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京剧衰落的另一个原因:人才断层困境
更新时间:2025-03-18 18:29 浏览量:9
京剧衰落还有两大重要原因,那就是人才断层困境以及创新不足的困境。我们今天先谈人才断层给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带来的困境。
人才断层困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京剧(或者说外延到戏曲)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人才断层现象日益严重。这几十年来,京剧培养出来的人才,改行的有多少,那不胜枚举。像成龙洪金宝这样远的不说,以前是京剧演员的于荣光去演电影了,张静林去演电视剧了。
于荣光
还比如说电影演员蒋勤勤,她10 岁进入艺术学校学习京剧,从青衣转修刀马旦,后来进入影视圈,成为著名的影视演员,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影视角色,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她的很多表演功底都是来自于对戏曲的学习。这类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为什么改行,因为京剧不挣钱。这样看,戏校那么多年所受的基本功训练,都好了别的门类了,为人家做了嫁衣裳。
京剧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从基础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到对各种剧目角色的理解和演绎,都需要演员进行反复练习和揣摩。
一个优秀的京剧演员,往往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水平。
培养成本也相对较高。京剧学习需要专业的教师指导,购置专门的服装、道具、乐器等,还需要大量的演出实践机会来积累经验,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培养一个京剧人才的经济负担较重。
戏曲人才培养很难(网络图片,侵删)
京剧行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与其他热门行业相比,京剧演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也相对较少。这使得许多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那些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行业,而放弃了京剧转干别行。
京剧界老艺术家的退休或离世,也使得年轻一代京剧人才难以迅速接上,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许多老艺术家凭借多年的艺术积累和精湛技艺,成为京剧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离去,不仅带走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使得一些传统剧目和表演技艺绝活面临失传的风险。
而年轻一代京剧人才在艺术造诣和影响力上,还难以与老艺术家们相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成长和发展 。例如,2013年6月21日京剧武生名家李万春先生的孙子李阳鸣因病去世,终年37岁。
李阳鸣出身梨园世家,北猴王李万春之孙,李卜春之子,为李门第四代传人。代表作品《挑滑车》《小商河》《闹天宫》《武松打店》等。他的离去,让京剧界痛失一颗耀眼之星,也凸显出京剧人才断层的严峻现状。
2021年5月14号,北京京剧院46岁的叶派小生苏从发突然离世,他正值黄金年龄、很有才华,是京剧界的中生代优秀演员。苏从发在叶派小生领域颇有建树,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他的离世使得叶派小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
苏从发
上面所说的一些实际例子,充分说明,京剧的人才断档严重,一方面年轻人不喜欢学习,觉得没有前途,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好艺人,所以观众不爱看戏,恶性循环。因此,京剧的衰落困境,使得京剧的演员没有用武之地,由此而人才流失严重,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但到今天为止,好像也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这可能也是大势所趋吧, 也不是个人能够挽救的,看来市场经济的时代,金钱确实能够打败一切,什么时候资本觉得京剧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和银子,什么时候京剧的这个人才流失问题才会被遏制,但好像这个愿望很渺茫,基本上看不到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