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蔡元培与叶春善:近代中国两大教育家的不同轨迹

更新时间:2025-04-30 07:23  浏览量:3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与叶春善身处不同领域——一位是推动现代大学革新的“学界泰斗”,一位是守护京剧传统的“梨园教父”。两人却以殊途同归的坚守,为中华文明的存续与转型提供了两种关键范式。

蔡元培(1868-1940),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916年12月至1923年1月(按实际时间计算)任北京大学校长。

叶春善(1875-1935),京剧科班喜连成(后更名“富连成”)班主,富连成社长。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始于对封建教育的颠覆。1917年执掌北大后,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将这座“官僚养成所”(原来的京师大学堂)造成现代学术殿堂。他力,排众议先后引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派学者,甚至允许女生入学,彻底打破“文科独尊”的格局把北大办成以文理科为重点的综合大学。他1912年主导制定的《大学令》首次确立“教授治校”原则,让学术独立于政治干预。而“五育并举”理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成为近代中国首个系统化教育方针。

叶春善的战场在琉璃厂胡同的戏班。1904年,他以牛子厚资助的280两白银起家,在四合院内创办喜连成社(后更名富连成)。面对战乱与贫困,他坚持“不为发家致富,只为传留戏班后代香烟”,立下一套严格的《梨园规约》,申明了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应当严格要求奉守的职业道德细则,后来成为行业规范。除了《梨园规约》,富连成还有“学规”,也叫“训词”。通俗易懂,深含哲理,字字珠玑,成为富连成社弟子刻在骨子里的信条。

蔡元培的育人观强调“修己以安人”。他要求北大学生“砥砺德行”,将美育视为“世界观教育之桥梁”,通过音乐会、戏剧社等活动塑造健全人格。在《中国人的修养》中,他提出“体育强身、智育明理、德育立本”,甚至细化到“节饮食、洁体肤、时运动”的健康准则。这种理念下,北大孕育催生了惊世骇俗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叶春善则用梨园规矩锻造艺德。除了《梨园规约》和“训词”外,富连成科班治学严谨,学生,有“四要四戒”,教职员工有“治学十则”,对梅兰芳、周信芳等“带艺入科”“搭班唱戏”者同样严格要求。严管厚爱相结合,叶春善坚持每天深夜2次查房为学徒盖被,寒暑不断。同时禁止任何特殊待遇,亲生儿子叶盛兰练功失误也照罚不误。这种“德在艺先”的训育,让富连成社走出侯喜瑞、马连良、裘盛戎等700余位名角,被誉为京剧界的“清华”“北大”,黄埔军校”。

两人的教育实践都在动荡中艰难前行。蔡元培在军阀混战中七次辞去北大校长,坚持“教育独立”抗争;叶春善面对日军侵华,带领科班辗转京津,用连演三月武戏的收入保护戏箱文物。1935年叶春善病逝时,富连成社已传至“世”字辈;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离世,随身仅余《满江红》手稿与未竟的中央研究院计划。

双轨并行的文明启示

蔡元培与叶春善的对比,折射出近代中国文明转型的深层逻辑:前者以“破壁者”姿态引入“德先生”与“赛先生”,后者以“守夜人”角色传承千年艺术基因;一个在未名湖畔培育出科学理性,一个在前门戏园传承着程式美学。

两种教育路径看似对立,实则共同构建了文化自新的生态:没有蔡元培的破冰,中国难逃“老大帝国”桎梏;缺失叶春善的坚守,文明将丢掉身份认同的根基。这对“破”与“立”的辩证,至今仍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参照。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