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年轻戏曲演员“破圈”的关键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11-22 10:43 浏览量:1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李云霄艺术生涯深度报道。它精准地捕捉了她作为一位当代杰出越剧演员的核心特质——以“静”守艺,以“新”传艺。
针对文章最后提出的两个问题,我的思考和回答如下:
---
问题一:李云霄的作品中,你更偏爱她的传统折子戏还是现代题材演绎?
这是一个非常难抉择的问题,因为李云霄在这两个领域都展现了顶级的实力和独特的魅力。如果必须选择,我可能略微偏向她的传统折子戏,但理由并不仅仅是“传统”本身。
更偏爱传统折子戏的理由:
1. 极致的艺术锤炼与“技”与“艺”的融合:在《焚香记·打神告庙》《窦娥冤·斩娥》这样的传统剧目中,李云霄将越剧最精粹的水袖、身段、唱腔发挥到了极致。她的水袖不再是简单的技巧展示,而是成为了角色内心的外化,是“情绪的利器”。这种在严格程式框架下,依然能迸发出如此强烈个人情感和创造力的能力,更能体现一位戏曲演员的“根”与“魂”。
2. 在经典中完成个性化“再创造”:她并没有止步于模仿。正如文章提到的,她在《打神告庙》中融入了体验派话剧的表演方式,用“面无表情”的出场和“去戏腔”的真实哭声,为这个经典角色注入了全新的、震撼人心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比完全的颠覆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也更能体现一位艺术家的深度。
当然,她的现代题材演绎同样令人敬佩:
· 在《钱塘里》中,她主动“撕掉标签”,放下赖以成名的水袖和程式化表演,回归到生活化的质朴演绎。这证明了她作为演员的可塑性,以及她对于“戏剧是人的艺术”这一本质的深刻理解。她让观众相信,越剧不仅可以演绎才子佳人,也可以真切地反映当代生活。
结论: 传统折子戏像是她的“武功秘籍”,展现了她的艺术上限和深厚的家底;而现代题材则是她的“试验场”,证明了她艺术的宽度和生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完整的李云霄。
---
问题二:你认为年轻戏曲演员“破圈”的关键是什么?
李云霄的成功路径,为所有年轻戏曲演员的“破圈”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范本。其关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内核”过硬,实力是唯一的通行证
· 这是破圈的根本。没有白玉兰、金桂奖的专业认可,没有《打神告庙》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硬核作品,所有的“破圈”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李云霄用17年的苦修证明,流量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石之上。年轻人必须先在传统中“钻进去”,拥有能让业内信服、让观众沉醉的真本事。
2. 拥抱创新,但不背离本体
· 破圈不是“出圈”,更不是“弃圈”。关键是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李云霄的破圈方式非常聪明:
· 内容融合:在春晚将越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相思》),用现代审美重新编排传统故事(《白蛇传·前世今生》)。
· 形式革新:参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打破镜框式舞台,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 表演跨界:大胆借鉴话剧、影视的表演方法,丰富越剧的叙事和表达。
3. 善用新媒体,做有质量的传播
· 她不排斥流量,而是主动利用抖音、微博、电视晚会等平台。但她的传播核心始终是 “作品”——无论是七分钟的精编版《白蛇传》,还是《新龙门客栈》的演出片段,她让观众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的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本身,而不仅仅是演员的个人八卦。这种“以作品吸粉”的模式,吸引来的粉丝是真正对戏曲感兴趣的,转化率更高。
4. 保持“静”心,坚守艺术家的纯粹
· 这是最难得的一点。在流量时代,她能写下“静”字,不追逐短期热度,沉下心来打磨作品。这种“反浮躁”的特质,恰恰让她在纷繁的信息爆炸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可信。她让公众看到的是一位沉静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喧闹的明星。这份从容和定力,是她能够走得长远的根本保证。
5. 人格化与亲和力
· 走进校园、参与文化类综艺(如《还有诗和远方》),用年轻人能听懂的语言去解读越剧,让古老的艺术变得可亲、可感、可学。这打破了传统戏曲在年轻人心目中“高冷”、“晦涩”的刻板印象。
总结:
年轻戏曲演员“破圈”的关键,在于“内外兼修”。
· 对内,要像李云霄一样,拥有“以静守艺”的定力,将传统技艺锤炼到极致。
· 对外,要拥有“主动创新”的魄力,用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诚地与他们沟通,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焕发新的生命力。
李云霄的道路证明了,传统不需要讨好潮流,当它本身足够美好并且以开放的姿态呈现时,自然能吸引跨越年龄和圈层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