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一位保姆的自白:伺候过5位老人,才发现人老了真的很煎熬

更新时间:2025-11-21 05:40  浏览量:1

昨晚给张阿姨擦身的时候,她突然抓住我的手,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嘴里反复念叨:“小雅,我不想活了,真的太熬人了……” 那声音又轻又哑,像被砂纸磨过似的,听得我心里揪得生疼。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bsn4yCoW

我叫李小雅,今年48岁,做住家保姆整整12年。这12年里,我前前后后伺候过5位老人,最小的68岁,最大的92岁。有人说我这活儿又脏又累,赚的是辛苦钱,可只有我自己知道,真正累的不是身体,是看着这些曾经风风火火的老人,一点点被岁月磨掉尊严、磨掉力气,最后被困在衰老的躯壳里,那种无能为力的煎熬。

现在伺候的张阿姨,是我照顾的第五位老人。她今年76岁,中风后左边身子不能动,说话也不利索,唯一能正常用的就是右手和一双还算清亮的眼睛。可就是这双眼睛,每天看我的时候,总带着一股说不出的落寞。

昨晚我给她换睡衣,她突然呜呜地哭了起来,右手费劲地指着窗外:“想……想下楼……想晒晒太阳……” 我鼻子一酸,赶紧点头:“好,阿姨,明天天好,我推你下去晒会儿。” 她却摇摇头,眼泪顺着眼角往下淌,打湿了枕巾:“没用……走不了……跟坐牢一样……”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伺候过的第一位老人,王大爷。

王大爷是我刚入行时照顾的老人,那年他72岁,身体还算硬朗,就是有轻度老年痴呆,记不住事儿。他儿子在外地做生意,把他托付给我,每个月给我开的工资不低,还特意嘱咐我:“小雅,我爸一辈子好强,你多顺着他点。”

刚开始照顾王大爷的时候,我觉得挺轻松。他除了记不住事,能吃能喝能走路,每天还喜欢拄着拐杖在小区里溜达。可没过半年,他的病情就加重了,不仅记不住我是谁,有时候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甚至会半夜起来在屋子里乱逛,把衣服当成被子盖,把酱油当成水喝。

有一次,我做饭的时候,他偷偷溜出了家门。等我发现的时候,天都黑了,我吓得魂飞魄散,沿着小区周边一路喊一路找,嗓子都喊哑了。最后在离家三公里外的一个公交站,看到他蜷缩在长椅上,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纸箱,嘴里念叨着:“我儿子……等着我接他放学……”

那一刻,我看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就哭了。他年轻时是单位的领导,据说当年在台上讲话,声音洪亮,意气风发。可如今,他连自己的儿子已经四十多岁了都不记得,只活在自己的回忆里。

我把他接回家,给他洗了脸,热了饭。他看着我,突然问:“你是谁啊?” 我强忍着眼泪说:“大爷,我是小雅,照顾你的保姆。” 他哦了一声,然后拿起筷子,却怎么也夹不起菜,手抖得厉害,饭菜撒了一桌子。他看着满桌的狼藉,突然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哭了:“没用了!我怎么这么没用!”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王大爷发脾气,也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衰老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病痛,是尊严的丧失。

后来,王大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开始大小便失禁,有时候还会打人骂人。他儿子回来过几次,每次看到父亲的样子,都红着眼圈叹气。有一次,王大爷把我刚洗好的衣服扔了一地,还抓着我的胳膊咬了一口,我疼得眼泪直流。他儿子正好撞见,赶紧拉开他,对着我连连道歉,然后蹲在地上,抱着头呜呜地哭:“小雅,辛苦你了,我真的没办法了……”

我知道他没办法,谁都没办法。衰老就像一场无法逆转的暴风雨,不管你年轻时多厉害,到了这个时候,都只能任由它冲刷。

照顾王大爷一年半后,他走了。走的那天很平静,早上我给她喂了粥,他还含糊地说了句“谢谢”,下午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儿子来处理后事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厚厚的红包,我没要。我看着王大爷的遗像,照片上的他穿着中山装,精神矍铄,眼神里满是威严。可我记住的,却是他最后那段日子里,无助又落寞的样子。

第二位老人,是陈阿姨。她和王大爷不一样,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耳朵也聋,说话得凑到她耳边大声喊。

陈阿姨有一儿一女,都在本地,却很少来看她。她老伴走得早,儿女各自成家后,就把她一个人留在老房子里,雇我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陈阿姨很安静,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窗边的椅子上,看着窗外发呆。有时候我喊她吃饭,得喊好几声她才反应过来。她喜欢给我讲她年轻时候的事,说她当年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还得过劳动模范,说她儿子小时候学习多好,女儿多懂事。

每次讲这些的时候,她的眼睛里都会闪着光,可讲完之后,又会陷入长长的沉默。有一次,她女儿来看她,带了一箱牛奶和一些水果,坐了不到半小时就走了,说家里孩子要喂奶。女儿走后,陈阿姨看着那箱牛奶,突然叹了口气:“小雅,你说我是不是多余的?”

我赶紧安慰她:“阿姨,怎么会呢?儿女都忙,心里是惦记你的。” 她摇摇头,没说话,眼泪却掉了下来。

陈阿姨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女能多陪她说说话。有一年春节,她儿女都来了,带着孩子,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陈阿姨忙前忙后,脸上一直笑着,给孩子们发红包,给儿女夹菜。可吃饭的时候,儿女们都在低头看手机,孩子们在屋里打闹,没人愿意听她说话。她想跟儿子说说自己最近的身体情况,儿子却一边刷手机一边敷衍:“妈,知道了,你身体挺好的,别想太多。”

那天晚上,陈阿姨失眠了。她坐在床边,借着窗外的月光,一遍遍地抚摸着儿女小时候的照片,嘴里小声地念叨:“小时候多好啊,天天围着我转,现在怎么就不亲了呢?”

我躺在旁边的小床上,听着她的念叨,心里酸酸的。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父母,他们也在老家,我因为工作忙,也很少回去看他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对于老人来说,物质上的满足根本不算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是被在乎的感觉。

照顾陈阿姨两年后,她突发心脏病走了。走的时候,她手里还攥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她,笑得那么开心。她女儿来收拾遗物的时候,看到那张照片,突然蹲在地上哭了:“妈,我对不起你,我应该多陪陪你的……” 可再多的对不起,也换不回母亲的陪伴了。

第三位老人,是李大爷。他是个退休教师,82岁,身体还算可以,就是有糖尿病,需要每天打针吃药,而且性格特别孤僻,不愿意跟人说话。

李大爷的老伴走得早,他一辈子没生儿育女,只有一个远房侄子,偶尔会来看看他。我刚去照顾他的时候,他对我特别冷淡,不跟我说话,也不让我碰他的东西。我每天给她做饭、打扫卫生、提醒他吃药,他最多就是点点头,连句谢谢都不说。

有一次,我做饭的时候不小心切到手了,血流了一地。我疼得直咧嘴,李大爷听到动静,从房间里走出来,看了看我的手,然后默默地回房间,拿出了创可贴和碘伏,递给我:“自己处理一下。” 那是他第一次主动跟我说话,我心里一下子暖了起来。

从那以后,李大爷对我渐渐好了起来。他会跟我说说他年轻时教书的事,说他教过的学生,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还成了大老板。他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

可好景不长,李大爷的眼睛突然出了问题,视力越来越差,最后几乎失明了。失明后的他,性格变得更加暴躁,经常发脾气,摔东西。他不愿意让我扶他,自己摸索着走路,经常摔倒。有一次,他不小心摔在地上,腿骨折了,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

出院后,他彻底消沉了。每天躺在床上,不愿意说话,也不愿意吃饭。我劝他:“大爷,你得吃饭啊,身体才能好起来。” 他却摇摇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看不见,走不动,就是个累赘。”

我看着他日渐消瘦的样子,心里特别着急。我想起他以前跟我说过,他最喜欢听京剧。于是,我每天都用手机给他放京剧,一边放一边给她讲剧情。慢慢的,他愿意吃饭了,也愿意跟我说话了。

有一次,他听着京剧,突然说:“小雅,谢谢你。要不是你,我可能早就不在了。” 我握着他的手,他的手很干,布满了皱纹。我说:“大爷,您别这么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他叹了口气:“人老了,真难啊。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身体好,什么都不怕,可现在,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控不了。”

照顾李大爷三年后,他走了。走的那天,我给他放了他最喜欢的那段京剧,他闭着眼睛,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他的远房侄子来处理后事的时候,告诉我,李大爷在遗嘱里,给我留了一笔钱,还有一封信。

信里写着:“小雅,谢谢你这几年的照顾。你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让我在最后的日子里,没有那么孤单。人老了,就怕没人管,没人疼。希望你以后能好好照顾自己,也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看着信,我泪流满面。我照顾过那么多老人,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知道,他们需要的不是多少钱,而是一份关心,一份陪伴,一份尊严。

第四位老人,是赵阿姨。她78岁,患有帕金森病,手抖得厉害,连吃饭、穿衣都需要人帮忙。她有两个儿子,都很孝顺,经常来看她,给她买好吃的,带她去看病。

可即使这样,赵阿姨还是经常不开心。她总说:“我现在就是个废人,什么都做不了,还得麻烦你们照顾。” 她的大儿子总是安慰她:“妈,您别这么说,我们照顾您是应该的。您养我们小,我们养您老。”

可赵阿姨还是过不了自己那关。有一次,她想自己喝水,结果手抖得厉害,水杯掉在地上摔碎了。她看着地上的碎片,突然哭了起来:“我怎么这么没用!连杯水都喝不了!” 我赶紧安慰她:“阿姨,没关系,我再给您倒一杯。您别自责,这不是您的错。”

赵阿姨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后来连说话都变得很困难。她经常坐在轮椅上,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了向往。她的小儿子知道她喜欢花,就给她买了很多盆栽,放在阳台上。每次看到那些花,赵阿姨的脸上都会露出一丝笑容。

有一次,她的小儿子带她去公园,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在跳舞、唱歌。赵阿姨看着他们,突然用尽力气说:“我……也想……跳……” 她的小儿子把她从轮椅上抱下来,扶着她,慢慢地跟着音乐晃动。那一刻,赵阿姨笑得像个孩子。

可这样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半年后,赵阿姨的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她受尽了病痛的折磨,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她的两个儿子轮流照顾她,日夜守在她的床边,可还是没能留住她。

赵阿姨走的那天,她的大儿子抱着她的遗体,哭得撕心裂肺:“妈,您解脱了,再也不用受折磨了……” 我站在旁边,心里也特别难受。我知道,对于赵阿姨来说,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可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却是永远的思念。

现在照顾的张阿姨,情况和赵阿姨有点像。她中风后,左边身子不能动,说话也不利索,每天都得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我照顾。她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看看她。

每次儿女打电话来,她都强忍着眼泪,用不太清楚的语言说:“我……很好……你们……放心……” 可挂了电话后,她总会默默地哭很久。

有一次,她女儿给她寄了一件新衣服,她让我帮她穿上。穿上新衣服后,她让我扶她坐起来,对着镜子看了很久。镜子里的她,头发花白,脸色苍白,左边的身子僵硬地垂着。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叹了口气:“老了……真丑……”

我赶紧说:“阿姨,不丑,您穿上这件衣服可精神了。” 她摇摇头,没说话,眼泪又掉了下来。

这些年,伺候过这么多老人,我见过太多的无奈和心酸。我见过曾经叱咤风云的老人,因为衰老变得自卑敏感;见过曾经恩爱的夫妻,因为一方生病,另一方不堪重负而产生矛盾;见过孝顺的儿女,因为工作忙,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而愧疚不已;也见过有些儿女,对老人不管不顾,让老人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晚年。

我常常想,人这一辈子,到底图什么呢?年轻时拼命工作,养家糊口,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想享享清福,可身体却不行了,要么病痛缠身,要么行动不便,要么记忆力衰退,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自理。

人老了,真的很煎熬。这种煎熬,不是年轻人能体会到的。它是想吃东西却咬不动的无奈,是想走路却迈不开步子的无助,是想说话却表达不清楚的憋屈,是看着自己一天天变差,却无能为力的绝望,更是害怕被儿女嫌弃、被社会抛弃的孤独。

可即便如此,我也见过很多老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会为了一朵花的绽放而开心,会为了儿女的一句关心而感动,会为了身边人的陪伴而满足。

作为一名保姆,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陪他们说说话,听听他们的故事,让他们在最后的日子里,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尊严。

我也想通过我的经历,告诉天下的儿女们:父母养我们小,我们一定要养他们老。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顺他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多抽点时间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说话,多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情。对于父母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孝顺。

也想告诉天下的老人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身体如何衰老,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好好照顾自己,珍惜身边的人,开心过好每一天。你们辛苦了一辈子,值得被温柔以待。

昨晚,我推张阿姨下楼晒太阳。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她闭着眼睛,嘴角带着一丝微笑。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人老了,虽然煎熬,但只要有人疼,有人爱,有人陪伴,就不算太孤单。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有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