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新生唱“新声”
更新时间:2025-04-30 10:16 浏览量:1
初春之季,直播间的镜头下,27岁的梅派青衣郭雨昂正在为《贵妃醉酒》勾画眉眼。镜中倒映的凤冠霞帔与手机支架上的直播设备形成奇妙呼应——这位全网粉丝超百万的京剧演员,正在用Z世代的方式续写百年梅派传奇。
郭雨昂和张南云先生 (左二) 、童祥苓先生 (左一)
结缘梨园:两代人的师徒接力
1997年出生的郭雨昂,儿时便和京剧结缘,4岁开始培养戏曲爱好,六年级小学毕业后走向科班学习。2016年,18岁的郭雨昂带着京剧启蒙老师的嘱托,敲开了上海一幢老洋房的门。他来看望的是一对梨园伉俪——梅兰芳亲传弟子张南云与《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
回忆初见场景,郭雨昂难掩兴奋:“我当时才十几岁,自己都没敢想要去拜师。”令他意外的是,两位京剧大家竟记住了这位安静腼腆的少年,一面之缘却促成郭雨昂次年的正式拜师。
作为青年京剧演员,郭雨昂对梅派艺术的核心精神“中正平和”有着深刻理解。
“梅派青衣的每一句唱腔和念白虽婉转妩媚,实际却有一股力量在支撑。”他认为,梅派艺术的特点体现在表演形式与内在气韵的辩证统一。外在形态虽雍容华贵,却始终蕴含着刚健遒劲的内在风骨。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形成了梅派艺术形神兼备的独特风格。
他特别提到,张南云先生曾指出,京剧流派中的“流”应为动词,强调的是京剧艺术虽流派纷呈(尤以四大流派为典范),但习艺者切忌僵化模仿,应立足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恪守梅派艺术本质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个人艺术特质,使流派传承既有正脉根基,又能彰显个性风采。“也正因这种艺术观念,造就了京剧界百花齐放的盛景。”
日常授艺过程中,张南云先生也经常亲自为徒弟示范身段和唱腔,尤其是其对于人物塑造的追求,让郭雨昂受益匪浅。
“南云老师在指导《霸王别姬》时,和我说舞剑的精妙不在于剑花的翻飞,而是演员以虞姬的眼观世、心运剑。有些青年演员或倚仗基本功扎实,难免沉溺于在舞台上‘炫技’,却忽略了角色想表达的情感。所有技艺都应该服务于人物塑造,唯有人物立得住,才能令观众真正入戏。”郭雨昂说。
郭雨昂扮演 《霸王别姬》 中虞姬
守正创新:借戏腔歌曲唱出梅派“新声”
近百年间,戏曲的舞台不断演变,从“舞台上的戏曲”“唱片上的戏曲”变为“电视上的戏曲”,而今又演变为“短视频中的戏曲”“直播间的戏曲”。如今,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开始借助新媒体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很多人最初知道郭雨昂正是通过短视频平台。他在全网收获了超百万粉丝,作品获得超千万的点赞。平台统计数据显示,郭雨昂的38首戏腔作品累计播放量达5.2亿,带动超15%听众转化为剧场观众。他在央视节目《环球综艺秀》中表演的《回马枪》,让现场外国观众反响热烈。
不过这种创新传播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郭雨昂在抖音发布首支戏腔歌曲时,曾遭遇“不务正业”的质疑。对于弟子的跨界,张南云先生有着自己的见解。
“我师伯童祥苓老师的姐姐童芷苓老师是1940年代的沪上名伶,曾参演话剧和电影,还将电影手法融入舞台调度,开创‘影戏融合’先河。”在郭雨昂眼中,张南云先生包容开放,她认为艺术要随时代生长。
值得兴奋的是,仅经过一年,抖音平台已经有2705名专业戏曲演员、163家院团机构加入“DOU有好戏”计划,他们的演出累计被上亿人次看到。
富有时代感的创新,在郭雨昂的日常创作中处处可见。他的直播间既是表演舞台,也是科普课堂。从点翠头面的非遗工艺,到戏服苏绣的丝线分毫,传统文化的精微之美通过直观的方式近距离传递给年轻人。中国戏曲学院最新调研显示,这类传播方式使18~25岁群体对京剧的好感度提升37%。
“师父常说京剧的魂在守正,脉在创新。” 在郭雨昂看来,“京剧有魂,传承有序”。他认为,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创新,但是绝对不能脱离最初的本真。例如,传统戏就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和传承历史,新编戏则可以融入时代背景或唱腔。
立足当下,郭雨昂最想做的事情还是传承和传播好京剧艺术,让更多青年人能够认识京剧、爱上京剧。
“师父曾和我讲起上世纪戏曲繁荣时期的盛况,但如今的观众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年轻观众。”郭雨昂坦言,当前戏曲传承面临最大挑战在于观众群体的代际断层。据戏曲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传统戏曲核心观众平均年龄已超55岁,35岁以下观众仅占整体受众的12%。
但郭雨昂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京剧复兴正当时。“现在年轻人对京剧、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感兴趣,东方文化的魅力正在席卷全球,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正体现在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