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之“戏腔歌曲”
更新时间:2025-11-21 22:27 浏览量:1
现在的戏腔歌,别再拿“国风”当遮羞布了。
现在好多戏腔歌纯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听着调子挺唬人,戏腔一拔起来像那么回事,仔细琢磨琢磨,全是没营养的套路和矫情。
先吐槽歌词,简直是“辞藻大乱炖”。作者像是把《新华词典》里的古风词抓来摇骰子,韶华、流离、朱砂、相思随便凑几句,就敢叫“创作”。他们根本不管这些词背后有啥意思,只要堆在一起看着“有文化”就行。就说那句“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离愁能论“盏”?孤灯还能“伫立”?语法逻辑碎得跟豆腐渣似的,纯属为了押韵和装文艺,牺牲了最基本的表达通顺,说穿了就是“美丽的废话”。反观老歌唱的“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有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情,一听就有代入感,哪像现在的戏腔歌,只会无病呻吟“离愁”“韶华”,情感悬浮得跟真空包装似的,谁听了能共情?
再看音乐本身,更是对传统戏曲的粗暴消费。真正的戏腔讲究一板一眼、丹田用气,是千百年磨出来的真功夫。现在倒好,流行歌里的戏腔,就跟做菜撒味精似的,副歌部分猛地飙一嗓子假嗓,就敢叫“国风传承”。旋律更是清一色的“流水线套路”,不是4536251就是1645,套个似是而非的五声音阶,主歌气声喃喃,副歌戏腔炸场,听一首新鲜,听十首直接想吐。更别提演唱了,好多歌手根本没练过基本功,全靠后期修音、混响堆效果,唱出来的戏腔尖锐又单薄,塑料感十足,跟传统戏曲的醇厚韵味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说白了,这种戏腔歌能火,全是流量时代催出来的怪胎。现在的音乐早就不是用来“听”的了,而是用来当短视频BGM的,15秒内必须有“记忆点”,还有啥比突兀的戏腔更能博眼球?再加上“国潮”风口,资本嗅到了流量红利,批量生产这种低成本、易复制的“伪国风”产品,哪管什么艺术价值。更无奈的是,不少年轻听众没接触过真正的戏曲和经典老歌,误以为这种“辞藻+戏腔”的组合就是“高级”“有文化”,其实是被审美降维打击了。
对比《九妹》《流浪歌》这些老歌,差距根本不在技术,而在“真不真”。老歌是扎根在生活里的,唱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带着泥土里长出来的生命力;而现在的戏腔歌,是流量温室里用化肥催出来的塑料花,看着颜色鲜艳,实则毫无味道。
别再拿“国风”“传承”当遮羞布了,这种粗制滥造的文化快消品,既亵渎了传统,又麻痹了听众的审美——真要喜欢国风,不如多听听真正的戏曲,或者写写人话、唱真情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