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伶的复兴(五)评剧的现状
更新时间:2025-05-07 17:41 浏览量:3
解放后的评剧领军人物是小白玉霜和新凤霞。小白玉霜得白玉霜福荫,他又倾心提携新凤霞,成就一段佳话。
新凤霞(1927年~1998年),原名杨淑敏,江苏苏州人,评剧新派艺术创始人。她六岁学习京剧,13岁开始学习评剧。14岁主演评剧《唐伯虎点秋香》。1956年,新凤霞主演评剧电影《刘巧儿》,成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放映次数最多的电影之一;1963年,出演评剧戏曲电影《花为媒》,将评剧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
评剧从开始就以天津为根据地,以切近普通民众、切近生活文明,它以落子为基础,官方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表演特点,尤其以表现现实生活细微质朴,深受普通群众欢迎。评剧深受天津新生活影响,跟河北梆子、京剧一起是中国戏曲最早出现坤伶的剧种。因为深深的落子印记,评剧长期以旦、生、丑“三小”为基本行当,难以完全走出小戏的窠臼,也因此,它是北方罕见得以坤伶为核心的新剧种,它对北方剧种坤伶的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为其清新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北方最主要的剧种。
评剧从开始,以成兆才为代表,就非常终始剧本建设,非常关注社会问题,重视戏曲教育,成兆才创立的警世戏社给评剧培养了大量骨干人才,大大推进着这一新兴剧种在音乐、唱腔、表演上的突飞猛进。以坤伶挑班是评剧的一个鲜明特点,评剧由李金顺、华莲舫开始,名角基本都自行挑班,有自己的剧社。这些名角带领剧社下东北、进山东,闯上海,走西北,甚至上云贵,她们不光把评剧带向全国,也把坤伶艺术在全国推广开来。随着评剧成为全国性剧种,这种以坤伶为主的“三小”模式的剧种就在全国纷纷出现,著名得如越剧、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曲子等新兴剧种,它们形成群,并跟古老的昆弋、梆子腔形成了对峙之势,并造成了中国戏曲今天的新格局。
目前人们以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为五大剧种,其中,评剧、越剧、黄梅戏都是以“三小”为基本模式,以坤伶为基础的小戏模式,其底子都是文明戏,其发源就是评剧。原本单纯重唱的豫剧也是在同京剧、秦腔、评剧的共同演出中,吸纳了传统的表演模式,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方法,在以樊翠庭为代表的豫剧人的引领下,创造了新豫剧。五大剧种中,只有京剧在经历了清末民国的文明戏洗涤后,又回到了恪守传统的路子上。很显然,由评剧发起的戏曲新风,已经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所以,有人认为评剧是中国第一大剧种,实至名归。
尽管由《秦香莲》开始,评剧也创造了花脸行当,以马泰为代表的男演员也在慢慢成熟,评剧须生行当也在补强中,但是,到目前为止,评剧自我完善的路子似乎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