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袖遇上镜头会出现什么化学反应?
更新时间:2025-11-21 06:24 浏览量:1
原创 王禹
11月17日,一场传统文化题材暨戏曲电视剧创作座谈会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当戏曲的千年余韵与电视剧的荧屏光影相遇,一场传统与现代的诗意对话在座谈会上激荡开来,不仅为戏曲电视剧的创作锚定了方向,更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笔,书写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叙事。
(一)
中华戏曲,这颗历经千年打磨的文化明珠,始终在寻找与时代对话的新语言。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从唱片广播到电视荧屏,戏曲的传播载体不断变迁,但其精神内核始终如一,那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是融入血脉的审美基因。
如今,随着“国潮”澎湃,传统戏曲在青年群体中意外“圈粉”,年轻人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陈旧过时的象征,而是将其作为表达文化身份、寻求精神归属的时尚选择。
这不仅是怀旧情绪的偶然发酵,更是文化自信重建的必然结果,年轻人开始在古老艺术形式中寻找精神原乡,这种文化回归为戏曲电视剧的诞生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电视剧作为大众最喜欢的的艺术形式之一,与戏曲的相遇绝非偶然,这两种看似迥异的艺术形态,实则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叙事艺术,都追求情感共鸣,都致力于塑造打动人心的艺术形象。
当戏曲的写意美学与电视剧的写实手法相互碰撞,当传统唱念做打与现代视听语言相互交融,戏曲电视剧得以应运而生。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也正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启动“剧美中国”精品创作计划的题中之义。
创作计划围绕5大方向策划打造一批精品电视剧(网络剧),其中“传统文化”方向,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
(二)
可以说,戏曲电视剧的创作,如同在传统与现代的琴弦上寻找共鸣。
会议强调,创作需遵循“戏曲艺术”与“电视剧艺术规律”的双重法则,更好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和人们的欣赏习惯,推进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浑然天成。
面对青年群体的“圈粉”热潮,会议提出“引领而不迎合”的创作态度,彰显了文化传承的底气与智慧。这一原则把握了文化传承的精髓,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创新也不是无根的漂泊,它要求创作者既尊重戏曲的本体特征,又大胆拥抱现代审美,以精品力作的姿态,重新定义“新国潮”的审美标杆。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众多Z世代在B站上发戏曲唱腔的弹幕,在小红书分享观看戏曲节目的心得,传统文化已然完成了与年青一代的情感连接。
在创作路径上,会议提出的“中剧”概念颇具匠心。每集15-25分钟的体量,既符合现代观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又保留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既要吸引年轻观众,又要兼顾老少咸宜,这考验着创作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智慧。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以15-25分钟的“中剧”形式呈现《牡丹亭·游园惊梦》,短小精悍却意蕴悠长,既符合年轻人的碎片化观影习惯,又以精致化的制作传递出昆曲的雅致之美。
这种“以文化人”的创作理念,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年轻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三)
从传播策略看,会议提出,戏曲电视剧创作可以实施“剧综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开发策略,预示着戏曲电视剧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播出渠道,而是追求全产业链的价值挖掘。
这不只是作品的传播,更是文化IP的塑造;不只是艺术的创新,更是文化生态的重建。当戏曲故事能够衍生出综艺节目、周边产品、线下体验,传统文化便真正融入了现代生活图景,为IP的深度开发打开了想象空间。
此前,《鬓边不是海棠红》等影视热播到衍生舞台剧的火爆,从短视频平台“戏腔挑战”的传播到沉浸式戏曲主题文旅项目的落地,戏曲电视剧的IP价值正以裂变式效应释放。
这种“一剧多态”的产业模式,让传统文化在多维度的传播中不断焕发新生。
戏曲电视剧的创作,不仅是一场艺术实验,其探索具有超越艺术本体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传统文化不再固守于自身的纯粹性,而是以开放的姿态与现代文明对话;标志着文化传承不再依赖于行政力量的单向推动,而是通过市场机制与大众文化消费实现良性循环。
当水袖遇上镜头,当古典邂逅现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华数集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相关负责同志,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3家行业组织和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哔哩哔哩、小红书等6家网络视听平台参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