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地界之争?格局打开,艺术本就无界!
更新时间:2025-04-10 09:40 浏览量:8
前两天,我在文章里提到苏州没有越剧团、沪剧团,不过这也并非苏州的“必选项”。可一位苏州朋友反对的理由很直白:沪剧是上海的,越剧是浙江的,苏州有评弹,为啥还得要沪剧、越剧?
这一下勾起了我对地方戏曲与地方关系的思考。地方戏曲,哪能只困在诞生地的小圈子里呢?要是越剧只能窝在浙江,沪剧只能守着上海,锡剧只能留在无锡,苏州评弹只能局限于苏州,昆曲只能扎根在昆山,那北京的北方昆曲院,上海的上海市评弹团、上海市越剧院、上海市淮剧团,岂不是都没了立足之地?
浙江省曲艺团有苏州评弹,浙江好多设区市、县级都有评弹团,数量说不定比江苏还多。像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那都是红遍全国的大戏种。
这都表明,地方戏曲虽生于地方,却不会被地方束缚。苏州孕育了评弹,自然该有评弹演艺团体,可其他地方也能有苏州评弹;同理,要是其他地方戏曲在苏州有受众基础,苏州也完全可以有相关演艺团体。
芭蕾舞、交响乐,既不是苏州的,也不是江苏的,甚至不是咱中国本土的,可如今,不光中国有,江苏有,苏州也成立了市级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越剧自带“江南灵秀之气”,根源就在吴语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语言柔美、表演细腻,和江浙地区的人文气质极为契合。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早期以“沿门卖唱”“小歌班”的形式在浙东民间流传。越剧起于浙江,却在上海走向兴盛,真正让越剧声名远扬的,是袁雪芬等一众姐妹在上海舞台上,改编《梁祝》等经典剧目,融入城市审美需求,让越剧成了上海、杭州等地的文化招牌。
苏州评弹的雏形能追溯到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南宋迁都临安后,中原“说话”伎艺南传,和吴地方言融合,慢慢形成用吴语叙事的评话与弹词。所以说,苏州评弹最初源头在中原“说话”,南宋后早期形态才在江南民间扎下根。随着江南市镇经济繁荣,评话与弹词在苏州加速本土化。清代初年弹词在苏州盛行,乾隆年间王周士创立“光裕公所”,标志着评弹走向规范化。20世纪20年代,评弹在上海达到鼎盛,当时光书场就有200多家。早期流派的陈调(陈遇乾)、俞调(俞秀山)、马调(马如飞),近现代流派的蒋调(蒋月泉)、丽调(徐丽仙)、祁调(祁莲芳),它们的形成都和上海紧密相连。
如今,上海评弹团的演员阵容依旧强大,像高博文、黄海华、陆锦花、吴新伯、陶莺芸、姜啸伯等,还有老一辈的秦建国、黄嘉明、王惠凤等。上海评弹演出场所之多,恐怕苏州都难以比肩。
地方戏曲与地方的关系,恰似一张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的文化巨网,绝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画地为牢。它的发展脉络,犹如灵动的溪流,不会被狭隘的地域界限所禁锢。倘若每一种地方戏曲都被刻板地限定在初始的诞生之地,那无疑是对戏曲艺术蓬勃生命力的极大束缚。恰似将翱翔天际的飞鸟困于狭小牢笼,让奔腾江河止于一方洼地。
在海外,还有不少由地方戏曲粉丝组成的社团。我们总说艺术无国界,真不明白为啥有些朋友会觉得戏曲有地界之分。上海能成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靠的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座城市对文艺的包容度,恰恰能彰显它的气度与格局,这和经济社会的繁荣也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