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观丨铺路网串联城乡 惠民生夯实幸福根基
更新时间:2025-11-24 12:50 浏览量:3
近年来,兰州锚定强省会行动目标,全面打响综合交通大会战,以“S104兰阿公路、G312清傅公路、S103什青公路”三条骨干公路为支撑,以“四好农村路”为脉络,不断畅通路网发展的“大动脉”,环城建设“绕城辐射”的通达网络。
如今,一条条崭新的公路如同奔腾的血脉,不仅破解了“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桎梏,更以“交通+”新模式激活了商业、物流、旅游、产业的一池春水,将便民、利民、惠民的承诺写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为兰州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骨干通络 架起城乡发展快车道
“以前从市区去青城古镇,走老路要一个半小时,现在走S103什青公路,40分钟就能到,周末来游玩的客人明显多了。”白银市水川镇农家乐经营者王建军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笑着向记者感慨。
作为甘肃省公路网规划的重点省道项目,2025年9月30日,S103什青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长37公里的二级公路,如一条纽带串联起什川梨园与青城古镇两大文旅地标,实现了“一条公路联通两个古镇”的愿景,更成为兰白一体化发展的新增快速通道。皋兰县文旅局局长魏少邦表示,这条黄金通道,正成为拉近城市与乡村的幸福通道,而什川古梨园在获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体验区和G30连霍高速清忠段通车的双倍利好条件下,加速成长为皋兰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同样带来变革的还有G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公路(简称“清傅公路”)。2025年1月1日,这条全长61.074公里的一级公路正式通车试运营,作为G312线上海至霍尔果斯公路兰州过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创建项目,更是甘肃首条“5G+智慧公路”。记者在清傅公路夏官营服务区看到,智慧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车流变化,新能源充电桩、应急救援站等设施一应俱全,过往司机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缴费、休息预约等服务。
“清傅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我们往返市区与榆中生态创新城的通勤体验。”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任教的何教授告诉记者,以前从榆中到兰州安宁区需要1个多小时,现在走清傅公路仅需40分钟。“这条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教育、科技、产业的联动线,兰州大学的科研成果能更快地转化落地,榆中生态创新城的人才也能更便捷地享受市区的优质资源。”
在兰州向南,S104兰阿公路的升级改造则让七里河区与阿干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现如今,这条连接市区与南部山区的重要通道,不仅通行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生态旅游资源也被重新激活。沿线的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云顶山风景区游客量大幅增长,催生了一批特色民宿和农家乐。“以前路不好,游客来了也留不住,现在周末每天能接待200多客人,年收入也多了许多。”石佛沟景区附近的民宿经营者刘女士说,公路畅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乡村织网 铺就振兴发展民生路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根本没法走,农产品运不出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现在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街道的村民王秀英站在崭新的伏直公路旁,向记者讲述着道路带来的变化。
兰州市城关区的X101线伏龙坪至直门沟公路(简称“伏直公路”)作为兰州市城关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典范,不仅是一条连接城乡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融合了生态、产业、文化与旅游的美丽廊道。它西起城关区伏龙坪,东至榆中县和平镇直沟门村,全长16.04公里,贯穿8个行政村,是推动区域乡村振兴、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记者从兰州市交通运输委了解到,伏直公路日均车流量达3000辆,高峰时超万辆,已成为连接兰山景区与城市腹地的黄金通道。同时,道路的畅通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伏直公路沿线聚集了210余家休闲旅游场所,从业人数超1000人,日均上山游客达1万人次。依托伏直公路的交通便利,179家农家乐实现迭代升级,2024年经营收入近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速超20%。
另一边,在榆中县清水驿乡,农村公路的延伸让当地的高原夏菜找到了出路。“以前路不好,菜贩子不愿意来,现在村级公路修通了,大型运输车能直接开到地头,我们的高原夏菜当天就能运到兰州、西安的菜市场,收成好多了。”种植户马占祥喜笑颜开地说。
农村公路不仅是产业路,更是民生路。近年来,兰州市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新改建农村公路1200余公里,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00余公里,改造危桥50余座。“我们不仅要把路修通,更要把路管好、护好、运营好。”兰州市公路服务中心公路建设科科长胡长青告诉记者,兰州市通过实施“路长制”,发动沿线村民参与公路管护,同时开通了200余条城乡公交线路和农村物流专线,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真正做到了“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民”。
交通赋能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前些年从兰州发一批货物到武威,走公路要6小时,现在通过‘公路+铁路’联运,借助清傅公路连接兰张高铁货运站,3小时就能到达,物流成本降低了30%。”兰州某物流公司负责人李经理告诉记者,随着兰州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多式联运效率大幅提升,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甘肃全省及青海、宁夏等地。
兰州市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积极探索“交通+”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公路建设带动商业、物流、产业、旅游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在物流领域,依托G312清傅公路、S103什青公路等骨干路网,兰州建成了榆中、皋兰等多个现代化物流园区,实现了“省内当日达、西北次日达、全国三日达”的物流网络。“我们的物流园区每天进出货物超2万吨,其中百合、玫瑰、枸杞等特产也通过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国际班列也能通过公路网络集散货物,运输效率提高了40%。”榆中物流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旅游领域,“交通+旅游”模式让兰州的文旅资源绽放新活力。除了S103什青公路串联的什川梨园、青城古镇,S104兰阿公路沿线的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云顶山风景区,X101伏直公路打造的“烟雨兰山”景观带,兰州还依托公路网络推出了“黄河风情线—什川梨园—青城古镇”“市区—石佛沟—兴隆山”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交通大会战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交通格局,更重塑了兰州的产业布局。”苏交科西北规划院院长肖忠斌建议道,需持续深化“交通+”的场景创新,精准施策,才能丰富融合业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依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资源,开发更多主题交通线路和文创产品;推动旅游直通车与景区门票、住宿等一体化服务,打造定制化旅游产品;培育临空经济、陆港经济等新业态,吸引相关产业集聚等,融合赋能,才能激活发展的新动能。”
民生答卷 畅通群众出行幸福线
当下,围绕兰州构建的“绕城+二环”公路骨架日趋完善,G2201环城高速、南山路与北环路形成核心闭环,G1816中通道先导段控制性工程已于2025年1月通车运行;S104兰阿公路全线贯通,打通了兰州南部交通脉络,实现309国道、南绕城高速等4条主干路的回环连通;G312清傅公路等项目集中通车,助力形成“大陆桥走廊”“京藏走廊”等四大交通主通道。截至2025年6月,甘肃省86个县(市、区)中已有82个实现高速公路连通,剩余4个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兰州作为中心枢纽,实现对周边县域的高效辐射,“四好农村路”更打通城乡微循环,让农产品出山、游客进村更加便捷。
“我来兰州从事交通建设工作已经十年了,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交通变化。”中国十七冶集团G30连霍高速清忠段第三总包部项目经理夏家庭感慨道,从以前的“断头路”“堵塞路”到如今的“连心路”“幸福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兰州成为甘肃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集散地。“每当看到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想到我们的付出能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城市发展更快速,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交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福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公路,如同一根根坚实的脉络,滋养着黄河之畔的这片土地,让“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让“便民、利民、惠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兰州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正如兰州市综合交通大会战指挥部办公室李昌东所说:“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我们将继续推进综合交通大会战,用更畅通的道路、更优质的服务,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为兰州的明天铺就更加宽广的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