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庭审成“行为艺术”?别让反腐沦为荒诞剧场!
更新时间:2025-05-08 14:01 浏览量:1
河南平顶山一中学原党委书记徐卫东受贿案庭审,260多名同事被“组团”围观。法庭上贪官哭成泪人,台下却有人偷偷刷短视频、有人交头接耳聊八卦——这场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活生生变成了一出尴尬的“职场真人秀”。当反腐沦为集体围观的表演,我们不得不问:靠这种“沉浸式教育”真能震慑贪腐吗?
徐卫东的履历堪称“人生赢家”剧本: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津贴……随便一个头衔都能让人仰视。可通报里的他,却在教辅采购拿回扣、食堂承包收好处、学生入学搞权钱交易。更离谱的是,这不是个例。三亚教育局长吴萍、贵阳小学校长钟海燕,全在相同的“赛道”上翻车,连贪腐套路都像复制粘贴。
这些贪官个个都是“奥斯卡级演员”:
- 对领导:画饼大师 某地把废弃厂房包装成“高科技产业园”,领导视察时临时雇人假装工作;某县用租来的豪车、临时搭建的“样板村”应付检查,把造假玩成了流水线作业。
- 对百姓:苦情戏王 有官员天天穿旧布鞋、在镜头前啃冷馒头,私下却住着别墅、吃着山珍海味;还有人离任时,自导自演“群众含泪挽留”的戏码,演技比职业演员还逼真。
- 对公众:反腐先锋 某市委书记在廉政大会上慷慨激昂痛斥腐败,结果三个月后自己因受贿千万被抓,成了全网群嘲的“打脸专业户”。
组织同事旁听庭审,本想“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结果却成了大型尴尬现场。有参会者直言:“就像看了场电影,散场后该干啥干啥。”这种形式主义背后,藏着三个致命误区:
- 高估人性的脆弱 靠“吓唬人”治腐败,只会催生更隐蔽的手段。就像游戏玩家被封号后,只会研究更高级的作弊程序。
- 低估演员的“敬业精神” 贪官在法庭上的痛哭流涕,不过是为减刑的“最后表演”。他们不是后悔贪污,而是后悔“演技不够好,被人抓了现行”。
- 忽视制度的漏洞 学校采购、项目招标这些环节,权力过于集中,监督形同虚设。不解决制度问题,再多的“围观教育”都是白费功夫。
为什么贪官能在台上“自由切换剧本”?根源在于制度的“设计缺陷”:
- 监督机制成了“睁眼瞎” 上级监督看文件,下级监督不敢说,群众监督没渠道。信息不透明,让贪官在“黑箱”里肆意妄为。
- 晋升标准变了味 只要能把政绩“包装”得漂亮,有点小毛病也能被容忍。这导致官员们把精力全用在“作秀”上,真正该干的实事却没人管。
- 圈子文化腐蚀人心 在某些地方,不参与腐败反而成了“异类”。有人调侃:“在圈子里,不收钱是不懂规矩,不腐败是不合群。”这种畸形生态,让廉洁成了奢侈品。
想要根治腐败,光靠“警示教育”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动真格的改革:
- 让权力透明化 推行电子招标、阳光采购,每一笔钱的流向都公开可查,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
- 建立立体监督网 打破“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引入第三方审计,鼓励群众举报,让贪官无处藏身。
- 重塑考核标准 把群众满意度、廉洁指数纳入官员考核,让“实干家”得到重用,“戏精”失去舞台。
当贪官的眼泪成了舞台上的廉价道具,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让制度长出牙齿,而不是让反腐沦为一场场荒诞的表演。毕竟,比贪官更可怕的,是让腐败滋生的温床。
对此,您怎么看?敬请点赞、收藏、转发,并与墨兮哥交流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