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四百一十二)|难忘的1988年
更新时间:2025-03-18 04:45 浏览量:11
难忘的1988年
文/高秀亭
按中国人的习惯,88 即发发,寓意着财富与好运。1988年,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事事顺遂、道路宽广的年份。这一年,不仅国家尊师重教的风气日益浓厚,我个人也在教学事业上迎来了诸多变化与挑战,同时,家庭结构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教育春风下的新气象
1988 年,学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区特意为我们学校分配了三位新教师,包括一名幼儿教师。这一举措无疑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令人振奋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们安心从教,村里决定每月给每位教师补发一袋40斤的面粉,这在我们当地可是前所未有的优厚待遇。面粉的领取地点就设在本村的面粉厂,既方便又实惠,让教师们倍感温暖。
然而,在这股教育春风中,我也遇到了一件略显尴尬的小事。春季开学后,我按照惯例开始验收学生的寒假作业。我所教的四年级中,有一个学生竟然一个字也没写。我无奈之下,只好让她的邻居学生捎信给家长,希望家长能来学校一趟,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一会儿,家长匆匆赶来,一脸茫然地递给我一支烟,说道:“老师,你让我来,是不是为了请吃饭的事?不是今天中午,明天才轮到我家请客呢。”我一听,顿时哭笑不得,连忙解释道:“你搞错了,我是因为你孩子寒假作业一点没做才叫你来的。她这20多天都在干什么?”家长这才恍然大悟,支支吾吾地说:“我还以为是为了请老师吃饭的事呢,作业的事我还真不知道。”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这样吧,明天也不去你家吃饭了,等你孩子把作业补完了,我请你吃饭都行。”家长连声道歉,带着孩子离开了办公室。这件事虽然让我有些无奈,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转正之路的漫长等待
对于我这个1985年前就参加教学工作的民办教师来说,1988年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够成为正式公办教师。然而,这个愿望似乎总是遥不可及。虽然心里盼着、嘴里念着,但总觉得幸福虽然在敲门,却始终无法真正降临到我身上。我知道,正式的转正之路还很长,最少还要九年时间。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没有放弃希望。我相信,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我们这些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虚心备课,力求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从1988年起,我们三位教师开始吃住在校,每天按时开灶。因为有了村里补贴的面粉,我们轮流做饭,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课余时间,我们则趴在桌子上备课、批改作业,晚上放学后还会共同学习一个小时,熟悉明天要教的课程。虽然我们每个人负责不同的班级和学科,但我们仍然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寻求进步。
村里补贴面粉这件事在我们乡镇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能辜负全村老少的期望。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也把这份补贴看作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家庭变迁的喜忧参半
然而,在教育事业上取得进步的同时,我的家庭也经历了重大变迁。1988年春天,我们兄弟五人不得不面对分家的现实。这对于我们这个曾经和睦共处、共同奋斗的大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虽然我心里明白分家是迟早的事,但真正到了这一刻还是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正月十六那天,我们兄弟五人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了各自的房产和土地。我作为一个四口之家的小家庭分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财产。然而,分家后的生活并不容易。弟兄们各显其能,有的经商有的务农,而我则依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那个时候,兄弟们一天最少能挣30元钱,而我每天只能挣7元钱,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分家后,我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要兼顾学校里的教学工作。地里的活我根本无暇顾及只能交给妻子一个人打理。麦收和秋收季节是最需要人手的时候但也是学校里最忙的时候。一家人常常因为忙碌而争吵不断,但我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不曾有丝毫懈怠。
尽管生活艰难,但我也有一些值得高兴的事。我女儿在二年级时学区总分排名第一,这让我倍感欣慰。同时我弟弟也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村里的骄傲。村里人都说这是我的功劳,基础打得实。每当看到父母下地干活回来能吃上女儿和儿子亲手做的可口饭菜时,我和妻子都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吃饭时我常常会哼起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心里充满了满足和自豪。
回首1988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转正之路的漫长等待;在家庭生活中我经历了分家的变故,但也收获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这一年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