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看完《奇袭白虎团》感叹:真没想到京剧的花脸还能这样唱!
更新时间:2025-05-27 21:09 浏览量:16
"同志们一番辩论心明亮,识破敌人鬼心肠。美帝野心实狂妄,梦想世界逞霸强。"这段铿锵有力的西皮流水唱腔,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彻大江南北。1953年7月,志愿军京剧团的演员们在朝鲜战场前沿坑道里,用炮弹箱搭起简易舞台,首次演出了《奇袭白虎团》的雏形。当时正值金城战役期间,演员们白天参加战地救护,晚上就着煤油灯排练,将志愿军侦察排长杨育才率小分队奇袭"白虎团"指挥部的真实战例搬上舞台。
1958年,志愿军京剧团回国整编为山东省京剧团后,时任团长方荣翔带领创作团队对剧本进行了全面修改。他们走访了多位参战老兵,收集第一手资料,在保留传统京剧程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剧中"夜袭"一场,演员们用"矮子步"表现战士匍匐前进,以"旋子"动作模拟穿越铁丝网,开创了现代军事题材京剧武打的新范式。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时,该剧因真实再现志愿军战士的机智勇敢而引发轰动,周恩来总理观看后称赞"把京剧演活了"。这部凝聚着战火记忆的现代京剧,不仅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更通过"虎口拔牙"的惊险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
志愿军京剧团的演员们在朝鲜战场上亲历战火,对军事题材有着天然的敏感。方荣翔看到战地简报上杨育才奇袭白虎团的战例时,立即意识到这个素材的戏剧价值。简报记载的细节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小分队12名战士换上敌军服装,杨育才因身材高大化装成美军顾问,其余战士扮作南朝鲜兵。他们冒雨夜行,用敌军口令连闯三道关卡,最终直捣白虎团团部。这些真实的战斗细节,后来都成为剧中最精彩的戏剧冲突。
创作初期,演员们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志愿军京剧团在朝鲜的演出条件极为简陋,没有专业编剧,演员们就集体讨论剧本;缺少服装道具,就用缴获的敌军钢盔、军服代替;舞台照明不足,就用汽车电瓶发电。方荣翔、李师斌等人白天参加战地运输,晚上挤在坑道里修改剧本。他们根据战士们的观后反馈不断调整,比如增加了"夜行军"的集体舞蹈,用传统戏曲的"走边"程式表现侦察兵穿越雷区的紧张气氛。
1958年金秋,周总理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方荣翔听说后,特意把《奇袭白虎团》里最拿手的"侦察排舞"又改编了几遍。演出前他盯着镜子练表情,硬是把传统花脸的怒目圆睁,改成了现代军人的坚毅沉着。当演到严伟才率队突袭时,方荣翔突然加了个新动作:单手撑地侧翻,同时甩出红缨枪缠住"敌哨兵"脖子。这手结合武术的"地躺拳"和京剧"枪花"的绝活,看得周总理连声叫好,他对方荣翔说:“真没想到裘派花脸能这样唱!”
回国后,山东省京剧团对剧本进行了更专业的打磨。编剧孙秋潮、导演尚长麟等人在保留战场真实感的基础上,强化了戏曲的程式美。严伟才的唱腔设计融合了武生和老生的特点,"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等经典唱段既保留了西皮流水的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军人的阳刚之气。武打设计上创新性地将传统把子功与现代军事动作结合,如用"小翻"表现跨越战壕,用"抢背"模拟卧倒射击,这些创新后来成为现代京剧武戏的典范。
《奇袭白虎团》中的尖刀班表演开创了京剧群戏的新高度。十二名演员组成的战斗小组,在舞台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默契配合。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程式美,又融入了现代军事动作的写实性。翻越铁丝网时,演员们采用改良版的"旋子"动作,身体腾空而起,双腿前后分开,既表现出跨越障碍的力度,又保持了戏曲的身段美感。
"尖刀班"的集体武戏是该剧最精彩的部分。十二名演员的队列变换、战术配合都经过严格军事训练。在"夜袭"一场中,演员们用"旋子"表现跨越铁丝网,以"小翻"模拟跃进战壕,整套动作要求整齐划一,稍有差池就会影响整体效果。山东省京剧团的老演员回忆,当年排练时经常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习上百遍,直到每个人的起跳高度、落地时间都完全一致。这种集体武戏的编排难度,远超传统京剧中的任何武打场面。
这些动作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老演员们回忆,当年排练时要在舞台上搭建真实的铁丝网道具,演员们穿着厚重的军装反复练习。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导演用节拍器控制动作节奏,一个简单的翻越动作往往要练习上百遍。演员们的手臂经常被铁丝划出血痕,但没有人叫苦叫累。
尖刀班的队形变换同样独具匠心。传统京剧中龙套的走位相对简单,而《奇袭白虎团》则借鉴了现代舞蹈的队形设计。在"夜袭敌营"一场中,十二名演员时而呈楔形队冲锋,时而分散成扇形包抄,每个走位都严格控制。这种高度协调的集体表演,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服装道具的设计也为尖刀班的表演增色不少。演员们穿着特制的军装,既保持了舞台效果,又不妨碍武打动作的发挥。步枪道具经过特殊处理,重量适中,便于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这些细节的精心设计,使得尖刀班的表演既有军事动作的阳刚之美,又不失京剧艺术的韵律感。
严伟才的扮演者需要完成的"玩命动作"堪称京剧武生表演的巅峰。从两米高台"下高"的动作,实际上是将传统"台蛮"技巧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演员必须在空中完成复杂的转体动作后稳稳落地,同时保持面部表情镇定,为接下来的唱段做好准备。这个动作的危险性极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摔伤。1993年复排时,刘建杰在老师指导下,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才掌握要领。先是在垫子上练习基本动作,然后逐步增加高度,最后才能登上实际演出用的高台。
《奇袭白虎团》的武戏设计开创了现代军事题材京剧表演的新纪元。老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现代战争的写实性要求相结合。他们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表演体系。比如表现战士匍匐前进时,演员们将传统"矮子步"改良为"卧鱼爬行",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律美,又真实再现了战场环境。刺刀格斗的场面则借鉴了传统"把子功"的对打套路,但将大刀长枪的动作简化为步枪突刺的短促有力。
该剧在群戏表演上也进行了大胆革新。传统京剧中龙套演员往往只是背景,但在《奇袭白虎团》里,每个战士、每个朝鲜群众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情感表达。导演要求所有演员必须时刻保持"入戏"状态,用眼神、肢体语言传递战场氛围。这种表演理念打破了传统戏曲"主角中心制"的局限,开创了现代京剧群戏表演的新模式。特别是在表现中朝军民联合作战的场面时,演员们通过细腻的互动表演,生动展现了战斗情谊。
音乐伴奏方面也配合武戏进行了创新。传统武戏以锣鼓点为主,但为了增强现代战争场面的真实感,乐队加入了军鼓、小号等乐器。在"奇袭"高潮段落,急促的鼓点与演员的武打动作精准配合,营造出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种音乐设计既保留了京剧的节奏特色,又赋予了现代军事题材特有的雄壮气势。
《奇袭白虎团》的定版过程凝聚了几代京剧艺术家的心血。最初版本的剧本创作于1957年,当时名为《侦察兵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要展现侦察兵执行任务的经过。1963年山东省京剧团对剧本进行重大修改时,编剧组专门走访了多位参加过金城战役的老战士,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采访记录为剧本增添了真实细节,比如剧中严伟才化装成美军顾问时戴的墨镜,就是根据侦察兵杨育才实际使用过的道具设计的。
武戏部分的定型更是经历了反复推敲。最初设计"下高"动作时,演员们尝试过多种方案:有的建议直接从高台跳下,有的主张加入空翻。经过数十次试验,最终确定了"云里翻前扑"的表演方式。这个动作不仅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武功底子,还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山东省京剧院的老演员回忆,当年排练时要在高台下铺设厚厚的垫子,演员们穿着练功服反复练习,经常摔得浑身淤青。为了确保安全,每次排练都要安排专人负责保护。
音乐唱腔的定型同样来之不易。方荣翔等老一辈艺术家在传统京剧唱腔基础上,融入了军歌元素。严伟才的核心唱段"打败美帝野心狼"就吸收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特点,既保留了西皮流水的板式结构,又增添了军旅歌曲的铿锵节奏。乐队伴奏也进行了创新,在传统"三大件"之外加入了手风琴等乐器,用西洋和声烘托战场气氛。这些音乐设计经过多次修改才最终确定,仅严伟才的主要唱段就改过七稿。
演员阵容的确定同样严格。除了主角严伟才需要完成高难度动作外,其他角色也要经过层层筛选。"尖刀班"的十二名战士要求身高体型相近,动作整齐划一。朝鲜群众角色的演员必须学习简单的朝鲜语台词,掌握朝鲜民族的礼仪动作。这些细节要求使得《奇袭白虎团》的演出阵容必须精心搭配,任何一名演员的缺席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才造就了这部经久不衰的京剧经典。
台前幕后孙卫安回忆起十年前饰演严伟才的经历,最难忘的是那段近乎苛刻的排练时光。每天清晨五点就要起床练功,先跑三公里热身,接着是两小时的毯子功训练。为了练好"下高"动作,他在排练厅角落里专门搭建了一个两米高的木台,每天要反复跳上百次。有时一个动作不满意,他能练到深夜。剧团的老演员们都说,孙卫安这股拼劲,还真有当年志愿军战士那股子倔强劲。
排练期间,孙卫安的作息完全被打乱。早上练功,下午排戏,晚上还要背台词、琢磨动作。最紧张的时候,他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为了保持状态,他随身带着润喉片和跌打药,嗓子哑了就含片,身上疼了就擦药。有次排练"夜袭敌营"一场戏,他在完成一个高难度翻滚动作时扭伤了腰,硬是咬着牙把整场戏排完才去医院。医生嘱咐要卧床休息,他却只歇了一天就回到排练场。
最考验人的还是正式演出时的心理压力。孙卫安说,每次演到"下高"前的那几秒钟,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舞台灯光一打,两米高的台子看起来格外吓人。但音乐一起,就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半点犹豫。有次演出时,他落地时脚下一滑,硬是靠腰力稳住了身形,观众都没看出破绽。下场后才发现,戏服后背全被冷汗浸透了。
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是观众的认可。有位老志愿军战士看完演出后,特意到后台握着孙卫安的手说:"你演的严伟才,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战友。"这句话让孙卫安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如今再提起这段经历,他总说:"演严伟才不只是演一个角色,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