。他的嗓音高亮,所演《二进宫》、《李陵碑》、《空城计》、 《击鼓骂曹》等剧,获得好评。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二团。经常演“高(庆奎)派”戏《斩黄袍》、《逍遥津》、 《辕门斩子》等。
李少春:他是李桂春(小达子)之子。从小学武生和老生,以文武兼备著称,曾拜余叔岩为师。他的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韵味清醇,身段边式优美。老生戏是“余(叔岩)派”,武生戏学“杨(小楼)派”。又能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常演的武生戏有《挑滑车》、 《长坂坡》、 《闹天宫》、 《三岔口》,老生戏有《战太平》、 《打金砖》、《打棍出箱》等。解放后,先后与袁世海合作,改编演出《将相和》、 《野猪林》、 《响马传》等,及现代剧《白毛女》、《红灯记》等,在唱腔、表演上都有独特创造。
李和曾:是著名京剧老生高庆奎的弟子,他的嗓音高亢宽亮,擅演“高派”戏《哭秦庭》、《逍遥津》、《斩黄袍》等。解放后,排演新戏极多,有《红娘子》、《朱仙镇》、《詹天佑》、 《节振国》等。
李鸣盛:他是“余派”老生,兼取马连良、谭富英等众家之长,嗓音圆润宏亮,韵味醇厚,吐字清晰,行腔婉转自如,以《失空斩》、《伍子胥》等剧著称。近年来,扮演过很多现代剧中的角色,在继承传统的唱腔和演技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他在宁夏边疆扎根二十余年,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张学津:他是京剧著名演员张君秋的儿子,自幼拜王少楼学老生,后来又拜马连良为师,擅资“马派”戏《甘露寺》、《借东风》、 《白蟒台》、《赵氏孤儿》和“余派”戏《击鼓骂曹》、《空城计》等。他的功底扎实,唱、做、念发展全面,并能在现代戏中扮演老、中、青各种类型人物,曾扮演《箭杆河边》、《海棠峪》、 《刑场上的婚礼》等剧。表演深沉朴实,唱腔吸取“余”、 “马”两派之长,洒脱流利,富于韵味,是解放后培养的著名老生演员之一。
红生:是指老生应工的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著名演员有王鸿寿、李洪春。
王鸿寿:在王鸿寿之前, “红生”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行当,只是由文武老生兼演。从王鸿寿开始,他编演了不少关羽戏,以“红生”戏为主,自成一派,逐渐形成了“红生”这一行当。王鸿寿演关羽,戴三绺髯,勾红脸,唱腔用微调,注重做派,讲究舞刀。他擅演关羽戏《斩熊虎》、《查北河》、《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灞桥挑袍》、《战长沙》、《单刀会》、《月下斩貂蝉》、《走麦城》等。他的弟子很多,有周信芳、林树森、李春利、刘奎官、李洪春等。
李洪春:他是王鸿寿的得意门生。他继承了王派的全部关羽戏共三十六出之外,又编演了《走范阳》、《阅军教刀》《收姚斌》、《破羌兵》、 《教子观鱼》等。他的唱法是运用昆曲、吹腔、 〔梅花板〕、南韵拨子、西皮、二黄、唢呐二黄等曲牌、板腔互相配用,而且是根据剧情需要因戏设腔。念白是吸取了文武老生的庄重沉实、武生的刚毅和花脸粗犷朴实而化为独具一格的“红生”念白。他的关羽戏继承了南派———王鸿寿,兼收北派———谭鑫培、王凤卿和河南派——葛文玉各派之长,在剧目和唱、念、做、武、舞艺术上,都有较全面的发展创新。同行们都称他为“红生宗师”。他还擅演岳飞戏,经他整理改编的岳飞戏很多。他的弟子很多,如李万春、王金璐、李金声、李和曾、李春仁等等。
武生:主要演员有武生三大流派的创始人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及他们的主要弟子杨小楼、尚和玉、俞振庭、盖叫天等。
俞菊笙:江苏扬州人。是俞派武生的创始人。他的戏路很宽,长靠戏、短打戏都演。武生勾脸从他开始。他的艺术特点是勇猛。 “起打”如暴风骤雨,开打非常剽悍, 讲究实在。念白实大声宏而深厚。注重念白和做工, 不以唱工为重。他的弟子有杨小楼、俞振庭、尚和玉等。
李春来:河北高碑店人。他是武生李派的创始人。他身轻迅捷,开打干净利落,擅长短打戏。他的翻筋斗扑跌功夫,有独特的表演技巧。他的弟子有盖叫天、张德俊、高福安等。
杨小楼:他是“奎派”老生杨月楼的独生子。他是俞菊笙的徒弟,武工根底扎实。他在继承传统艺术上,不但针对不同人物,设计了不同的武打技巧,而且也特别注重武生的唱腔、念白和做工。他的唱腔讲究戏文字韵,顺字滑腔,铿锵有韵,爽朗动听;念白是从丹田中运气吐字,抑扬顿挫字字分明,而且善于结合剧情的发展表现人物的个性;做工身段是处处带戏,突出的特点是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武打艺术的特点是武戏文唱,一切武技,都是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他演的传统剧目《长坂坡》、《挑滑车》、《林冲夜奔》、《灞桥挑袍》、《安天会》等,都已成为优秀的保留剧目。杨小楼的艺术流派影响广泛,曾被称为“一代武生宗师”、 “泰斗”。他的弟子有孙毓坤、李万春、高盛麟、傅德威等。后来演武生的大都学习他的流派艺术,致有“无生不学杨”的称誉。
尚和玉:他和杨小楼都是俞菊笙的弟子,但戏路并不相同,他的基本功比较厚实。他的身段、把子、架式、气度很好,唱、念咬字也很认真。 演戏严肃, 一招一式, 硬砍实凿,注重剧情戏理,有独到的见解。他因为自己脸型宽阔,适于扮演勾脸戏,所以他生平得意拿手戏是《晋阳宫》、《四平山》、《铁笼山》、《艳阳楼》、《金沙滩》、《收关胜》、《嘉兴府》等。他是俞派武生中比较杰出的一个,艺术特点是威猛结实,不尚浮华。他的弟子有韩长宝、朱小义、娄延玉、侯永奎、傅德威、李元春、张春华等。
俞振庭:他是俞菊笙的儿子。他的演戏特点是以剽悍勇猛见长。他的弟子有孙毓坤、李万春、蓝月春、杨宝森、徐碧云等。
盖叫天:河北高阳县人。名张英杰,又名燕南。他是武生南派李春来的亲传弟子。他继承了李派艺术,又结合个人的艺术修养而有所创造,形成了近代武生行当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盖派。盖派的特点,除去“武戏文唱,假中有真”之外,就是“从容不迫,功架稳练”。他不仅在武打技术上有创造与革新,而且能把武打技术打得有感情。他以演武松戏最为拿手,有“活武松”之称。常演的拿手戏还有《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鄭州庙》等。他的弟子有儿子张二鹏和张剑鸣,还有李少春、张云溪等。
张云溪:他幼年随父张德俊学艺,后又拜丁永利、李兰亭为师学武生。他身段边式、手脚利落, 以短打武生戏见长,在表演中善于结合人物,化用程式,开打套子各具新意,极少雷同。擅演《三岔口》、《武松打虎》、《四杰村》、《八大锤》等剧。
李万春:他是杨小楼的弟子。念白吞吐有力,身段边式利落,长靠、短打、箭衣戏及猴戏、关羽戏都好。常演《武松打虎》、《火并王伦》、《九江口》、 《闹天宫》等剧。
张世麟:河北人,他自幼拜著名武生李兰亭学武生。武功稳健扎实,表演纯朴含蓄,身段遒劲挺拔, 技巧熟练准确,长靠、短打各有特色,塑造的武松、马超、高宠等人物,都有精彩表演,通过“走边”、“僵尸”、“旋子”、“单脚后蹉步”等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处境,是发展全面的著名武生之一。
高盛麟:他是著名京剧老生高庆奎之子。曾受业于丁永利、杨小楼学武生。后来又吸收了王鸿寿、周信芳、盖叫天的表演艺术精华, 着意通过武技塑造人物, 善于“武戏文唱”。嗓音高亢脆亮,醇厚而富韵味,表演素以优美严谨、威猛稳健著称。还兼演红生、老生戏。擅演剧目有《挑滑车》《铁笼山》、《史文恭》、《艳阳楼》、《古城会》、《郑成功》、《戚继光》、 《豹子湾战斗》等剧。
小生:是京剧生行中扮演青年人物的一种行当。著名的小生演员有龙德云、徐小香、王楞仙、德珺如、程继仙、金仲仁、姜妙香、茹富兰、俞振飞、白云生、叶盛兰等。
龙德云:湖北人。他的嗓音宏亮,又能唱高调门,更善于吸收娃娃生和老生高调门的唱腔。他最拿手的戏是《罗成叫关》。他的唱腔旋律曲折跌宕有致,不花梢;声调高而浑厚、 优美动听。 后来的著名小生德珺如、 张宝昆、 姜妙香等,都是继承了龙德云的唱腔而有所发展、创新的。
徐小香:苏州人。他具有文武昆乱不挡的艺能。他在小生唱腔上,虽然也用昆曲的齐开嘬合的唱法,讲求字正腔圆,但是善于变化,把过去的唱腔柔媚,近于女音的缺点,彻底革除。他的念白,演皮黄(京戏)用昆曲小生传统的念法,发声吐字,以苏音为主,略带徽音。做工身段非常细腻,水袖、翎子以及步法的功夫,十分精湛。靠把戏以功架稳练见长,扮相富丽。他被当时人们誉为小生的一代宗师。
王楞仙:江苏人。他的扮相温文尔雅,秀逸拔俗,唱法讲求四声、喷口有力,行腔吐字,以字谱声,不尚花梢。念白采用尖嗓、大嗓结合的念法,抑扬顿挫、婉转动听,善于变化。他创造了一种用尖嗓,根据各种小生人物在剧中所表现的不同的感情,有格律的笑法,如大笑、怒笑、冷笑、讥笑、苦笑、傻笑、假笑等等。他的表情身段非常细致,会用巧劲,有真功夫。他的拿手戏为《拾画叫画》、《奇双会》、《借赵云》、《镇潭州》、《雄州关》、《八大锤》、《状元谱》、《群英会》等。曾有“活周瑜”之誉。
德珺如:满族人。他的嗓音高亢响亮,刚劲响堂。唱法上吸取了徐小香的刚劲和龙德云的气势,小嗓、大嗓结合的非常柔和,运用雌音多于雄音,而是柔中见刚、刚柔相济。他善于因戏谱腔,在每出戏中都有其独特的唱腔。他以唱工戏见长,拿手戏有《罗成叫关》、《飞虎山》、《未央宫》《孝感天》、《辕门射戟》、《白门楼》等。他戏路渊博,各行角色都有他的弟子,如净角金少山、老生孟小冬、小生金仲仁等。
程继仙:他是程长庚的孙子。武功造诣极深,一招一式,循规蹈矩。念白最讲音韵、五声阴阳。表演富有书卷气,儒雅深秀、文质彬彬。不论是雉尾生、官生、扇子生、穷生和武小生戏,他都能演,拿手戏有《雅观楼》、《探庄》、《蔡家庄》、《八大锤》、《九龙山》、《借赵云》《群英会》、《临江会》、《雄州关》、《岳家庄》、《打侄上坟》、 《连升店》、 《得意缘》、 《奇双会》等。他的弟子有俞振飞、白云生、叶盛兰等。
金仲仁:他是满清皇族出身,德珺如的弟子。他的唱腔不以巧取胜,以剧中人物的个性和情节来安腔;念白大小嗓结合得圆润,念法从丹田托气,雄音用虎音,字字有力,句句带神;做工表情细腻,善于把传统老戏中精彩的表演技巧,运用到所创演的新戏里。他的戏路很宽,在唱、念、做各方面都勇于革新创造。拿手戏有《玉堂春》、《悦来店》、《晴雯》、 《梅玉配》、《红娘》、 《霍小玉》、《绣襦记》、《钗头凤》、 《香罗带》等。
姜妙香:河北人。他以唱工戏见长,唱法博采众家之长,勇于革新,在小生唱腔艺术上,有较多的发展创造,形成了“姜派”唱腔艺术。他的念白讲求声韵和吐字方法。表演风格是丽而不浮。他的戏路很宽,与梅兰芳合作演出达四十六年之久。梅兰芳的新戏《黛玉葬花》、 《晴雯撕扇》、《春秋配》、 《宇宙锋》、 《凤还巢》、 《廉锦枫》、 《生死恨》等等,其中的小生角色都是经他精心设计而塑造的。他的弟子四十余人,有阎庆林、沈曼华、江世玉、童寿苓、以及王瑶卿、荀慧生、欧阳予倩等都是。京剧界都尊称他为“老夫子。”
王瑶卿:江苏清江县人。他首先突破多年来的旧规和严格界限,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的特点融汇起来,使一个旦角可演多种角色,创出“花衫”这一行当;同时也促进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在唱的方面,他打破了传统规律,从老派青衣的程式唱法,创出了更能突出剧中人物感情的优美新腔。在念白方面,他念“京白”很讲究辨四声,分尖团,抑扬顿挫之中又严格的分有软硬气口。使得念白清脆、豪迈、爽朗、圆润醇厚;善于运用虚字。在做工方面,他是京剧旦行中最好的一个从体会剧情出发,以细腻的做工来演青衣角色的演员。他的刀马戏,不仅腰腿功夫稳练,武把子也打得很出色。服装方面,他首先废除了跷工。他主张向各种流派学习,博取众长,不要墨守成规。他也是京剧界的一个全面人才,不光是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位导演家和编剧家,经他自编自演和改编的剧目很多。他创始的“王派”,可以说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于京剧艺术事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钻研所得,热心地传授给后一代,为京剧事业培养了大批的新生力量。今天的“王派”旦角可以说是遍及中国。
梅兰芳:江苏泰州人。出身于梨园世家。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他师承的老师很多,如曾向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学青衣;向路玉珊学花衫;向茹莱卿学武功;从昆旦乔惠兰学昆曲等等。他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又甜又亮。念白抑扬顿挫、句读分明,越是高音,越甜越“坠”是向下低盘,是用“鬼音”的音旋拖长然后再向下“坠”,也就是化聚为散,才能显得音旋低回,层次有致。而特别有一种寓刚于柔的味儿,最善于体现中国古代善良妇女的性格。程派念法,也用反切发音出字,却能字字送入听众耳鼓。沉重有力,而且是性格化的。念白如斩钉截铁,功夫很深。程派做工表情身段都有独到之处。如创造了很多用以表演恨、悲、怒而又敛的“挑眉”类型。用以表现各种复杂感情的水袖舞蹈动作,他曾创造性地分成“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等十种类型。他的武工根柢深厚,打法快而飘洒,刚健婀娜而又带些花梢。程派弟子有陈丽芳、李丹林、赵荣琛、王吟秋、江新蓉、侯玉兰等。
荀慧生:河北东光县人。他曾拜师学过河北梆子花旦、京剧青衣、花衫等行当。所以,他在“四大名旦”中,是个全材人物,青衣、花衫、武旦、刀马旦戏,甚至玩笑戏都能演。荀的嗓音娇亮,甜而带沙,以柔为主。荀派的特点,是在京剧中揉合进去许多河北梆子的东西,柔化了河北梆子的精华。他的唱腔特点,是善于结合自己的嗓音设计唱腔。揉合河北梆子和“口语化”。所谓“口语化”,是指他能按说平话似的语气如余霞散绮似地纳为唱腔。荀的念白特别短促,而柔若无骨,完全口语化。荀的表情身段做工,最突出的是眉宇间有惨厉气象和目光善传惺忪之神,前者他运用来演青衣戏的悲,后者他用来演花衫戏的喜。荀派的拿手戏是《红娘》、 《红楼二尤》、 《荀灌娘》、 《晴雯》、 《玉堂春》等等,新戏极多。荀派的传人,除儿子令香、女儿令莱外,还有许翰英、李玉茹、吴素秋、赵燕侠、童芷苓、吴江秋、宋长荣等。
张君秋:北京人。他是继“四大名旦”之后的新的艺术流派领袖。他曾拜李凌枫、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主要戏路属于“梅派”。他的扮相华贵端凝、丽而不邪。他的嗓音甜润流畅。学“四大名旦”,而又能独树一帜。张君秋的艺术风格,主要在于自然真率,不加雕饰,在旦角中独具天真烂漫之致,如鲜花那样自然艳丽。他的弟子有季小兰、杨秋玲、吴吟秋、薛亚萍、李维康、女儿张学敏等。 “张派”艺术影响深远,现在京剧舞台上,可以说是“十旦九张。”
童芷苓:江西南昌人。自幼酷爱京剧, 曾受名师王瑶卿、荀慧生、梅兰芳、程砚秋等的指教。在唱法唱腔上,充分发挥“荀派”爽朗俏丽的特色,又适当地揉合“梅派”典雅端庄和“程派”细腻委婉等特点,表演上不拘成规,善于把传统技法的运用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相结合,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她演的《尤三姐》已拍成影片。
吴素秋:演青衣、花旦,先后拜尚小云、荀慧生为师。以台风绮丽、做工细致著名。曾主演《春香传》、《宝莲神灯》、《沙家浜》等剧。
李玉茹:北京人,曾向王瑶卿、程砚秋、于连泉(小翠花)、郭际湘(老水仙花)等学艺。功底深厚,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后又拜梅兰芳、荀慧生、赵桐珊(芙蓉草)为师,以演青衣、花旦著称。
云燕铭:广东人,自幼随母新兰秋学戏,演花旦。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受梅兰芳传授。唱腔柔婉动听,表演细腻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1955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双射雁》、《水斗》,获金质奖章。
赵燕侠:河北人。先后拜诸茹香、荀慧生为师学青衣、花旦,以吐字清楚,唱腔流利著名。唱做念打别具一格,善于结合个人条件,突破程式,发展传统。经常演《白蛇传》《红梅阁》等戏,及现代剧《沙家浜》等。
杜近芳:北京人。幼年拜律佩芳等学青衣,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梅兰芳指教。她的嗓音宽厚、嘹亮,能高能低,运用自如,唱念字音清楚,明快豁朗。曾先后与叶盛兰排演《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 《佘赛花》等。与李少春演现代剧《白毛女》及历史剧《谢瑶环》,都很成功。
李世济:广东人。曾业余学演青衣,向程砚秋、梅兰芳、赵桐珊、王幼卿学艺。艺术上学“程派”,并有创新,唱腔委婉圆润,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擅演《文姬归汉》、《梅妃》、 《陈三两》、 《党的女儿》等剧。
刘秀荣:北京人。演青衣花旦,曾得到王瑶卿、赵桐珊、华慧麟等传授,又向梅兰芳、尚小云、韩世昌等名家学过京剧、昆曲。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刚健奔放的艺术风格。擅演青衣戏《祭江》、花旦戏《拾玉镯》、武旦戏《杨排风》、刀马旦戏《穆柯寨》、昆剧《闹学》等,以及现代剧《四川白毛女》、《朝阳沟》、 《沙家浜》等。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节上荣获金质奖章。她是解放后培育成长的旦脚人才之一。
杨秋玲:北京人。曾受王瑶卿、程砚秋、华慧麟、赵桐珊传授,演青衣、花衫、刀马旦。后来又得到梅兰芳的关怀和指导,她扮相端庄,嗓音宽亮,艺术上宗法“梅派”,又博采众长,形成含蓄蕴藉,稳重大方的表演风格。在《杨门女将》(已拍成电影)中演穆桂英,唱腔、表演都有创新,曾被誉为“小梅兰芳”。
刘长瑜:北京人。曾先后向华慧麟、赵桐珊、雪艳琴、于连泉等学艺。后又拜荀慧生为师。她的嗓音清脆,吐字明快,表演真切自然,富于时代气息。能吸收其他剧种和其他行当的长处,来丰富京剧花旦的表演艺术。以演热情活泼的少女见长。擅演《卖水》、 《红楼二尤》、 《春草闯堂》、《桃花村》、《红灯记》等剧。
李炳淑:安徽人。演旦脚,曾拜魏连芳、言慧珠、杨畹农等为师学艺。艺术上宗法“梅派”,又兼取“张(君秋)派”之长,嗓音清亮甜润,唱腔委婉流畅,富于韵味,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擅演《白蛇传》、《审椅子》 (已拍成电影)《凤还巢》、《杨门女将》、《龙江颂》等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培育成长的著名旦脚演员之一。
武旦:主要演员有朱文英、朱桂芳、阎岚秋等。
朱文英: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以演武旦戏出名。他的武旦打法以勇猛取胜。不尚花哨,讲求矫健勇猛。他长期与著名武生俞菊笙配戏,常演的戏有《水帘洞》、《五花洞》、《双包案》、 《青石山》、 《雄黄阵》、《恶虎村》、 《白水滩》等等。拿手戏还有《青龙棍》、《蔡家庄》等。他的儿子朱桂芳也演武旦,武打勇猛而不稳练,有文戏味道,稳健而不走险。曾长期为梅兰芳配演武打戏, 如《天河配》、《西施》、《洛神》、《廉锦枫·刺蚌》、《金山寺》等。
阎岚秋:艺名“九阵风”。专演武旦。戏路子很宽,扮相明丽秀冶。最突出的特点是起打和武技的性格化。演来不仅刚健婀娜,还有风流花哨,打起来前后左右都是“戏”,一条枪如流星赶月,神出鬼没,而身子或倚或正或俯或仰或凝立或晃摇,都显得轻盈翩跹似惊鸿掠地。
张美娟:河北保定人,曾先后从张德武、陶玉芝、尚和玉、傅德成等学刀马旦。她功底深厚, 勇于革新, “打出手”新颖、多样,并善于运用武打技术和形体动作,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古代妇女形象。擅演剧目《泗州城》、《盗仙草》、 《金山寺》、 《杨排风》等。
关肃霜:湖北人,满族,曾先后拜戴绮霞、梅兰芳为师。戏路宽广,技术全面。长于武旦和刀马旦,反串小生和扮演男脚也别具一格。代表作有《打焦赞》、 《扈家庄》、《战洪州》、《白门楼》、《周瑜归天》、《铁弓缘》等,在《战洪州》中,创造了“大靠出手”,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铁弓缘》已拍成电影。她长期在云南边疆为少数民族服务。曾演出《黛诺》、《多沙阿波》、《佤山雾》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老旦:京剧中专演老旦的演员,是从龚云甫开始的。他以后又有谢宝云、孙甫亭等人。
龚云甫:北京人。他曾和梅兰芳、刘鸿升、陈德霖经常配演老旦戏。龚派的艺术特点、主要是唱、做。他的嗓音清脆而苍,富“脑后音”,能唱出清苍的韵味来。他的念白,特别讲求字韵,又能灵活运用,抑扬高下,非常动听。扮相清癯,又能显得华贵。他改变了老旦戏很少身段的表演特点,而是吸收了大量的青衣花衫的身段,创造了符合剧情的许多老旦舞蹈身段。后来,龚派唱腔风行南北,他的弟子有赵静尘、李多奎等。
谢宝云:北京人。他专演老旦戏,拿手戏有《盗卷宗》、《坐楼杀惜》、《八大锤》、《状元谱》、《钓金龟》等,他的做工身段循规蹈矩,应有尽有,却不能革新。他演戏有一特点,即每一戏必有一句高唱入云,博得满座喝彩。
孙甫亭:他是名青衣孙怡云之子,罗福山的弟子。长期为梅、程、苟、尚“四大名旦”配演老旦戏。在做工表情上,擅于表现憨厚古朴的老妇。念白宽厚富有膛音,不娇脆而沉着响亮,有时似“闷”而大。他的弟子很多,以耿世华比较突出。
李多奎:北京人。幼年学老生,后改演老旦,曾受龚云甫教导,并得到琴师陆砚亭辅佐。他的嗓音宏亮,气力充沛,高低音均佳,行腔婉转流利,以唱工见长。擅演剧目有《遇后龙袍》、《太君辞朝》、 《行路哭灵》等。解放后,曾与裘盛戎合作,整理演出了《赤桑镇》。他收徒弟很多,是近数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京剧老旦演员。
净行:分铜锤、架子花脸、武净(即武花脸) 等。 铜锤、架子花脸的著名演员有何桂山、穆凤山、金秀山、黄润甫、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桂仙、裘盛戎等。武净的著名演员有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等。
何桂山:他是净行之中的全材,无论是铜锤、架子花脸,或黑、白花脸,甚至是昆曲,他都擅长。他的嗓音如黄钟大吕,唱则纯丹田专走中锋,实大声宏,不尚花腔,不用鼻音。念白一气而下,气完神足,声震全场。他的扮相伟岸雄浑,脸谱简净大方,不尚花哨,却能抓住重点。他能戏极多,昆曲戏中的铁勒奴、尉迟恭、钟馗、鲁智深、炳灵公等等;皮黄铜锤戏的包拯、闻仲、徐延昭、高行周等;架子花脸戏中的曹操、马武、姚刚、呼延赞等角色,他都是拿手戏。人们称他为一代花脸宗师。他的弟子有金秀山、裘桂仙、唐永常等。
穆凤山:北京人,满族。他能演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兼武花脸的戏。他突出的特点是创出了“铜锤花脸”的许多新腔。他是京剧净行革新的第一人。在革新中还创造了许多花脸新腔,如西皮二六板。他还首创把一部连台本戏单摘出一本来演“折子戏”。
金秀山:满族。拜何桂山为师,以演“铜锤”花脸为主,架子花脸只演袍带戏。他的嗓音特大,唱工基本学的是何派,但唱二六板以鼻音见长。具有何、穆两派之长,加以溶化,既有何的黄钟大吕,也有穆的曲折流畅,雄浑朴厚与圆润宛转并行,化平为深,化俗为雅。念白实大声宏,更能性格化,并结合剧情加以变化。做工与他那宏大深厚又苍老的唱工风格一致。他的弟子除儿子金少山外,还有郎德山、讷绍先等。 “金派”花脸影响很大,源远流长。
黄润甫:北京人,满族。他擅演架子花脸,能自成一种艺术流派。他学徐宝成、庆春圃、钱宝峰等老一辈净行演员的表演艺术。拿手戏有曹操、马武、姚刚、夏侯渊、马谡、张飞、周处、程咬金、焦赞、牛皋、李逵、刘瑾、邓九公、窦尔墩等角色。他学习他人的艺术,是有选择的,吸取适合自己表演特点的,再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流派。他的唱专尚沙音、炸音、尤以炸音为主,气力充沛,实大声宏,唱法上似散实凝,以顿挫多取胜。念白声慢而文。京白干脆嘹亮。讲求工架身段,武打干净利落、火炽美观。他的弟子有董俊峰、侯喜瑞等。实际上,民国以来, “铜锤花脸”无不学金(少山),架子花脸无不学黄,他们是净行的两大艺术流派。
金少山:他是金秀山之子。以演铜锤和架子花脸并重,他的嗓音音量很大,洪亮高昂。唱腔从何、金两派中加以变化,非常性格化。他的身材伟岸,扮出戏来,古朴雄浑而美。
郝寿臣:河北香河县人。他继承了“黄(润甫)派”,而又加以很大的革新创造,自成“郝派”。他的优点是气魄大,韵味浓厚,每演一戏,结实凝练,全力以赴。他注重唱工,唱法是用“脑后音”归“鼻音”而唱出庞大气魄。韵白也是用“脑后音”往起拔,大多归入“鼻音”,结尾多加衬字,表演艺术上能做到形、神、意三结合。郝的弟子有王永昌、袁世海、李幼春、周和桐等。
侯喜瑞:回族,河北衡水县人。曾拜韩乐卿、黄润甫为师,专演架子花脸戏。在“黄派”的基础上别创“侯派”。“侯派”总的风格,是豪迈、爽朗、矫健、细致。嗓音富有“炸音”、 “沙音”、 “立音”。唱法学的是“黄派”简净大方、横平竖直的唱腔,花腔很少,但他的口劲严紧,字韵准确,该轻该重,该高该低,能根据内容出发。念白特点是音大而字清,做工身段干净利落、层次分明。 “侯派”的得意弟子是袁国林。
裘桂仙:北京人。他自幼拜张凤台、徐立棠学“铜锤花脸”。他的唱法苍老富有韵味。嗓音不好,纯以人力取胜,接近“水磨(功夫)派”。唱工中多硬腔,硬砍实凿,尽管嗓音不好,也不采用软的唱法。他的代表作是《二进宫》。他的次子裘盛戎,是“裘派”花脸的创始人。
裘盛戎:曾向他的父亲裘桂仙学过花脸戏,但从开展个人艺术流派勇于创造革新方面来讲,都超过了其父。他的嗓音也不太好,但圆亮富于立音,有一种似沙非沙的苍老韵味。唱法也是“水磨工”,善于运用“脑后音”。并把鼻音运用在一整句的旋律中,富有韵味。在念白中也是整句整句经常化地用“闷音”、 “鼻音”、 “憨音”相结合,加重了雄厚浑成的韵味。他的功夫扎实,表情身段有良好的基础。他的代表作是《盗御马·连环套》。 “裘派”的弟子有夏韵龙、方荣翔、吴钰章、李长春等。
袁世海:北京人。在富连成科班学架子花脸。后拜郝寿臣为师。他的嗓音浑厚,扮相魁梧。演曹操一脚刻画细致,性格鲜明。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架子花脸的表演艺术有所革新发展。擅演《黑旋风》、《桃花村》、《除三害》、 《李逵探母》、《九江口》、《将相和》、《野猪林》、《群英会》、《红灯记》(此三剧已拍电影)等剧目,深受观众欢迎。
武净:即武花脸,以武为主。著名演员有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
钱金福:北京人。他的武花脸戏学自崇富贵。他一生为谭鑫培、余叔岩、杨小楼三人配演。他自己的拿手戏有《庆阳图》、 《取洛阳》、《瓦口关》、《铁笼山》等。他的武打、表情身段都有独到之处。最善勾脸,近看很粗,从台下看神采奕奕。他的长靠戏,丰满圆润,有棱有角。亮相玲珑剔透,就象中国古代名家的雕塑一样。他演戏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十分认真。他的儿子钱宝森也演武花脸,弟子有刘砚亭等。
许德义:河北通县人。专工武花脸。他的拿手戏是《金沙滩》、 《嘉兴府》、 《收关胜》、 《芦林坡》、 《百凉楼》、《采石矶》、《铁笼山》等。演武戏以勇猛取胜,冲劲有余,美不足。
范宝亭:北京人。他比钱金福多一门摔打花脸翻扑技巧。戏路宽。他的短打戏,以扑跌取胜,具有摔打花脸的特点。扮相和打法,有一种凶狠气魄。他最擅长“鬃帽花脸”戏。最拿手的戏是《通天犀》中的青面虎。他有不少弟子,最知名的是刘奎官,厉慧良、景荣庆等。
丑行:分文丑和武丑两类。
文丑的著名演员有萧长华、郭春山、马富禄、刘斌昆等。
萧长华:原籍江西新建。曾拜裕云鹏、宋万泰为师,专学丑角。他与谭鑫培、杨小楼、刘鸿升等都配过戏,长期与梅兰芳合作演出。解放后,曾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他是一位京剧丑角艺术表演大师,也是一位卓越的戏曲教育家。他到处投师访友,择善而从,搏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表演艺术特色。他的表演方法是现实主义的,特别精辟入里,深切动人。他的弟子很多,如丑角耿喜斌、马富禄、茹富惠、高富全、叶盛章等,不下一千余人。名符其实的是“桃李满天下”。
郭春山:他是京剧演员兼擅昆曲的丑角。常为陈德霖、梅兰芳配戏。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表演艺术,成为一台好戏中不可缺少的配衬绿叶。南方名丑刘斌昆和曹二庚、张和元、艾世菊等都是他的弟子。
马富禄:北京人,幼年在富连成科班学丑脚,文武丑兼擅。他的嗓音清脆,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擅演汤勤、蒋干、时迁、朱光祖、贾桂等人物。是“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脚人才。
刘斌昆:河北人。曾拜童紫红、赵桐顺、克秀山为师,学丑脚。他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先后又拜郭春山、萧长华、徐凌云、大和尚等人为师。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尤其擅演方巾丑。表演生动灵活,动作性强,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早年就有“江南第一名丑”之誉。擅演剧目有《龙凤旗》、 《双下山》、 《活捉三郎》、 《九锡宫》、 《疯僧扫秦》、 《金玉奴》等。
武丑的著名演员有刘子云、王长林、叶盛章、张春华等。
刘子云:北京人。他能兼演文武丑,还擅唱小调。拿手戏有《拾金》、《平顶山》、 《翠屏山》、 《瞎子逛灯》、《双摇会》、 《背凳》、 《三盗芭蕉扇》、 《血手印》、《双合印》、 《珍珠衫》等等。他嗓音好,专学前辈同辈和兄弟剧种中名演员的唱出名。武工利落轻盈,腰腿矫健。他首演的《小放牛》成为京剧的保留剧目。
王长林:江苏苏州人,兼演文武丑。曾长期与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配戏,被称为丑角之老。他的表演风格是“古润清苍”,即扮相古朴、武功纯熟、圆润丰满,二目锋芒四射,气质甚清,演老丑戏,特别顽健、苍劲。他的嗓音很好,高亢激锐响亮而富有“水音”,有股冲劲。念白变化多端而不离剧中人物性格。身段极富舞蹈美。武打脆快稳准。他把武术、杂技等都运用到戏曲表演艺术中去了。他的门徒很少,后来的叶盛章继承了他的演技。
叶盛章:江苏太仓人。他兼演文武丑。文丑学自萧长华、郭春山,武丑学自王长林、张占福。能戏很多,文戏以戴白髯口的老头戏最好。念白以节奏快、语气横为特点。武丑戏中以演《三岔口》的刘利华为最拿手。运用许多特技表演,使之成为“叶派”最出名的代表作。他的弟子以张春华为最出名,还有谷春章、侯正仁、刘习中、范之濂等。
张春华:他是叶盛章的弟子。解放前,他主演的《雁翎甲》、《酒丐》、《巧连环》等戏,以白口脆快,开打火爆取胜。解放后,排演了《高亮赶水》、《九龙杯》、《三盗会》、《三岔口》等剧。他在表演中注重技术为内容服务,善于运用各种难度很高的武技来表现人物,在武打设计方面颇具才能。尤其以《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演得机智勇敢、矫健敏捷,获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