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最燃片段有京剧?从西非巫师到说唱歌手,看布鲁斯的文化跨越
更新时间:2025-11-23 10:07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竹林阁楼
编辑丨球球
如果你以为《罪人》是部靠吸血鬼吓人的恐怖片,那可就完全看偏了。
这部在北美院线火起来的片子,宣传手册写着“吸血鬼惊悚”,实则是部实打实的布鲁斯音乐史寓言。
这种用奇幻故事包装真实历史的手法,比干巴巴的纪录片有意思多了。
编导瑞恩・库格勒藏在血浆镜头背后的,是对黑人音乐家的致敬,更是对一段不公历史的追问。
1932年的密西西比三角洲,空气里都飘着潮湿的泥土味。
一对黑人双胞胎兄弟,史莫克和史塔克,从芝加哥揣着点积蓄回了老家。
他们盘下一座废弃锯木厂,改造成小酒吧,本想安稳做点生意,没想到开业第一天就招来了麻烦。
一群爱尔兰吸血鬼闯了进来,双方打作一团,最后两败俱伤,只有双胞胎的堂弟萨米活了下来。
萨米这孩子,是乡村牧师的儿子,却偏偏迷上了被父亲视为“低俗”的布鲁斯。
本来想按父亲的期望当牧师,但后来发现,手指一碰到吉他弦,他就挪不开步。
双胞胎对这个堂弟很上心,专门送了一把旧吉他给他,希望他能当酒吧的“金字招牌”。
萨米一打听琴的来历,眼睛都亮了,这琴曾经属于查理・帕顿。
这把琴的原主人查理・帕顿,可不是虚构的角色。
他是30年代三角洲布鲁斯的大佬,滑棒吉他弹得神乎其神,嗓子亮得能穿透三角洲的浓雾。
他留下的录音,现在被国会图书馆当宝贝收着,算是美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把这么一位传奇人物的吉他放进剧情,库格勒的野心很明显,就是要把布鲁斯的根给挖出来。
萨米抱着吉他唱的那首《旅行》,说是唱给电影里的人听,不如说是唱给另一位布鲁斯大神,罗伯特・约翰逊。
萨米的角色灵感,有一半都来自这位音乐人。
约翰逊早年吉他弹得稀烂,遇到帕顿的好友桑・豪斯后,像开了窍一样苦练。
豪斯都被他惊着了,戏称他是跟魔鬼换了灵魂才这么牛。
这个传说让约翰逊成了三角洲的名人,可惜27岁就没了。
他留下的29首歌,后来影响了鲍勃・迪伦这些大明星。
如此看来,萨米在电影里“通灵”的设定,其实是对约翰逊这类音乐人传奇色彩的呼应。
电影里的吸血鬼,看着是反派,其实另有深意。
这些爱尔兰人,是19世纪爱尔兰饥荒时逃到美国的难民。
他们在当地被当成下等人,受的歧视不比黑奴少。
他们带来了英伦的民间小调,又偷偷学了黑人的布鲁斯,最后捣鼓出了“乡村和西部”音乐。
这三种乐器被他们搬上了银幕,吉他、班卓琴、小提琴,都是乡村音乐的标配。
他们唱的《姑娘你可愿意与我同行》,改自苏格兰民歌,调子软乎乎的,跟布鲁斯的粗粝完全是两码事。
库格勒这么安排,就是想说明白,摇滚乐不是凭空蹦出来的,是黑人布鲁斯和白人乡村音乐凑到一起的产物。
但融合的过程,可不是你情我愿的美事。
吸血鬼非要闯进布鲁斯酒吧,这个镜头拍得够血腥,却把一段真实历史拍活了。
摇滚乐刚兴起的时候,火的都是白人歌手。
猫王当年火遍全球的时候,不少黑人歌手只能在小酒吧里打转。
查克・贝里的吉他技巧比猫王丝毫不差,可赚的钱连人家零头都不到,这种不公,被库格勒用吸血鬼的獠牙具象化了。
摇滚乐的“原罪”,就是这种看不见的盘剥。
电影结尾,萨米已经老成了弯腰的老头,还在酒吧里唱《旅行》。
这个角色由巴迪・盖伊扮演,这位老爷子可是布鲁斯活化石。
他当年有机会改唱更赚钱的摇滚乐,却一直守着布鲁斯。
如此看来,萨米的坚守,也是巴迪・盖伊的坚守。
而那些变成吸血鬼的角色,看着永远年轻,却再也见不到阳光。
很显然,库格勒在说,丢掉灵魂换来的光鲜,从来都不是真的光鲜。
这部电影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把历史讲成枯燥的知识点。
它用一个吸血鬼故事,让查理・帕顿、罗伯特・约翰逊这些名字,不再只是音乐史课本上的符号。
当萨米的歌声响起,非洲巫师、说唱歌手、甚至京剧孙悟空都出现在镜头里,你会突然明白,布鲁斯从来不是某个人的音乐,是所有被压迫者的呐喊。
这大概就是《罪人》最打动人的地方,它没教你怎么听歌,却让你听懂了音乐背后的人。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