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团队深耕戏曲,国潮秀场传文脉,文化认同跨代际
更新时间:2025-11-22 17:03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文丨小辉
编辑丨林
2024年11月15日,北京服装学院一号秀场里热闹非凡,模特们踩着光影打造的圆形台道款款走来,衣袂翩跹间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活力。
这场名为“国潮生息・风华入世”的戏曲主题时尚秀,硬是把千年戏曲行头搬到了时尚T台,看得现场观众连连叫好。
本来想觉得传统戏曲和时尚就是两码事,一个守着老规矩,一个追着新潮流。
但看完这场秀才发现,两者居然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这场秀由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环球人物》杂志社指导,北京服装学院主办,60余套服装搭配50余件首饰,分三个篇章慢慢展开,每一套都藏着戏曲文化的影子。
第一篇章的“创新戏装”最对我胃口,设计师没把对襟、云肩这些传统元素生搬硬套,而是拆开了融进现代衣服的结构里。
就像总导演王薇说的,云肩在以前本就是女孩子的时尚单品,放到现在重新设计也毫不违和。
这种不盲目堆砌的做法才是真聪明,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感觉,又不会让现代观众觉得晦涩。
第二篇章的“国潮服饰”走的是礼服路线,一件白蓝绣花的V领长袍让人印象深刻。
大片白色打底,只在腰间和领边加了点传统纹样,再配一条蓝色腰带。
这就是传统文化里的留白吧,朴素淡雅的感觉反而更有味道。
如此看来,中式美学的韵味,不在于色彩多鲜艳,而在于那份中正平和的气质。
第三篇章的“国风首饰”虽小却有深意,那对手算盘造型的手镯,有人说是算盘,有人说是手铐,引发了不少讨论。
王薇说这是在探讨金钱与自由的关系,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答案。
这种带点哲学思辨的设计,让传统首饰不再只是装饰,更成了表达态度的载体。
一场40分钟的秀,背后是三个多月的打磨,王薇带领北服的师生团队,从8月份就开始忙活,光前期准备就下足了笨功夫。
他们去档案馆查文献,到博物馆看实物,还专门请教戏曲服饰专家,就怕对传统理解不到位而误用元素。
团队的这份敬畏心真的很打动人,传统戏曲行头的程式化规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明就里就乱用,既是对传统的不尊重,也做不出好设计。
更何况,只有把传统摸透了,才能真正做到灵活转化。
秀场上那件看似“破破烂烂”的铠甲,制作起来一点都不潦草。
外形借鉴了传统戏曲铠甲,但“甲片”用的是智能织造和3D打印的新材料。
观众靠近了,还能听到“甲片”摩擦的细微声响,本来以为传统工艺和新技术会互相冲突,但后来发现,两者结合反而让传统有了新活力。
这种“返老还童”的方式,怕是最有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服装,舞台细节也藏着巧思。
数控灯光调出中式色彩的韵味,串场音乐里混进了电子化的西皮二黄,模特妆容提炼了生旦净丑的眉眼符号。
这些细节在最后一次彩排时还在调整,能看出团队的精益求精,更让人惊喜的是,参与这场活动的很多都是00后。
通过筹备和执行,这些年轻人慢慢理解并认同了戏曲文化。
很显然,文化传承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这样鲜活的实践,让年轻人发自内心地喜欢。
现在国潮热越来越火,戏曲演员靠新媒体出圈,年轻人穿汉服旅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信号。
但国潮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要把文化的底层逻辑融入设计。
北服的这场秀,就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
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王铮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尚创作的不竭源泉,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戏曲作为集服饰、美术、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确实能给时尚设计提供很多灵感。
而这场秀的意义,不仅在于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在于探索出了戏曲当代化的路径。
三家主办单位都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继续推进戏曲艺术的当代化探索,如此看来,传统文化在时尚领域的生命力,还会持续绽放。
而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让千年文化遗产真正走入当代生活,成为滋养时尚创新的源头活水。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