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优秀校友常国栋:把传统戏曲“玩”出新花样
更新时间:2025-04-09 22:14 浏览量:9
他,综测排名专业第一,大一时带领团队成立公司,20岁就成为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及总经理,获得国家级奖项 7 项、省级奖项 9 项,申报国家级发明专利 4 项撰写非遗领域论文 4 篇,发表 1 篇,拥有 200余小时 本专业课外实习经历和超过 100小时 的课外志愿活动。他就是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网络与新媒体2303班班长、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奖选手常国栋!
从热爱到使命 破解戏曲传承的时代困局
常国栋的童年时光里,总是萦绕着奶奶哼唱的戏文:"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时光荏苒,常国栋亲眼见证了曾经锣鼓喧天的家乡戏台渐渐沉寂,观赏者变得寥寥无几。“传统戏曲的困境像一根刺,扎在心头。”他回忆道。
一次在苏州评弹博物馆的调研经历成为转折点。一位老票友感慨:“年轻人刷短视频能反复看二十遍,却嫌戏曲节奏慢。”这句话令常国栋豁然开朗——非遗传承的症结并非内容本身,而是媒介与时代的脱节。由此,他立下志向:用自己的专业所学,让传统戏曲与现代受众重新对话。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常国栋带领团队开启了创业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管理与传媒艺术学院吴航行院长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他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就业办老师则聚焦项目落地,在工商注册、政策解读、资源对接等实操环节给予全方位支持;团委老师更是深入一线,与团队共同走访调研,在关键环节提出建设性意见。
最初他们以工作室形式承接项目,随着业务深入发展,团队逐渐意识到需要更专业的运营模式。2024年6月,蕴藏(陕西)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年仅20岁的常国栋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
公司营业执照
“资金短缺和经验不足是最大的问题。”谈及以学生身份去成立公司的困难时,常国栋回答道。最终,他们凭借工作室的盈利积累和成员自筹资金渡过难关,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21名核心成员、累计参与项目达60人的专业团队,在短短时间内创下60余万元的盈利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比赛现场
技术赋能 打造非遗活化的“数字引擎”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常国栋团队依托地理信息技术(GIS)构建了同州梆子的资源数据库,将其剧种起源、流布轨迹与地理空间数据精准关联,并将各种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嵌入其中,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清晰再现了该曲种的时空发展进程,为后来学术研究与文化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撑。
调研团队合照
更具突破性的是其团队的DOT技术:通过数字化拍摄、5G实时传输与数字内容加载三大核心模块,创新性地将虚拟戏曲人物投射至实体舞台,配合动态声光效果,完整呈现虚实交融的表演场景。
以同洲梆子戏的传承困境为例,团队针对其舞台设施落后、观演体验单一、商业价值难以实现等痛点,对5部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改编,创作4套虚拟戏曲数字人形象。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130余人次,助力蟠园表演团实现观众增长至3000余人次,营收提升32%,成功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的新路径。
“DOT技术”应用证明
与此同时,团队与多家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负责产品设计研发及新媒体直播营销,合作企业则专注生产制作环节,形成了互补的产业生态。目前已成功推出32套原创非遗文创产品,公司营收4万元。
团队直播数据截图
跨界联动 构建“戏曲+”生态网络
团队打造"戏曲+"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跨界合作打通非遗传播新路径:一方面联合高校、企业、剧院及政府部门,以电商直播、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推广戏曲文化,累计获得17.8万次互动点赞,宣传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400万;另一方面深入中小学开展戏曲兴趣班和研学实践活动,让传统艺术以生动形式走进校园,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成功打破了戏曲艺术的地域局限,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常国栋特别提到一次校企合作案例:地方剧团借助团队技术升级传统舞台后,单场演出观众数量翻倍,年轻群体占比显著提升。“这证明数字化不是取代传统,而是为文化注入新生命力。”他说道。
团队凭借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多项荣誉,其事迹被中国报道、中华网、新闻快讯、今日陕西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50+次,还收到了多家戏曲剧院的感谢信。
步履不停,让戏曲成为地方“文化名片”
作为学业与创业两不误的“时间管理大师”,常国栋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他认为,在创业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校园课堂上无法触及的东西,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会时常思考,所学知识是否可以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这种相辅相成的方式让他收获颇多。
他坦言,自己曾因团队协调、资金短缺等问题萌生退意,但最终选择坚持下来,“看看自己能走到哪一步”。未来,他计划将“资源变资产”模式拓展至采茶戏等更多剧种,推动戏曲与地方文旅深度融合。“我们的目标是让人提到一出戏,就想到一座城。”常国栋说道。
对于同样投身传统文化创新的同行者,他引用荀子名言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条路注定不易,但迈出第一步,便已走在破局的路上。”常国栋的探索,不仅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场景,更以高新青年之力诠释了文化守护者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