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涵:2021年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的题材类型与艺术特征
更新时间:2025-05-06 18:49 浏览量:6
红色文化是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学校教育中,红色校园戏剧中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则成为学生学习历史与培养中国学生爱国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因此,将红色戏剧艺术作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培养也就显得尤为必要。2021年,西北地区出现的大量红色校园戏剧虽然也是这种文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上歌颂性过强,对人的思想启蒙性则稍显不足等。
2021年西北地区创作演出的红色校园戏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抗日战争时期进步青年的故事。如西安音乐学院实验剧团的《战火青春》将校园戏剧与西方音乐剧相结合,描述了在特殊年代,一群有理想,有进步的青年,经过时代的淬炼和考验中,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故事。该剧聚焦于战火中的青年,以成长作为故事线。《战火青春》音乐剧的形式,可以同青年受众群体相匹配,在演员的演绎中,也可看出编剧具有的极高素养。同时,剧中的音乐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用原创的歌曲启迪大众,并表现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
第二类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故事。如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剧社的《风吹唢呐枪声响》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陕甘边界照金玉门川地区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的反应了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反抗阶级压迫,投身革命热潮的悲壮故事。
描述了唢呐手天锁和地下交通员赵陆登的养女赵玉清私定终身后,赵玉清被民团团总强德玉强占为妻,天锁反抗无果上山投身革命的故事。十年后,为筹措粮食,天锁冒险潜入强府寻找藏粮图,遇见昔日恋人赵玉清和已长大的强府少爷震川。在强大的革命之风中,唢呐吹起来了,吹来的是一阵阵的枪声,枪声中,唯一幸存的震川将名字改为“继红”。
第三类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先烈故事。如兰州交通大学晨曦剧社《共产党宣言之黎明前夜》讲述的是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上世纪30年代的故事。彼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生死较量,这是对共产党人的一次严峻考验。这一时期,风云变幻,每个人都面临着理想与信念的选择。该剧充分发挥话剧艺术的优势,着力塑造了一批在《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引导下,为追求理想、救国救民的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段历程。他们在生与死、荣与耻、名与利的考验中,用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与英雄气概,诠释了一部“现实版”的《共产党宣言》。这些红色戏剧依旧以讴歌时代为主题,但塑造形式上有所变革,与革命年代与反右年代戏剧的脸谱化,形式化相比,这些戏剧无疑是具有长足进步的。
2021年西北地区的这些红色校园戏剧,在艺术上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是戏剧性强。咸阳师院剧社的《国茯》以快板入场,茯茶为引,具有民歌风格。四幕剧的表演,并不是正与邪的斗争,而是不同立场传承茶艺,因守真诚,醇厚美德的初衷,是由个人恩怨到家国情怀的转变,最后以“斗茶”作结,不但弘扬了茯茶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表现了诸如穆建堂,崔再冰之类,有新思想,有新道德的工商业者,对革命事业所提供的重要帮助。在塑造穆建堂和崔再冰的时候,编剧在编写中借鉴《雷雨》等作品,先强化两人的矛盾,再弱化为误会,再这其中加入了作者对茶文化的理解。同时又兼顾红色戏剧作品的启蒙性,我认为这种思想的指引是从一而终的。
其次是大部分剧目都是严肃的正剧。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再现了黄克功案的审判历程,表现了审理过程中的转折与曲折,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不摆谱子,不躺在自己的功劳铺上睡大觉,自以为功过可以相抵。表现了我党坚守初心使命,牢记历史教训,力求公平,特别是那句“100个黄克功也比不上党和红军铁的纪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体现了我党坚持纪律性优先,保持优良作风的品德。而且针对审判这个核心来说,对黄克功的审判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完整的解读。同时我个人认为,在此时的对于黄克功人物的塑造用如此相对冗杂的方式是合理的,而且,从情节的设置上来说,我赞同用这种对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复杂性。
第三,2021西北地区这些红色校园戏剧蕴含着启蒙思想。西北大学小黑剧社的《红旗赋》融合了“绣红旗”的故事和五星红旗的设计经过,别出心裁地让江姐与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先生通过时空对话,从不同角度讲述国旗故事,意在启示新时代青年铭记先辈们的遗志、延续革命的火种,高举党的旗帜、激扬青春的力量。这部剧中通过绣红旗和这种跨时空的交流,以党员的所作所为,去启发新一代的学生,这种薪火相传,精神不灭的力量,值得我们铭记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