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御梨”真实产地与藁城梨园庄
更新时间:2025-04-19 10:15 浏览量:1
“真定御梨”实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御用梨园—藁城梨园庄/“真定御梨”这个古老的历史名牌特产如今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多数人倾向于产地赵州,是因为赵州的雪梨、鸭梨非常有名,而晋州人亦称是“御梨”之乡,甚至宁晋人也引经据典直称自己才是“真定御梨”的出产地。其实这都是爱乡之情心切,不惜罔顾历史事实而“自我标榜”虚假之论。
不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常山南,河济之间,千树梨,其人千户侯”。而常山南河济之间的梨果,并不等同于“真定御梨”。
西晋辞赋大家左思在《魏都赋》中,如数家珍,一一列举三国曹魏之地的驰名特产,其中提到:“真定之梨,故安之栗。醇酎(zhòu)中山,流湎(miǎn)千日……”(真定的特产梨,故安的特产栗。中山酿制的美酒,一醉三年)。说明真定的梨早在晋朝之前的三国时期就已是之名特产了。而且被魏武帝曹操的继任者魏文帝曹丕大加称赞,留下传颂千古的著名广告词: “真定御梨,大如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热。”这里的真定故国,当然是指两汉时期的常山郡中的“真定国”。
真定国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时辖真定(东垣)、藁城(稾城)、肥累、绵蔓(在今鹿泉市内)4县3万户。“真定梨”被汉代皇宫和王公贵族视为上品,进奉宫廷,并以产地━━真定国,赐名“真定御梨”。更具体的说“真定之梨”被称为“真定御梨”的年代应始于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真定国和常山郡是他的龙兴之地,他定都洛阳,他的第一位皇后郭圣通皇后就是真定国藁城人,而且他唯一的小舅子郭况是他的第一任“黄门侍郎”,长达十余年,最后位居九卿之列,官居大鸿胪一职,尊贵显赫无二。如此说来,藁城之梨被称为真定之梨无可异议,而进贡朝堂成为“真定御梨”与刘秀对藁城的了解和郭皇后姐弟二人的喜好分不开的。据《藁城县志》记载,藁城梨园庄因产梨,在汉代进贡朝廷而得名。此说当不谬矣。
梨园庄位于滹沱河南岸,藁城西门外的最近的村庄,与滹沱河相邻相依,曾是繁华的码头。在明朝以前向北距滹沱河达二十余里,土地广阔,是适合梨树生长的优质土壤。至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由于滹沱河改道才南迁至城北脚下,为滹沱河向南改道晋州以西的,经赵县东北部至宁晋提供了可能。
清朝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自晋州上顺藁之正公村东,冲突而东南,沿村十里,过周头,入白牧河。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又自正公村上流陈村,中间冲突,仍东南过周头,入白牧河。正是滹沱河在清朝时的两次改道“东南”,给藁城与晋州宽阔的交界地带及南边的赵县、宁晋留下来沙质土壤,这条地带一直被藁城人称为“滹沱河故道”。这就是后来的藁城、晋州、赵县、宁晋等几县为什么会有南北走向连绵不断上百里数十万亩梨树林海。
晋州、赵县和宁晋在历史上不仅与常山郡无隶属关系,更与真定国毫不相干,其大面积的梨树种植也不过是清代以后的事,与左思的《三都赋》和魏武帝称赞的“真定御梨”有天壤之别,相去了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