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看着这么高级为什么在古代是下九流呢?
更新时间:2025-11-24 15:57 浏览量:3
提起京剧,大家脑子里肯定蹦出那些华丽的行头、水袖一甩的动作,还有那拖长音的唱腔,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对吧?可你知道吗,在古代,尤其是清朝那会儿,唱京剧的戏子居然被归到下九流里头,和乞丐、娼妓这些一块儿混,地位低得没法说。
为什么呢?这事儿我最近刷到不少网友分享,看完后瞬间就明白了,历史这东西真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得挖挖根儿才行。下面我慢慢说说,结合网上搜来的资料和网友的吐槽,保证都是实打实的干货,不添油加醋。
先说京剧这玩意儿是怎么来的吧。京剧不是天生就高级的,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大概1790年左右,那时候四大徽班从安徽进京,给乾隆过八十大寿唱戏。这些徽班带来徽调,后来跟湖北的汉调、陕西的秦腔啥的混在一块儿,慢慢融合成京剧的前身皮黄戏。
早期京剧其实挺接地气的,唱腔用西皮二黄,简单直接,词儿也通俗易懂,主要面向普通老百姓。网友们常说,京剧属于“花部”,不像昆曲那样“雅部”,昆曲词藻华丽,讲究诗情画意,专给文人雅士听。京剧呢,就为了让市井小民能听懂,流行性强,但也因为太“俗”,在当时精英眼里就不入流了。
那下九流到底啥意思?古代社会分层挺严的,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把人分成士农工商四等民,下九流是更低的阶层,包括倡优、娼妓、乞丐、吹鼓手啥的。戏子就属于倡优一类,清朝时候更惨,直接归入贱籍。
贱籍啥概念?就是户籍上标明你是“乐户”,世代传下去,翻不了身。清律明文规定,戏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梦都别做了。通婚也受限,良民家庭谁敢嫁闺女给戏子?穿衣服都有讲究,不准穿绸缎华服,台上看着光鲜,台下就得穿粗布。
清代戏园子多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权贵官员常包场,召戏班到府里唱堂会,唱完还得陪酒啥的,地位低到尘埃里。红楼梦里就有例子,贾府请戏班,蒋玉菡这样的小旦被贾琏当玩物随便处置,这反映了当时真实情况。
清末慈禧太后爱听戏,常召名角进宫,但赏赐黄马褂也改变不了戏子低贱的标签,民间还是瞧不起。
再深挖,戏子地位低还有职业原因。清朝禁女性登台,全是男的扮女角,叫男旦,他们抹胭脂、裹小脚,台上婀娜,台下被嘲笑“兔子”。这风气从明朝就坏了,官员富商常找戏子当娈童,社会偏见更重。
儒家经典里,孔子就说过“优孟之徒”不是正经人,后世官员以此为据,压着戏子不让抬头。清道光咸丰年间,皮黄戏兴起,但地位没变,官员能随意惩戒戏子,鞭打啥的司空见惯。
网友分享让我顿悟的地方在这儿:京剧看着高级,其实是现代视角。古代人眼里,它就是低俗娱乐,破坏礼教。
说到这儿,得提提京剧怎么翻身的。民国时期,梅兰芳这些名角出国巡演,1930年去美国,演《霸王别姬》啥的,外国人鼓掌,国内舆论也变了。1949年后,京剧定为国粹,政府建剧团,推广到学校工厂,演现代戏反映时代,影响力大增。现在京剧上千剧目,全球传播,但根儿里那段下九流历史提醒我们,别光看表面。网友们常说,看历史得看全貌,别被现代光环骗了。
古代重农抑商,娱乐业更被边缘化,戏子是牺牲品。网友在知乎上说,京剧从草根到国粹,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要是还停在清朝,那高级艺术也白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