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影视微短剧生产、戏曲传承与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论坛在西安工商学院举办
更新时间:2025-11-24 10:56 浏览量:3
11月21日,“陕西地区影视微短剧生产、戏曲传承与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论坛”在西安工商学院举行。该论坛由西安工商学院主办,西安工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陕西卫视、陕西华商影业、富平县阿宫剧团、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共同协办。论坛主题为“影视·承韵·育才:影视微短剧时代下的戏曲传承与影视教育”,旨在深入探讨影视微短剧生产的陕西路径、戏曲传承的当代表达,以及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为服务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西安工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陈敏直主持会议。
论坛特别邀请了陕西卫视总编、高级记者郑原,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阿利教授,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田龙过教授,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高字民副教授,西京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教授,富平县阿宫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李曼,陕西华商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东霖出席活动。西安工商学院校长廖民生,副校长程波、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负责人受邀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参加论坛的还有艺术与传媒学院全体教师与学生代表。
论坛在西安工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陈敏直的主持下拉开序幕。陈敏直院长介绍了参加论坛的高校专家、企业界代表及学校领导,对嘉宾和领导们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在开幕式上宣读了西安工商学院人事处《关于聘任客座教授的通知》聘请张阿利、郑原、田龙过、高字民、吕东霖、张西静、李曼为客座教授;《关于校内机构设置和人员职务聘任的通知》特成立西安工商学院戏剧影视创作中心及人员职务的聘任。
西安工商学院校长廖民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当前文化强国战略推进,数字技术发展催生影视微短剧新兴视听形态,传统戏曲亦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西安工商学院始终坚定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扎根三秦沃土,服务西部发展。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探索“艺工融通、一专多能”育人途径,以地方文化为根基,打造从内容策划到传播推广的一体化创作链条,培育市场急需紧缺的应用型传媒人才。期待通过本次学术论坛、深入讨论影视微短剧的陕西路径、戏剧当代表达及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为文化强国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
开幕式上,廖民生校长与郑原总编携手为学校“戏剧影视创作中心”揭牌,标志着西安工商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共育传媒英才进入了新的阶段,也为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随后,副校长程波为受邀专家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此次论坛以“影视·承韵·育才:影视微短剧时代下的戏曲传承与影视教育”为主题,特别邀请了七位戏剧影视学界及行业的专家作报告。上午论坛的报告环节由艺术与传媒学院执行院长唐红春主持。
陕西卫视总编、高级记者郑原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融合传播的陕西实践——以陕西秦腔频道高质量发展为例》的报告中,系统呈现了秦腔文化传承的“陕西方案”。以经典品牌《秦之声》综艺化焕新的案例,展现其对核心内容的专业化、深度化挖掘,稳固了艺术根基并成功吸引青年受众关注。郑原强调,要积极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传统艺术的破圈传播。频道通过可量化的观测数据,呈现了以卫星通信技术为赋能手段的生态化升级路径,让秦腔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无限活力,为地方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以《新大众文艺时代微短剧创作现状和高校人才培养》为题,提出新大众文艺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应运而生,重塑了文艺生产逻辑与行业传播格局。微短剧在此背景下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网络文艺核心力量,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下逐渐迈向精品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对陕西微短剧拍摄基地与机构的系统梳理,张阿利教授重点讲解了陕西微短剧的产业概况及“陕派”微短剧在深耕文化在地性、构建文化传播矩阵的途径。张教授还以西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人工智能+”建设为例,指出应通过AI工具赋能传统课程促进升级,以达成技术应用与艺术创新的统一,产出有价值的艺术成果。
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高字民副教授在《校园戏剧:创意思维、文化传承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报告中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系统阐明了学校戏剧的独特特征与精神气质。他强调,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旨在多元课堂协同育人,应从培养模式创新、文化育人、服务社会实践等三个纬度开展。高字民副教授展示了西北大学校园戏剧的丰硕实践成果,倡导以校园戏剧为载体,活化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当代表达语境,让文化传承在鲜活的舞台实践中焕发时代新生。
下午的主旨报告由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带头人陈健雄教授主持,为后续精彩分享有序开启篇章。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田龙过教授在《中国饮食类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报告中系统拆解了饮食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逻辑与创新路径。他以饮食类纪录片为典型样本,从语言表达、文化叙事、情感传递、结构功能等四方面展开深度解读。作为全国著名纪录片《千年陕菜》的总撰稿人,田龙过教授提炼出解说词要实现从“文化背景”到“叙事本体”的范式转换,要呈现出“大历史”与“小食物”的辨证美学。他的理论与实践为饮食类纪录片解说词的传播与创作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
国家二级演员、富平县阿宫剧团副团长李曼以《阿宫腔戏曲艺术与当代传承》为题,系统阐释了阿宫腔这一古老剧种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传承实践。李老师与剧团青年演员联袂为现场师生演绎了阿宫腔片段。他们精湛的舞台风范生动诠释了阿宫腔婉转的唱腔与追求极致的表演,将会议现场推向高潮。表演以翻高遏低的“阿宫(遏工)”唱腔为核心,呈现了兼具柔腻委婉与刚劲激昂的艺术特色。李曼阐释了“阿宫”之妙、“影戏”之韵与“精细”之美三大核心美学。在当代传承方面,李曼着重介绍了以富平县阿宫剧团为基地的实践成果,通过“潜心育人,薪火相传”培养了大批小演员,并积极“深耕校园,播种未来”以拓展受众。报告呈现了阿宫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得以活化传承并焕发新生机的经验,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西京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西静教授以《价值铸魂、学科交叉、数智赋能、产教融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特色化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题,结合西京传媒学院办学成果与人才培养实践,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行业正经历从专业传播到公共传播、人机协同传播的深刻变革。她深刻剖析了行业转型对影视人才的复合型需求,明确人才培养需要处理好思政引领与专业赋能、学科交叉与特色聚焦、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的核心关系。
陕西华商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东霖在以《中国微短剧市场发展概述——以《东山顶上》《荡漾》为例》的报告中,阐明了中国微短剧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品质升级的关键转型。他首先全面梳理了微短剧的市场现状、受众偏好与营销策略,指出目前市场已形成稳定受众群,用户付费意愿提升,促使短剧呈现出题材多元化、制作精品化的明确趋势。他特别以《东山顶上》《荡漾》两部作品为例,揭示了微短剧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强调在精准把握用户习惯与营销脉搏的同时,坚持高品质与真诚叙事才是赢得观众、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路径。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高校、影视企业、戏曲艺术机构对话交流的平台,更凝聚了多方共识:在文化强国与陕西文旅强省建设背景下,影视微短剧既是传播本土文化的新载体,也是推动戏曲传承的新路径;而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需紧扣行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作为主办方,西安工商学院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明确了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艺术与传媒学院未来将以“戏剧影视创作中心”为依托,不断深化与行业的合作,将专家智慧转化为育人实践,持续探索“文化铸魂、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