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聚人气 文化“活”商圈——漯河市首届非遗展演年“豫见好戏”第四场侧记
更新时间:2025-11-24 16:13 浏览量:2
“快走,看戏了。”11月22日,漯河西城区万达广场非遗展演现场暖意融融、人声鼎沸。漯河市首届非遗展演年11月“豫见好戏”主题第四场活动在这里上演。
演员为观众表演了《三哭殿》《白奶奶醉酒》《李天保吊孝》等经典戏曲选段。
蒋秀琴首先登场,其带来的越调《李天保吊孝》选段,唱腔婉转缠绵、表演细腻动人,将剧中人物的悲恸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随后,曹素华等人带来的豫剧《清风亭》选段,唱做念打功底扎实,台下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时刻。
舞台上,既有从小到大都保持热爱的专业演员,也有在戏曲领域深耕多年的业余爱好者;既有流传已久的经典剧目,也有富有生活气息的现代剧目。每一个节目都展现了表演者对戏曲的追求与热爱。
杜香花是原郾城县曲剧团团长。当豫剧《三哭殿》熟悉的旋律响起,这位老人一开嗓便惊艳全场。高亢嘹亮的唱腔、字正腔圆的念白,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展现得恰到好处,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我从10岁跟着师傅学戏,这辈子就爱唱戏。”杜香花说。
谈及与戏曲的缘分,杜香花向记者介绍,年少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基本功,压腿、下腰、吊嗓子,再苦再累也从未想过放弃。“那时候,觉得戏里的人物、故事特别有吸引力,唱着唱着就不累了。”凭着这份热爱与执着,杜香花的技艺日益精湛。年轻时,她经常跟着剧团辗转各地演出。
“在外面总惦记着家乡的戏迷,想把这身本事传给更多的人。”现在,她回到家乡不仅坚持登台演出,还积极培养戏曲新人,手把手教他们练基本功。“戏曲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杜香花说,唱戏不仅让她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让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只要还能唱,我就会一直站在舞台上,把河南戏曲传承下去。”
58岁的闫风花带来的越调《白奶奶醉酒》选段,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她将白奶奶的率真可爱刻画得入木三分,举手投足间尽显功力,台下笑声、掌声此起彼伏。闫风花是一位资深的戏曲爱好者,从小受传统戏曲文化熏陶,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
漯河市文润艺术培训中心的曹素华与戏曲结缘已有一二十年,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凭着一腔热爱,系统学习过多种剧种。豫剧是她的拿手好戏。“退休后,我把这个爱好拾起来了,每天坚持排练,还经常跟着艺术团下乡、进社区、去学校演出,心情特别愉快。”闫风花说,“只要有人爱听、有人想学,戏曲就永远不会过时。”
“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了解越来越少,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市民刘女士说,她原本是陪着家里老人来看戏,没想到自己被深深吸引了。“戏曲的唱腔、动作、服饰都很讲究,以后我会多关注传统文化。”
随着演出落幕,大家在离场后纷纷走进周边店铺,开启“文化+消费”的双重体验。万达广场三楼、四楼的餐饮店内座无虚席,服务员忙得不可开交。“今天因为有非遗展演,翻台率比平时增加近三成。不少顾客都是看完戏后过来吃饭的。”一家餐馆负责人笑着说。
服装店、美妆店等也人气爆棚。家长带着看完演出的孩子走进店铺,挑选新衣服、试用美妆产品;商超同样热闹,货架前挤满了采购的市民;室内游乐场更是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尽情玩耍。从戏台到商圈,非遗展演带来的流量,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力。(来源:漯河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