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锋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成功举办,本周末两场公益演出等你来!
更新时间:2025-11-25 09:32 浏览量:3
艺海“锋”光耀长安,薪火相传五十载。11月22日至2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内座无虚席,"艺海'锋'光——李小锋从艺50周年专场演出"在这里隆重举行。这场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与陕西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艺术盛事,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半个世纪执着追求的礼赞,更是一场关于秦腔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展示。
1975年,怀揣艺术梦想的李小锋考入临潼县文艺训练班,从此与秦腔结下不解之缘。经过五年刻苦学习,他于198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在系统的专业训练中打下坚实基础。1987年,李小锋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开启了与研究院共同成长的艺术征程。
在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李小锋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他不仅在《周仁回府》中塑造了深入人心的"第八代活周仁"形象,更在《劈山救母》中展现了一人分饰多角的深厚功底,在《金榜题名》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些代表作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备受瞩目的"锋派"艺术。
艺术之路从来不会辜负真正的追求者。1994年,李小锋拜师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在跨界学习中不断丰富艺术修养。2003年,他凭借《打柴劝弟》《白逼宫》《盘肠战》三折经典剧目荣获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一中国戏剧最高荣誉见证了他多年的艺术积淀。2005年,怀着对艺术的更深追求,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成为秦腔界首位研究生,开创了秦腔艺术高等学历教育的先河。
演出期间,研究院剧场内洋溢着热烈而庄重的氛围。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李生茂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李小锋五十年的艺术历程,称赞他“始终坚守秦腔本体,深耕文武小生行当”,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风格,让传统剧目在当代舞台焕发出新的生机。李生茂特别指出,李小锋“以现代人的理念和意识诠释古典戏剧人物”,这种创新精神为秦腔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虽因工作未能亲临,但在贺信中表达了诚挚的祝贺。她写道,李小锋“用五十年的坚守诠释着‘戏比天大’的信仰”,其艺术道路“始终与剧院的沃土紧密相融”。这封信函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剧院与艺术家共同成长这一优良传统的颂扬。
专场演出精心设计的两场演出,全面展现了李小锋的艺术成就与传承成果。首场全本大戏《周仁回府》中,李小锋以其拿手好戏展现“第八代活周仁”的卓越风姿。虽已年届花甲,但他的表演依旧行云流水,“梢子功”“滚堂甩发”等高难度技巧娴熟自如,唱腔层层递进,将人物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赢得满堂喝彩。
第二天的折子戏专场更是精彩纷呈。《打柴劝弟》中,李小锋与青年演员李毅盟的默契配合,展现了他文武兼备的艺术功底;《白逼宫》由弟子吕江涛与韦澳宁合作,深刻演绎了曹操逼宫的复杂内心;《花亭相会》中,弟子范凯与齐扬子的精彩表演,则呈现了小生行当的细腻情感。这些演出既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传承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专场演出的感人时刻,李小锋登台发表了真挚的艺术感言。“秦腔于我,是职业,是事业,更是信仰。”这句朴实而深刻的话语,道出了他五十年来执着追求的精神动力。他特别表达了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以及所有戏迷朋友的衷心感谢,并表示:“虽已退休,但秦腔始终承载着我矢志不渝的炙热情感,守护和传承秦腔艺术是我永远不会止步的责任和使命。”
正如李生茂书记所言:“传承好、发展好秦腔艺术是我们戏剧人的使命与担当。”李小锋用他五十年的艺术实践,为这份使命与担当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如今,他已在“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中收徒传艺,将五十年的艺术成果倾囊相授。目前他已培养61名弟子学生,这些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西等地的秦腔传人,践行“让秦腔传承有序”的承诺。在本次专场演出中,李小锋与弟子吕江涛同台演绎《周仁回府》,成为“薪火相传”主题的生动写照。吕江涛作为研究院四团的青年演员,深得李小锋真传,展现了新时代“周仁”的艺术形象。
助演嘉宾:李军梅
主持人:袁博
助演嘉宾:王楠
助演嘉宾:舒朵朵
助演嘉宾:信明强
五十年艺海耕耘,半世纪初心不改。李小锋用他的艺术实践诠释了"戏比天大"的信仰,用他的传承行动践行着戏曲人的责任担当。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个艺术殿堂里,秦腔艺术的接力棒正在完成着代际传递,那响彻剧场数十年的秦声秦韵,必将在新一代传承者的努力下愈发铿锵,在三秦大地上永远传唱。
李小锋介绍,为感谢秦腔观众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厚爱,11月29日、30日每天下午两点到四点半,他将携手专业、非专业弟子在西安易俗社街区戏楼举办两场"艺海'锋'光——李小锋从艺50周年师徒公益演出",望广大戏迷届时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