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老好人,那不叫情商高,情商高的人也会得罪人,但他能圆回来
更新时间:2025-11-21 05:16 浏览量:1
文|小雯
别等了,我先把结论告诉你:
一直当“老好人”,不是情商高,是在一点点消耗自己。
真正情商高的人,也会得罪人,但他知道怎么“圆回来”,既守住自己的边界,又守住重要的关系。
何赛飞,就是活在你面前的样本。
在《一路繁花2》里,一堆大姐大同台:刘晓庆、刘嘉玲、宁静、张柏芝……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按道理,这种阵容,最容易拍成“暗地开撕实录”。
结果节目气氛居然很和谐。
唯一让人看得上头的“火花”,反而来自——何赛飞的嘴。
她快人快语、当场催人、硬怼安排、当众辩论,但又总能在事后把关系稳住,不让冲突发酵——这就是“得罪人又能圆回来”的高级操作。
接下来,我想用她的故事,帮你看清一件事:
你不必再逼自己当老好人。
你可以学着像她那样: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
先带你回到节目里的一个画面。
旅行团第一天在内蒙古,原计划上午十一点出发去吃饭,车、嘉宾都差不多到了,就差队长张柏芝还在和司机、工作人员确认流程。
车里几位姐姐,谁都不好意思开口催。毕竟,一个是当红妈妈,还是队长,直接说容易显得不近人情。
只有一个人坐不住——何赛飞。
她直接在车上催:“快点上车啦,我们得走了,时间都不够了。”语气不算温柔,甚至有点硬。这一通话,说得张柏芝当场有点尴尬。
你代入一下:如果换成是你,你是不是会选择:
选项A:在心里翻白眼,但嘴上一句不说,等着节目组拖延、行程耽误、大家一起熬夜,然后回到房间狂吐槽;选项B:像她一样,直接把问题拎出来,先保证“这趟旅程按计划走”。大多数人会选A。
不是因为看不出来问题,而是——你更怕当下的尴尬和冲突。
心理学上叫:“冲突回避型人格”。
这种人有几个典型特征:
特别怕场面难看;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一想到“得罪人”,身体就开始紧绷;宁愿自己憋屈,也不愿意让别人有一丁点不舒服。于是你习惯性选择“不说”“忍着”,你以为这是懂事、有教养、情商高。
可问题是——你不吭声,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报复你。
时间被浪费的是谁?
计划被打乱后,需要加班、熬夜、补窟窿的是谁?
别人搞砸事情,你来擦屁股的时候,谁心里最委屈?
就是那个嘴上说“没事,都可以”的你。
你以为你是在做老好人,
其实你在给别人上了一课:
“我的时间不值钱,我的感受无所谓,你们随便。”
而高情商的人,不会这样对自己。
回到那趟旅程。
中午吃饭完,原计划是两点半出发去当地博物馆。结果节目组突发奇想,非要在餐厅搞一段采访,硬生生拖了四十分钟。
所有人都看着时间在流逝,谁都知道再拖下去,博物馆要关门了,但依旧没人接话。
还是何赛飞开口:
她直接指出安排不合理:采访可以回酒店再做;强调重点:“博物馆时间不等人。”最后,就是她这一催,行程才没有彻底烂掉。
情商在这里第一次显形:
她敢说,不怕当场扫大家的“兴”;她说的是“事”,不是上纲上线说“人”;她不是为了情绪发泄,而是为了保证整体利益。更妙的是——一天结束后,她自己也意识到,白天说话有点冲:
晚上回酒店,她主动找张柏芝和节目组,当面沟通 + 真诚道歉:
不是“我就是这性格,你们爱咋地咋地”;而是:“白天我急,说话重了,但我是真的怕耽误行程,抱歉让你难堪了。”这一手,就是“高情商的下半场”:修复关系。
很多人误会了情商,以为:
情商高 = 场面话说得圆;情商高 = 谁都不得罪;情商高 = 永远微笑着兜底。其实真正的情商,高在两个点上:
① 关键时刻敢把“难听的话”说出来;
② 事后有能力把“关系”再圆回来。
第一步叫 边界,第二步叫 修复。
这比一味地忍、一味地笑、一味地好说话,要健康得多。
你看她在别的场合,也是一样的逻辑。
1. 面对代拍:不装大度,直接开怼
横店拍戏时,一群代拍举着手机对着她猛拍,已经影响正常工作和隐私了。
很多演员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怕被说耍大牌;——怕被骂“没有明星格局”。
她没有。
披风一甩、人往前冲,直接指着对方手机开骂:“谁让你拍的?手机给我!脑子有病是不是?”
这场面不体面,但很真实。
她不愿意再用“保持偶像形象”的那套,来给别人无底线侵扰找理由。
这不是什么情绪化,而是——在捍卫自己的边界。
2. 面对戏曲青年困境:当众落泪,但骂的是制度,不是人
在戏曲节目上,听到年轻戏曲演员一个月工资也就一千多,要靠送外卖、开网约车养家,她当场哭了:
“振兴戏曲不是靠喊的,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保护谁?戏呢,钱呢,都去哪儿了?”
这话,得罪的是谁,不用点名大家也心里有数。
这么说会不会不给台上单位面子?会不会被贴标签:“不识趣”“不会做人”?会不会影响以后合作机会?她还是说了。为什么?
因为她把“怕得罪人”的那层皮剥掉了,露出来的是:对这门艺术、对这些年轻人的真心。
后来有人问她,会不会后悔?她的回答非常干脆:
“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媒体直播,所以我才要说。不直播,说了也没用。”
这就是她的底:她不是为了“输出观点”而输出,而是给别人做后盾。
你看,何赛飞的“会得罪人”,不是情绪化乱冲,而是:
有底线:在不合理、不公正、不尊重的地方,她不会沉默;有对象:她骂的是行为、机制,而不是无差别攻击身边的人;有承担:知道说了可能有后果,但她愿意为自己的话负责。真情绪化的人,是到哪儿都乱炸;她这种,是挑地方、看对象、有针对性地下刀。
这,才是真正的“有棱角的情商”。
你可能会问:那我性格本来就不爱冲突,真的要学她那样硬刚吗?
这里就要说点心理学了。
1. 长期当老好人,会掉进两个坑
坑一:关系表面和气,内里积满怨气
心理学有个词叫:“被动攻击”——你嘴上不吵不闹,心里却恨透了,表现为:
表面答应,暗中拖延;嘴里说“都可以”,心里疯狂记仇;不敢当面说“不”,但转头就断联、冷暴力。你以为你在维持和气,其实你只是在把冲突往心里压。
坑二:别人会对你产生“习惯性视而不见”
关系心理学里有个“情绪账户”理论:
你每一次替别人着想、迁就、帮忙,就是在给关系账户里存钱;
但如果你从来不提自己的需求,从不提醒边界,对方就会习惯性透支你。
透支久了,对方不会感激——反而会觉得:“你就该这样,你就是这样的人。”
你连一次正面的“撤卡”都没有,别人当然以为你的卡永远刷不爆。
到最后,你累到不行,对方一脸懵:“我怎么了?你不是一直都挺好的么?”
2. 情商高的边界,是怎么长出来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敢开口、敢表达,是和内在的“自我价值感”绑定的。
当你心里默认:
“我也是重要的人”;“我的时间、情绪、秩序,也是成本”;“我有权利提出自己的需求”;你自然会像何赛飞那样,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说那句“不”。
而不是每次都吞下去,然后夜里自己崩溃。
说到底,你不是要变成“谁都敢骂”的莽撞人,而是要练成一种能力:
不再滥好,却也不做烂人。
给你几条可以直接拿去用的“实战版”:
1. 先学会“说事不说人”
比如工作中,有人老拖累项目进度,你可以这样说——
低情商老好人:“没事,我来补吧,你们都挺辛苦的。”
结果是:你累死,对方继续该怎样怎样。
情绪化硬刚型:“你能不能有点责任心?总是你拖后腿!”
结果是:局面当场炸裂,关系直接凉透。
高情商边界型:
“这个节点如果再拖,整个项目要加班到周末了,这对大家都挺辛苦。我们能不能把你这部分时间定死,比如今天下午四点前给到?”
——说的是“计划和影响”,不是给对方扣帽子;
——你明确了问题,也给出了可执行的方案。
2. 事后愿意“收拾桌子”的人,才有资格“掀桌子”
很多人敢冲,但不敢修。真正高情商的人,敢说,也敢在冷静后回头把关系拾起来。
你可以学学何赛飞的模板:
“我刚才是急了,说话重了些,你别往心里去。但这事本身,我们还是得想想怎么做得更顺一点。”
你看,这句话里有三层:
承认方式有问题:给对方面子;表达动机是善的:我是为了把事办好,不是针对你;坚持事情的底线:我们还是得解决问题,而不是当没发生。这就叫:软着给人台阶,硬着帮事落地。
3. 不要再把“不被任何人讨厌”当目标,那是个陷阱
你可以换一种目标:
让重要的人知道,你是真诚的、可靠的,可以被信赖。
至于路人喜不喜欢你,随缘就好。
想被所有人喜欢的人,最后往往最讨厌自己。
你回想一下:你真正敬重的人,是那种谁都哄、啥都忍的人吗?还是那种有自己主见,但也懂得照顾别人的人?
何赛飞这一路,不是靠“八面玲珑”走出来的。
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亲在农村长大,提着三弦学艺,十几岁进越剧团练到腿绑沙袋、凌晨起床练功;
后来拍电影、演电视剧,从三姨太、姨太太到影后,一直在用力活,把所有“说真话”“有棱角”的能量,留给她在乎的事情——戏曲、工作、同行、后辈。
她嘴快、爱催、敢怼、会哭,会笑得肆无忌惮,获奖时像个孩子一样“止不住”。
这些看起来“不圆滑”的地方,恰恰是她最迷人的地方——她没有把自己磨成一块没有棱角的润滑剂。
你也一样。
你可以继续做一个善良的人,但别再做随叫随到的老好人。
你可以继续温柔,但要多给自己长几根“硬骨头”。
你可以偶尔得罪人,只要你有能力在必要的时候,修复重要的关系。
真正情商高的人,一定有锋芒。只是他的锋芒,有方向,有温度,有分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