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老厦尘封面纱 待赏百年戏曲声画
更新时间:2025-11-26 05:24 浏览量:1
转自:天津日报
匆忙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叮当作响的回音……即使是在周末,劝业场更新利用项目现场,仍有400余位工人在坚守。
记者在现场看到,劝业场新厦经一年时间的修缮,已露出令人欣喜的新颜——冬日的阳光正穿过新装的通透大气的穹顶照射下来;14部扶梯也已安装到位,仅剩两部即可全部完工;各个楼层平展展的地砖大部分已铺就,除了边边角角尚需修补;消防、水、电等相关机电设备设施正在调试。劝业场老厦外檐“修旧如旧”,百年前“水刷石”的外墙经修补、清洗后,色差小得可忽略不计;老厦拆除了中庭部位后加盖的楼板,中庭6层挑高上下贯通的原貌得以呈现……
“新厦部分装修已完成90%以上,商家马上就可以入场进行二次精装了。老厦部分修缮前,我们进行了多次鉴定、勘察,并邀请相关专家结合历史档案资料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对原历史空间复原的修缮方案。在老厦施工过程中,由于有了文物的二次发现,经过新的批复,9月初开始修缮,目前已完成内装修拆除以及结构加固,前几天老厦的装修样板间已通过验收,马上进入装修阶段。”现场的天津劝业场大楼保护修缮工程工程经理高晓飞介绍说。
老厦发现壁画 绘有“绿珠幽梦”故事
在老厦拆除内装修的过程中,位于五楼的天华景戏院的立柱与外墙都发现壁画,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们鉴定,决定进行专业修复。其中一幅画在立柱上的人物边写有“绿珠”两字,专家推测当年戏台上曾演出“绿珠幽梦”经典戏目。随着修复的进行,这位西晋时期的美女绿珠坚贞不屈殉情的故事将为更多年轻人熟知。
记者在现场看到,天华景戏院的立柱与一些墙面已被层层包裹保护起来。“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随时发现新的文物线索随时进行保护,这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场所有施工单位都具备文保资质和经验,进场前也做了相关的学习教育,这些壁画被发现后马上报批相关部门,后续将被细心修复。”劝业场大楼保护修缮工程设计经理杨钊介绍。
张伟是劝业场大楼保护修缮工程文保经理,他告诉记者,壁画中既有中国传统戏曲的人物画像,也有西洋戏剧中“罗宾汉”这样的人物描绘,还有中国山水以及动物等题材的彩画。“我们也正在考虑老厦开业后如何在保护壁画、传承百年前文化上做出新颖安排,让顾客在享受现代购物乐趣的同时,穿越回百年前的老天津,让思绪来一趟远行。”张伟说,“到那时,人们仿佛可在这里听到、看到百年前的戏曲声画。”
老厦125扇门窗“一物一策”修缮复原
在老厦拆除下来的500多扇门窗中,有125扇属于百年前就有的老物件。
“对这些老厦拆除下来的门窗我们都已归档和编号,接下来将结合历史资料和专家意见进行修复和还原,最大程度恢复历史原貌。”杨钊介绍。
门窗虽小,但修复起来却颇费工夫。“此前劝业场经过多次改造,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五金件、漆面颜色等信息来确认门窗的年代。确认完成后会对门窗进行脱漆处理,一般经过四到五遍脱漆后就会露出门窗的底色。目前我们的脱漆实验显示,这些门窗的底层原色为深棕红色。此外,因为改造和修建新厦的缘故,老厦的部分窗户被‘藏’进墙里,我们也让这些老窗重见天日,并在修缮后恢复其观赏功能。”杨钊说。
张伟补充说,国家文物局对这些老门窗要求实施“一物一策”修缮原则,目前相关文物部门对外檐窗户的选型进行论证,已基本确定了外檐窗的样式。“我们委托文保施工单位做了10多个样窗,等专家确定下来就可以组织厂家进行排产了。”他说。
文保单位细化监管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天津劝业场大楼保护修缮工程前期工作中,市文物局主动靠前服务,将劝业场大楼修缮纳入重点项目管理,积极对接国家文物局,协调开展计划申报、方案审批工作,为项目推进提供政策与程序保障,国家文保专项资金顺利下达,有力推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劝业场大楼保护修缮工程列入国家文物建筑保护示范项目。施工过程中,市文物局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多次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现场指导,开展工程检查和难点问题会商,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批准方案实施。为确保细节精准,先后两次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参与门窗选型论证,吸收权威意见,对已完成的样窗进行调整优化,最大限度恢复劝业场大楼的历史风貌。”该负责人表示,“近期,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全流程管理的通知》,市文物局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细化监管措施,持续提升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