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挣扎:程砚秋和他眼中走向末路的戏曲
更新时间:2025-05-14 18:24 浏览量:2
京剧
如今聊起戏曲,人们的看法大相径庭。有人觉得戏曲已走向衰败,也有人认为它正蓬勃发展。说衰败的人,往往是因为对戏曲爱得深沉,才会惋惜其现状;而那些声称戏曲欣欣向荣的,有人质疑他们或是为了违心地迎合上级,或是故意信口开河,或者只看局部不看全部。
前几天,一位网友的留言说得实在。他说:“如今的京剧,也就那样了。想让它重现二三十年代的辉煌,那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但要说它马上就会灭亡,也不太现实。现在的京剧,处于一种‘活不起,死不了’的状态,以后会逐渐边缘化。虽然不至于进博物馆,但肯定会慢慢变成小众艺术。” 这番话,道出了不少人对京剧现状的真实看法。
其实,唱衰京剧的论调并非如今才有。早在 “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的时代,就有人提出过类似观点。令人意外的是,提出这种观点的不是旁人,正是当时京剧界的顶级大佬程砚秋。
程砚秋
程砚秋先生在 1943 年的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让人感慨的话。他对戏曲的信心近乎破灭,在日记中写道:“朱文元夫妇来,由李红球君介绍来北京研究戏剧,未与谈,戏剧已到末路,上有人追求,不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短短几句话,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朋友李红球介绍朱文元夫妇来找程砚秋研究戏曲,可最后双方并未交谈。不清楚是程砚秋不愿意见面、不想谈论,还是有其他原因,反正“未与谈”。没谈成也就罢了,程砚秋还暗自嘲讽:戏曲都走到穷途末路了,居然还有人搞这些,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大家看,程砚秋在京剧界地位颇高,却如此反感谈论戏曲,还直言 “戏曲已到末路”。这不禁让人觉得,他就像他的唱腔一样,充满矛盾。
程先生对戏曲前途感到绝望,其实有诸多原因。从个人角度来说,他或许并不想唱旦角,却无奈从事这一行;从社会层面看,当时局势混乱、时局动荡,国家受外寇侵略风雨飘摇,这让他忧心不已。为躲避迫害,他甚至跑到青龙桥务农,不再登台表演。所以,他会有这样消极的态度,似乎也能让人理解。
程砚秋在青龙桥务农
但实际上,程先生是个内心善良、心怀家国大义的人。即便在小事上,也能体现出他的宽容与大度。
那段时间,他应王家父女的请求,一直免费教王小姐唱戏。当时程砚秋虽然不至于食不果腹,但因久未登台,经济也不宽裕。但即便如此,他还介绍王家父女去王瑶卿先生那里学戏,希望能让生活同样不宽裕的王先生增加些收入。
程砚秋在日记中写道:“王父女来,开始教《探母》”“告其只教两曲。令其至王瑶卿先生处学一出《能仁寺》做练习京白用,为瑶卿先生收入不得不与其介绍。我白教,决令王师得点儿报酬,不晓得他等学不学。我看准臣兄精明以极,若打不开算盘或许认头。”
程砚秋王少楼演《四郎探母》
程先生这里提到的王氏父女,就是王准臣和他的女儿王蕙蘅。他教王蕙蘅学唱《探母》,但知道论京白说的好,还是王先生最地道,他便想着让王蕙蘅去王瑶卿处学习《能仁寺》,既能学好京白,又能帮王瑶卿增加一些收入。在自己都不宽裕的情况下,还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份心意着实令人动容。
不过后面几句也有意思,“我看准臣兄精明以极,若打不开算盘或许认头”,呵呵,这小话说的也颇有意思,程先生做人做事也真是矛盾啊。
从这些日记里我们不难看出,程砚秋先生对戏曲的悲观态度,与他善良慷慨的为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让我们看到,在戏曲发展的历程中,即便像程砚秋这样的大师,也曾对戏曲的未来感到迷茫。而如今戏曲的发展,似乎也在印证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担忧与期待。从过去到现在,戏曲一直在时代的浪潮中起起伏伏,未来它又将走向何方,值得我们继续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