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剧赏析《捉放曹》(上)
更新时间:2025-03-11 00:09 浏览量:10
《捉放曹》是一出传统的京剧三国戏,顾名思义,全剧应由捉曹操和放曹操两部份组成,合称为《捉放宿店》,也有称《中牟县》的,因为捉曹操和放曹操的人,都是中牟县的县令陈宫。
据说《三国志》史书中,确实有陈宫其人,但没有捉、放曹操的事件,后人普遍认为,是文学家罗贯中为了刻画曹操狡诈的性格,而在小说中编出来的情节。我们要探讨的,不是戏曲情节的真伪,而是剖析前辈的戏曲艺术家们,如何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从头到尾,竟然为我们成功地刻画了两个完全不同特色的人物,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京剧舞台艺术创作规律。
我辈看戏不少,但是全本的京剧《捉放曹》,我却没有看到过,即使仅有《行路宿店》的舞台演出,也没有看过谭富英、裘盛戎二位大师的表演,仅听遗留下来的录音和看音配象而已。连杨宝森的演出也没看过。我最早是在50年代初期看的先父票过的此戏,21世纪又看了其他票友的此戏。唯一难忘的专业演员的此戏,是1988年初,在人民剧场看过孙岳和方荣翔二位演出的“行路”一折,还不带“宿店”。至今37年过去了,依然历历在目。我一方面怀念已仙逝的两位表演艺术家,另一方面,也深为此剧在创作上的成功而感慨。
戏曲既然是以歌舞演故事,那么就必须有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情节又是塑造鲜活的舞台人物的前提条件。《捉放曹》这出戏的创作,就很符合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它具有陈宫从捉曹操到放曹操,再到追随曹操,而最后竟然弃曹远走高飞的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情节发展的过程,演绎出陈宫思想的变化;而曹操的思想性格,应当说是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他原来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一面,并没有被陈宫,也包括观众所了解,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伴着时间的推进,陈宫和观众才看清了曹操这个人物。
和曹操相比,陈宫就太傻了,完全是一个不懂事的书呆子,仅仅凭着曹操被捉后的一席话,就连家属和官职都不要了,幼小的我在扒台沿听此戏时,曾经发问:“曹操这个人是有像他自己夸的那么好吗?”看,一出舞台戏能够攫取台下观众的心灵,这就正是艺术的魅力和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