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郭士星漫话山西戏曲文化之演出队伍
更新时间:2025-05-13 21:42 浏览量:2
演出队伍
戏曲是综合艺术、集体艺术。戏曲演出是戏曲艺术家们共同合作的集体行为。从事这种职业,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各有所长的行家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以歌舞演故事”的任务。从宋金元明清,直至抗战前夕,这种组织俗称戏班。过去的戏班,分职业戏班、家班、自乐班(票班)等多种类型。下面重点介绍职业戏班和自乐班两种类型:
(一)职业戏班。
这是以演戏为职业的专业演出团体,也是戏曲演出队伍的主体力量。山西最早的职业戏班组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目前所见到的有文字可考的山西职业戏班是元代曾活跃于平阳一带的“张德好”戏班和“忠都秀”戏班。万荣县元建孤山风伯雨师庙至今尚存刻有“大德五年三月,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的石柱,洪洞县广胜寺元建明应王殿至今尚存“元泰定元年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壁画。张德好和忠都秀当为元代驰名平阳地区的职业杂剧班名角。
明清两代,特别是梆子戏形成之后,随着山西戏曲剧种的增加和戏曲艺术的繁荣,山西职业戏班得到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初,山西职业戏班最盛时竟达一千多个。
历史上,戏曲艺人地位低下,被人看作“戏子”“下九流”,他们的历史是不被写 在 正 史 上 的, 记 载 戏 班活动的文献资料极少。不少戏班当年的活动足迹,是从目前尚存的一些舞台题壁中发现的。所谓“舞台题壁”,是当时戏班在此演出时随意写在舞台墙壁上的“留言”,且举几例:
在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戏台上留有“百顺班在此演出三场”的题壁,演出剧目是《春灯谜》《恩荣弟》《双包记》,落款时间是“清顺治十五年一月十六日”。在代县鹿蹄涧过街戏台上,留有“大成班”在此演出《龙风剑》《朱仙阵》等剧目的题壁,落款时间是“清
乾隆二年”。在蒲县柏山庙戏台上留有“得胜班,嘉庆五年二月演出五天”的题壁,并记有演出剧目《千里驹》《碧游宫》《满普兆》《四英金》《如是观》等。在安邑冯村舞台上有“蒲州永乐班嘉庆八年到此一乐”的题壁,下记有演出剧目《十五贯》《绣襦记》《阴阳树》等。
在五台县槐荫村西戏台木版隔断上有“自成班在此演戏三天”的墨迹,落款是“大清嘉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在清徐县孟封乡尧城村奶奶庙戏台上发现有如下题壁:“咸丰元年四月东升班到此一乐”“同治十二年四月初八、初九、初十日,祁邑上聚梨园到此一乐”。
山西职业戏班有艺人个人出资或数人集资组班的,也有由官绅富商出资组班的。戏班又有“字号班”“二抱班”“破锣班”“风搅雪”班之别。所谓“字号班”,是指人财物实力雄厚的戏班。字号班里,“三大门”(须生、青衣、花脸)、“三小门”(小生、小旦、小丑)皆具备头套、二套、零碎等三套演员,彩女、龙套、上下手齐全,文武场面人手宽裕,服饰道具比较讲究,文戏武戏都能演出,实行满年包份制。所谓“二抱班”,财势、行当、场面、行头、艺术水平皆低于字号班,分配采取满年包份或按股分红。所谓“破锣班”,是艺人合作组成的共和班,公推班主,因缺财无势,服饰多拼凑,但技艺并不弱,分配按艺术高低定酬。“风搅雪”班,是能够同台演唱两种声腔剧种的班社,如兼演二人台、道情的五云堂班,兼演中路梆子与祁太秧歌的吉庆社等。
山西职业戏班承班人通称班主,或称戏东、本家,主管戏班经费筹措等重大事务。戏班除班主外,承事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是班主的代理人),掌班统管业务。
此一职皆由班主聘请德艺兼优的艺人担任:账房先生管理财务;写头负责招揽台口;箱官五人分管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盔箱、杂箱;文武场面七至九人:演员若干人,按各剧种分行习惯雇用。通常“四大梆子”各行当配备头套、二套两套演员外,尚有由三套演员(零碎)与彩女、龙套、“矛子”(武功演员)组成的“班底”,则视戏班规模大小而增减。此外,还须配备车倌、炊管人员及杂差等。
戏班雇用演员,向例一年一次。每年正月开台演出,十月十五日散班封箱。若继续雇用哪个演员,则班主需在散班前预付钱若干,演员不受钱,即可另行搭班,若受钱,则应于腊月三十日赴约“会班”“上戏”,开始新的一年搭班生涯。受雇双方均不得中途悔约。
职业戏班,都有严格的班规。其内容因剧种、戏班不同而各有侧重。一般说来,都有如下条款:①不准见异思迁;②不准背班私逃;③不准坐班邀人;④不准临场推诿;⑤不准当场坑人;⑥不准见场不救;⑦不准搬弄是非;⑧不准忘师背道;⑨不准调戏妇女;⑩不准打架斗殴。有些戏班还规定;不准结党营私;不准笑场误场;不准擅离职守;不准吃里扒外;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偷盗财物等,如有违规,惩治苛严。轻则打手戒,重则捆吊鞭笞,直至开除。
过去的戏班,均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梆子班供“老郎神”,秧歌班供“三官神”(天、地、水),道情班供“吕祖”。“老郎神”是指唐明皇李隆基,也有说指后唐庄宗李存勖。“老郎神”供在后台,配享者为赵公明、关云长。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为“老郎神”庆寿,全班人一齐跪拜。礼成,合班聚餐。
职业戏班,流动性很强。他们成年累月,活动在外,一个台口接一个台口,很紧张,很艰苦,也很受群众欢迎。这是一支与观众接触最广的戏曲演出队伍。清末民初,山西有名的职业戏班很多,下面仅举几班为例:
1. 鸣凤班。上党梆子戏班。创建于泽州府凤台县(今晋城)东四义村太和寨,俗称四义戏。据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青莲寺玄帝殿碑记》(碑存晋城青莲寺内)“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的记载推算,该班约成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班主史宗经,乾隆年间曾任户部江南、河南司员外郎,爱好戏曲,以娶妻于阳城鸣凤村(今属阳城城关镇)而名其班。史宗经之子史浦,清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曾为福建福宁府知府。告老还乡后,以戏为乐,锐意经营,使鸣凤班享誉泽州戏坛,成为泽州上党梆子字号班之首。艺人多以能入鸣凤班为荣。该班民国三十五年(1946)收归公有,改建为晋城县民风剧团。赵清海、申银洞、段发荣、赵德俊、刘雅斗等上党戏坛名流都曾在该班搭班。
2. 乐意班。上党梆子戏班。清道光九年(1829)前后,由壶关县大河口王万成创建。因王万成声言耗资十万贯资戏,故俗称十万班。该班曾以财力雄厚、阵容强大、服饰富丽享誉潞府戏坛五十年。清光绪初,曾到山东曹州府(今菏泽)演出,有些艺人在当地安家落户,授徒传艺,形成了山东枣梆。
3. 舞霓园。中路梆子戏班。成立于清咸丰六年(1856)前后,由徐沟县城(今属清徐)粮商李玉和以徐沟县斗行名义组建。该班以重金吸收南北名角与乐师,又请协丰号在苏州织造戏装,每年换新,名噪太原盆地近二十年。与祁县聚梨园戏班前后媲美数十年,促进了中路梆子的发展。
4.四喜班。中路梆子戏班。清咸丰九年(1859)由榆次聂店村王钺创办。王家于乾隆年间就经商成为榆次首富。
咸丰年间,王钺掌家,委托总掌柜王守信出任班主,创办戏班。王守信从蒲州邀聘演员,由苏州购置了全副戏箱,经一冬排练,于咸丰十年(1860)春节在聂店露演,正月初八在榆次城内亮戏,观者如堵。该班阵容强大,技艺出众,剧目繁多,服饰鲜艳,轰动一时。名角“一条鱼”“一杆旗”“八百黑”等曾在该班搭班。
5. 聚梨园。中路梆子戏班。清同治七年(1868)前后成班,班主是祁县票商渠源淦(人称金财主)。渠源淦爱戏,能拉会唱。他感于王钺创办的四喜班不够讲究,决心自承戏班,要后来居上。他授意账房先生王联庆(票友,掌管渠宅自乐班)操办,不惜重金,派人到晋南、晋中邀请名角,从苏州定制上好服饰,迅即组成戏班。因人员众多,遂将渠家自乐班并入,分为两班演出,习称上、下聚梨园。该班行当齐全,名家荟萃,勇于艺术改革,成为晋中最有名的字号班。“老元元红”张世喜、“一千红”王喜云、“玉印黑”王玉印、“八百黑”安会成、“一盏灯”田玉环、鼓师宋兴儿、琴师彭根子等曾在该班搭班。
清光绪六年(1880),王联庆与“老元元红”张世喜等名家共同承组了又一个戏班,叫众记庆梨园。公推王联庆为班主,“老元元红”张世喜、“八百黑”安会成为承事。该班开中路梆子“破锣班”之先河。虽因财力不足、服饰简陋,但演员阵容与技艺十分可观,赢得内外行盛赞。时谣:“庆梨园亮戏祁县城,三本六回唱了个红”,“别看人穷班子硬,全班人马一条心。”
6.锦梨园。中路梆子戏班。清光绪十年(1884)创建于太谷城内,班主杨成斋。长子人称杨大少(即少班主),次子七郎,人称二班主,三子八郎,人称三班主。父子相承,以领戏班为业。民国九年(1920),由票友武德胜(太谷人)等十人集资接承该班,改称同记锦梨园。至民国十八年(1929)转让冀舞斋承办,改名锦艺。锦梨园以名伶荟萃、好戏迭出而驰名晋中剧坛,是中路梆子历时最长、影响较大的字号班。
7.自诚园。中路梆子戏班。班主田永富,幼习武术,长年为人保镖,奔走秦鲁,重义气,喜交游,曾为尹光禄祝丰园护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田永富五十八岁,始于平遥城内自承戏班,取名自诚园。尹光禄厚赠戏箱一副。演职员曾达百余人,为晋中一带颇有影响的字号班。
民国十一年(1922),田永富将戏班交其徒弟陈玉继承。陈玉是徐沟人,民国十三年(1924),田永富病故,陈玉将戏班迁至徐沟,设法添置戏装,重金聘请人才,使自诚园阵容强大,文武剧目俱全。他们从张家口请回名旦筱香玉、蛮庆、夺庆和坤伶“二女子”王桂香、“大牛牛”田淑珍、“二牛牛”田桂珍等,使该班足与当时太谷名班万福园匹敌,时人喻以“徐沟一只虎”“太谷一条牛”。后经人说合,自诚园与万福园于民国十六年(1927)合璧,改名公记园。适逢名旦筱吉仙(张宝魁)与女武生刘少贞相偕搭班,更使公记园冠绝于时。惜因戏价昂贵,且“牛”“虎”同床异梦,仅一年即分道扬镳。民国二十三年(1934)陈玉复从张家口请来筱金梅筱金枝姐妹,这两位驰誉中路梆子艺坛的坤伶,以声、色、艺使观众为之倾倒,骤使自诚园声誉倍增。先后在该班的名家还有“狮子黑”乔国瑞、“盖天红”王步云、“天贵旦”王春元、“毛毛旦”王云山、“十七生”董全福以及鼓师高锡禹(小名狗蛮)等。
8. 童四班。蒲州梆子南路戏班。约活动于清光绪中叶。班主童武德(小名童四),运城安邑三家庄人,晚清武秀才,因酷爱戏曲,置箱承班。该班以名家荟萃、剧目丰富著称,除演出蒲州梆子南路传统剧目“二十四本”外,尚有各行主演的拿手戏。该班在武打、化妆上曾吸收京剧长处,使蒲剧武戏和脸谱别开生面。先后在班的名家有杨登云(杨老六)、“白菜心”郧三吉等。
9. 福盛班。蒲州梆子戏班。清宣统二年(1910)创建于襄汾县小邓村。女班主贾根稳。贾氏生于襄汾县古城镇农民家庭,其夫是蒲剧名丑李小秃。丈夫去世后,贾氏不惧世俗,自承福盛班以继夫志。她不惜重金,广罗人才。一次,福盛班在襄汾禹神庙与某班唱对台,负于孙广胜。第二年,贾氏千方百计加强班内力量,并以每季三百二十元高价强邀孙广胜入班。贾氏领班二十年,由于经营有方,使该班稳居蒲州梆子四大名班(云升班、庆乐班、八条棍、福盛班)之首。民国二十一年(1932)贾氏病逝,其子李有福继任班主。该班阵容强盛,时人乐道的蒲州梆子四绝:“三狗的乱弹,广胜的走,存才的路数,毕业生的手。”均为该班囊括。在名家熏陶下,该班培训出一批人才,做到了“人走戏不走”“换人不换戏”。该班于民国二十年(1931)腊月初五至二十五日,曾借年终封箱之机,遍邀蒲州梆子名流在临汾城内东岳庙合演二十天,名伶云集,切磋技艺,实属晋南戏坛盛举。
10. 白老八班。蒲州梆子南路戏班。清末民初成立于运城安邑。班主为清光绪间名旦“月月红”白良才,俗称白老八。该班上演剧目以文戏为主,各行皆重唱、念、做功,文词典雅,风格统一。不仅使蒲州梆子南路戏“二十四本”剧目得以完整留传,而且创造了一批富有精湛技艺的南路、西路折子戏,为继承和发展蒲州梆子南路戏,做出承前启后的贡献。
11. 云升班。蒲州梆子戏班。民国七年(1918)由名净杨登云等组建于芮城杨家桥村。民国九年(1920)改由杨登云独自承领,俗称杨老六班。该班享誉十五载,向以人才荟萃名噪剧坛。活动范围北至太原、晋中,东至豫西,西至西安、渭南,南至湖北老河口。
12. 庆乐园。蒲州梆子戏班,俗称黑厮班。民国十九年(1930)创建于赵城县,班主为“梨园之杰”杨华甫(小名黑厮)。该班靠黑厮经营有方,以名家荟萃、德艺兼优饮誉八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该班成员达一百三十多人,分两班演出,盛况空前,时有“要看还是黑厮班,门门把式齐看遍”“黑厮班,不简单,双生双旦双花脸”之说。
13. 双盛和。北路梆子戏班。清光绪八年(1882)创办于崞县(今原平)郑家营村。班主郑文有,少家贫,无生计,酷爱戏曲,乃租箱承戏。该班是可与忻州锦顺园、代州同乐园相抗衡的字号班。
14. 武胜班。北路梆子戏班。清光绪十八年(1892)创立于大同。班主冯瑛,性豪爽,不事权贵。兴之所至,购戏箱一副,领起戏来。主要活动于雁北、内蒙古。诸多名角如“金兰红”赵玉亭、“九岁红”高玉贵等,曾在该班搭班。剧目一百有余,均书于制作考究的戏折之上,外书“山陕梆子武胜班”,内列剧目和相应主演姓名。
15. 五云堂。晋北道情和二人台“风搅雪”戏班。清同治二年(1863)前后,成立于河曲县唐家会。活动于秦、晋、绥(今内蒙古)三角地带。该班前后经历近八十年,开二人台高台演出之先河,对二人台戏曲形态的形成以及道情二人台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散班后,多数艺人走西口谋生,成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16.十八村秧歌班。襄武秧歌戏班。清光绪十年(1884)在襄垣县上良村由艺人王福锁邀约襄垣、武乡两县所辖上良、下良、上合、下合等十八村自乐班秧歌艺人组建而成。
该班集襄垣、武乡两县秧歌精英,开襄武秧歌职业戏班之先河。
17.吉庆社。祁太秧歌、中路梆子“风搅雪”戏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祁县北关秧歌艺人董七儿邀约业余秧歌艺人和专业梆子演员组建而成。箱班主“三盏灯”。该班戏价低,人员精干,演出形式灵活,颇受中小村镇和山乡欢迎。活动范围以本县为主。
18. 合益园。耍孩儿戏班。民国十年(1921)在应县唐庄村由四名业余艺人集资设坊,招收艺徒二十余名,聘陈进有授艺,半年后即以四家为股东购置戏箱,唐宿为名誉领班,正式以合益园班名行戏。该班奖惩分明,规章合理,驰名于雁北及内蒙古大海滩一带。“七七事变”后解体。
19.贵林班。朔县大秧歌戏班。民国十七年(1928)由李贵林承组于朔县。全班三十八人,行头全新,行当齐全,活动于晋北及内蒙古清水河一带。民国三十年(1941),遭日军破坏,遂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