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菏泽|千年戏韵薪火传 青年戏音唱响国家大剧院
更新时间:2025-11-22 00:06 浏览量:1
当山东梆子传统剧目《老羊山》的旋律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回荡,菏泽——这座承载千年戏韵的“戏曲之乡”再度绽放光彩。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戏曲表演系学子凭借精彩演绎,斩获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并于11月15日亮相第18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暨第五届“梨花杯”优秀成果汇报演出,让地方戏的魅力响彻全国舞台。
文脉绵延 千年沃土育戏魂
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文化璀璨,源远流长,享有“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等众多美誉。
作为全国知名的“戏曲大市”,元明时期活跃于菏泽的戏班已达200余个,清顺治十六年“大兴班”的演出合同、明正德年间的城隍庙戏楼,无不印证着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
如今,菏泽坐拥山东梆子、大平调、四平调等8大国家级非遗剧种,各剧种特色鲜明:山东梆子“舍命梆子腔”高昂激越,枣梆花腔婉转灵动,大平调粗犷豪放,共同构成了多元丰富的戏曲谱系。
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旺盛的戏曲生态,菏泽现有国有专业戏曲院团10家、民营戏曲剧团200余个,另有数量众多的庄户剧团扎根乡土。剧目资源同样丰硕,既有《老羊山》《收姜维》等传统经典,也有《跑旱船》《古城女人》等优秀现代戏,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2017年,山东省首个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落户菏泽;2019年,“一元剧场”在曹县剧院启幕,市民仅需一元钱即可欣赏高水准大戏,这一惠民举措已持续六年,惠及数万群众。
听戏早已成为菏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集会庙会,戏班登台演唱三五天已成惯例,村民邀亲聚友、看戏聚餐,戏曲超越娱乐本身,成为联络亲情、凝聚乡情的文化纽带。
值得一提的是,“送戏下乡”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常年列入市、县两级政府工作报告,年均演出8000余场,实现全市行政村(农村社区)全覆盖。
薪火相承 院校赋能育新苗
在菏泽戏曲的传承版图中,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戏曲表演系是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该系2018年设立、2019年招生,至今已培养140余名“戏曲人”投身各剧团,学院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平台,近三年斩获近20项省部级以上奖项。
在人才培养上,戏曲表演系创新采用“通识+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基础教学+实训实践+剧目驱动+校地联合”培养模式,与菏泽市多家国有剧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聘请多位地方戏曲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将原汁原味的戏曲技艺与舞台经验倾囊相授,让学生在课堂学技艺、在剧团练本领,多数毕业生已进入公办院团成为骨干力量。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地方戏剧种的核心传承人,《老羊山》登上国家舞台,是人才培养从地方走向全国的重要突破。”戏曲表演系主任李美丽说。
作为这一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老羊山》的创排既坚守山东梆子传统核心唱腔,又对表演动作、身段进行创新打磨,6名参演学生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
为冲击“梨花杯”这一青少年戏曲教育最高赛事,学子们牺牲休息时间,每日除正常上课外全情投入排练,晨功不辍、假期无休,在武戏技巧与情感表达上反复锤炼,最终在与中国戏曲学院等顶尖院校的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
“我在剧院长大,小学未毕业便踏入艺校,选择戏曲专业是热爱,更想让地方戏的魅力被更多人知晓。”戏曲表演系2024级学生户国航的话,道出了青年传承者的初心。
除人才培养外,菏泽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支点,推动戏曲文化全方位发展。科研层面,整理濒危剧种曲谱、研究戏曲与民俗方言的关联,多项成果获批国家艺术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服务层面,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活动,接纳千余名中小学生研学,让留学生沉浸式体验戏曲魅力;艺术实践层面,原创剧目《循吏范希正》斩获省级奖项,《老羊山》走向全国,持续扩大菏泽戏曲品牌影响力。
从“大兴班”的百年回响到“梨花杯”的当代荣光,菏泽戏曲的传承之路始终贯穿着“守正创新”的智慧与“薪火相传”的信念。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传承者的成长、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菏泽“戏曲之乡”的历史文化名片必将更加鲜亮,千年戏韵必将在新时代奏响更雄浑的乐章。(文/吴鲁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