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梨园文摘:从山西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谈起

更新时间:2025-11-23 19:47  浏览量:4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B4jENB9o

​从山西第二届全省戏曲会演大会谈起

春华秋实,万紫千红。我省建国初期的戏曲工作成果,反映在第二届戏曲会演之中,丰富多彩,争芳竞艳,人才济济,汇聚一堂。与会代表约上千人之多,其中有文化部委派的程砚秋副院长等十多位同志莅会指导,兄弟省市观摩代表亦有十数人之多,会中并邀请我省各剧种之名老艺人二十多位,出席观摩指导。会址设在省政法干校院内,观摩演出在省军区俱乐部进行。时值1957年盛夏,全会进行了将近一个月工夫,圆满结束。距今已二十余年,我对此印象较深。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将手头资料全部遗失,兹就记忆所及,略叙几笔,难免挂一漏万。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B4kM8p7Q

回忆当时参加会演的重点剧目,由北向南略举所记部分:大同市晋剧团之《镇边关》,耍孩儿剧团之《狮子洞·扇坟》,雁北专区晋剧团之《醉陈桥》,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血手印》,太原市晋剧团《柳荫记》、 《三上轿》,太原市豫剧团之《黄金婵》,省直晋剧团之《文嫣》,大众蒲剧团之 《墙头马上》,晋中专区晋剧团之《游西湖》、《教子》,晋中区秧歌剧团之《卖高底》,晋东南专区之《三关排宴》、徐公案,晋南专区蒲剧院之《薛刚反朝》、《三家店》,晋南眉户剧团之现代戏《衣锦荣归》等。其中个别剧目记忆欠准,难免有疏误。回忆当时之演出盛况,如《薛刚反朝》,是阎逢春前辈主演的。跑城一折,在舞台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非常成功,现已在各地推广,不少剧团争演跑城,《三家店》乃张庆奎老艺人等之杰作,至今保留下来,后继有人。程玉英同志主演的《教子》,若干年来不断加工提高,愈加精炼动人,近年来王万梅同志认真继承,至今仍为优秀剧目。程玲仙同志主演之《游西湖,若干年来在本团连续演出,其中做装一折,已在各地推广开来。贾桂林同志主演的《血手印》,本团多年来连续上演,祭桩一折,亦已在各地推广。原由温喜荣前辈演出之《三关排宴》,在60年代,已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晋东南区演者甚多,亦已推广到各地。以至《徐公案》、《天波楼》、《三上轿》等戏,至今仍为优秀传统剧目。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考虑诸前因后果,甚感来之不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陆续将旧社会沿用的班主制,全部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建立了党的领导,加强了业务建设。曾于1952年10月,全省戏曲界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戏曲会演大会。晋剧《蝴蝶杯》、《赠剑》、《闹公堂》、《打金枝》,蒲剧藏舟等为大会观摩演出剧目。经大会评选,丁果仙获表演艺术一等奖,牛桂英、冀美莲、张美琴、王秀兰等荣获二等奖,郭凤英同志荣获三等奖。这次会演,对不少编导人员及广大演职人员是一次大练兵。百余名代表(主要是演员)赴京进行观摩学习与实践演出,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这次会演大会可称为全国戏剧界学习的大课堂,是对贯彻1950年政务院“五五指示”的一次大检查。从我省戏曲界来说,也可以说是发展戏曲艺术的新起点。1953年夏,在我省戏曲工作基础上,成立了华北晋剧团与省晋剧团。各专区相应成立了民营公助剧团,派不少领导干部与业务干部从事戏剧艺术工作。当时华北晋剧团和山西人民晋剧团整理加工的《白蛇传》,艺术上均有一定提高,本省戏曲界及广大观众颇为赞扬。事后因大区建制撤销,华北晋剧团交回山西,改为省晋剧一团,原建之省团改为省晋剧二团。当时无论国营或民营公助剧团,在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下,戏曲干部与全体演职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励精图治,面貌一新。1954年冬,我省举行了全省第一次戏曲会演大会,参加会演的剧目,有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以及整理改编之传统剧目。大会突出的成果是省晋剧一团所演之《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它继承了老区革命戏曲的光荣传统,并在舞台艺术上有新的提高,演出相当成功,收获较大。其次是中断十数年之久的北路梆子剧种,由忻县专区邀请若干在乡演员,在大会上由贾桂林同志等演出《金水桥》,与会代表们有发现新大陆之感,大加赞赏。之后在忻县专区的大力扶植与广大演职员的共同努力下,于1955年,重新建立了忻县北路梆子剧团。会中有中国戏剧家协会田汉主席与安娥同志,以及郭汉城等十余名同志亲临大会进行指导。此时我省戏曲工作尚在摸索阶段,思想正待解放,认识逐步提高,实为戏曲界大飞跃的前奏曲。

20世纪50年代中叶,是我省戏曲艺术奋发图强的重要时期。当时从国营剧团到各县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基本稳定下来,党政领导与编导人员基本上配备齐全。当然,戏曲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名老艺人,也有的转为导演。重点剧团,从行政到业务,配备了不少干部,共同努力,建设自己的团体,即各县集体所有制剧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演职员的思想觉悟大有提高,艺术水平也有一定进步,戏箱与舞台装备初步建设起来。全省以至全国各地之巡回演出,每年通过会议,相互邀请,艺术交流相当活跃。1955年,又举办过一次小型戏曲会演,演出质量有所提高。此时之主要任务,是为贯彻全国剧目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传统剧目鉴定演出,戏曲界大部同志忙于此事。一次有以芮城黄河剧团为主,并聘请蒲剧界若干名老艺人参加,进行过为期一月的传统剧目鉴定演出。中国戏剧家协会张真、李啸呛等同志亲临指导,收获甚大。其他剧种,亦进行过相应的活动,较长期地深入挖掘传统剧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挖掘出了若干相当好的传统剧目,如《红梅阁》、《意中缘》、《麟骨床》、《十五贯》、《龙凤旗》、《玉棋子》、《归宗图》、《吉庆图》、《忠孝节》、《徐公案》、《东门会》、《天波楼》、《假金牌》、《和氏璧》、《忠义侠》等一二百个传统剧目,其中有不少戏经过整理改编,可以成为好戏。当然也有个别封建迷信、淫荡、恐怖的剧目,进行过内部演出,如《戏叔》、《活捉三郎》、《骂阎》、《阴魂阵》、《五雷阵》等戏,看过后经过研究,决定停演。这次传统剧目的鉴定演出,成绩是主要的,各剧种清理了一次家底,使戏曲工作干部与编导人员大开眼界,大受启发,认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工作大有可为。当然在另一方面给下面带来一些糊涂认识,认为什么戏都可以演,有的县剧团,公开演出了《拾万金》、《杀子报》等坏戏,亦应引以为戒。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B4mBbwtR

1955年冬,省局曾举办过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戏曲编导讲习班,地址在省文艺干校院内,学员约有三十余人,除学习有关文件外,所有学员均带有整理改编某传统剧目之任务。班内以刘鉴山、洛林、李星五、袁毓章、卢未凡等同志为骨干,中国戏剧家协会派刘乃崇同志前来,从始至终、夜以继日地进行了具体辅导。在我省第二次会演大会中相当成功的剧目,如《薛刚反朝》(由《归宗图)改编)、《三家店》、《三关排宴》(由《忠孝节》改编)、《徐公案》、《天波楼》、《三娘教子》等戏,初稿即是在此讲习班整理改编出来的。这是我省举办的第一次规模较大、为时较久的编导讲习班,也可以说是全省戏曲编导工作者具体整理加工戏曲传统剧目的一次大演习。讲习班期间,适逢全省集中进行的传统剧目鉴定演出在省会举行,同志们对所演剧目,全部进行了观摩讨论,从而大开眼界、大受启发,触类旁通,受益匪浅。我省戏曲编导队伍之形成及发展,与此次讲习班的成果分不开,全省第二次会演大会的成功,亦与这次讲习班的成果有直接关系。其成果的取得,与全国剧协刘乃崇同志的辅导关系很大:当然与班内刘、洛、李、袁、卢等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讲习班最后合影留念,此照片我在1981年忻县地区的一次纪念大会中,从刘乃崇同志手中看到,其中省内若干同志,当时尚称风华正茂,现已衰老下来:有的同志,当时尚称健壮,今已作古。此照片资料价值较大,应当翻拍保留下来。

在第二次会演之前,省、市以至各专区戏曲工作者,紧锣密鼓,进行精神生产,大部分市、区调集编剧、导演及戏曲音乐工作者,并且适当调配演员,全力以赴,以每个重点剧目为中心,组成几支队伍,当时虽未名曰“剧组”,实与后来所谓剧组之作用无异。当时戏曲工作者相互之间比较团结,艺术争论也很正常,许多名老艺人均为一剧之成功献计献策,多次修改加工,反复进行艺术实践,才取得如此成就。记得在会演紧张阶段,大会每天组织本省著名艺人,专车送至宾馆,向程砚秋副院长学习求教,请他具体传授技巧。旦角“水袖功”在我省戏曲界的传播,始于这次大会。如贾桂林、王秀兰、牛桂英、花艳君等同志,均受益匪浅。即在大会期间,特邀流布至张家口、内蒙古、陕北等地之老艺人,回来参加观摩指导。如程玲仙同志演游西湖之前,从陕北归来之田世雄老艺人,传授给不少技艺,如“喷火”技巧,连“松香包”之制作与用法,均受益于田老艺人。贾桂林等同志每早向蒲剧老艺人董银午学剑,老艺人不厌其烦,耐心传授。适在大会进行中期,“狮子黑”乔国瑞与蒲剧王存才老艺人相继逝世,曾举行过两次相当隆重的追悼会,并编印了专刊,借以促进相互学习之风与日俱增。

回想我省二届会演成果之由来,联想到当时戏曲界团结紧张的劲头,相互学习的风气,刻苦练功的精神,学术研究的气氛,之前之后是一段很值得纪念的历史。草草数笔,聊以备忘。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