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稀有地方戏曲之一——石家庄丝弦的起源与传承
更新时间:2025-11-19 16:17 浏览量:2
丝弦是中国民间戏曲种类,分为南方丝弦和北方丝弦。南方丝弦主要指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种;北方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是全国稀有的地方戏曲之一。它们均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石家庄丝弦剧团的边树森和张鹤林两位艺术家因其对丝弦艺术的杰出贡献,于2008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家庄丝弦剧团获得"石家庄丝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本文将着重与大家分享石家庄丝弦的起源与传承。
石家庄丝弦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在解放前曾流行于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区和保定东部地区,还遍及到山西省晋中东部及雁北地区,具体以石家庄为中心,东到沧州献县、保定高阳一带,西到山西和顺、晋阳、平定一带,北起山西的浑源、繁峙、灵丘地区,南达邢台的沙河、广宗及平乡县境。
石家庄丝弦戏据传年代久远,但由于其属于纯粹的农民戏,一直在民间生存,所以相关资料、尤其是官方资料匮乏,故很难对丝弦戏形成的具体年代作出确切界定,但是从有限的相关资料和丝弦剧种的特点演变考察分析,可以推断,石家庄丝弦戏的产生年代最迟不会晚于明朝末年。
石家庄丝弦是元曲遗存,是以元代小令、明清俗曲为基础,吸收融合明代中后期流行于河北中南部的"弄傀儡"表演和演唱特色演变而来。并继承了木偶戏衣钵,后来变为真人登台演出,表演是以身段动作、面部表情和手指动作等完成角色形象塑造及人物刻画的。其唱腔以真声唱字、假声拖腔为特点,旋律激昂奔放,刻画人物细腻传神,生、旦、净、丑各个行为都有不同于其它剧种的程式动作,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各剧种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有"一昆(曲)二高(腔)三丝弦"之说。
清嘉庆三年(1798年),因朝廷禁演"弦索",故一度衰落。但是从1840年以后又开始复兴起来。
解放初期,由于这一独具特色的古老剧种大多没能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而发展,所以,该剧种曾经按其方位划分的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中,已有东、西、南、北四路消失,或基本消失,只剩下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中路"丝弦,而中路丝弦又是以石家庄丝弦剧团为支柱的。
在石家庄剧院的丝弦艺术陈列馆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丝弦的发展历程:一楼是石家庄丝弦剧团创始人、首任团长刘魁星铜像,二楼有戏曲舞台服饰、道具、乐器、剧本、演出门票、海报、音像资料等实物的展示,正是它们把石家庄丝弦串联成了一部发展史,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丝弦的历史渊源和独具魅力。
周总理曾五次观看过石家庄丝弦的演出。1957年11月18日,经总理推荐和邀请,石家庄丝弦剧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们专门演出,剧目为《扯伞》;1958年2月14日,周总理率中国政治代表团访问朝鲜,石家庄丝弦剧团随同赴朝慰问演出,剧团在朝鲜历时40余天,演出30余场。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由王永春主演的丝弦传统经典剧目《空印盒》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从而把电影艺术片《空印盒》将石家庄丝弦戏这地方剧种推向了全国;1961年,石家庄丝弦剧团奔赴河南、江苏、山东等省的许多城市作了长达四个月的巡回演出。
近年来,石家庄丝弦不仅坚守本地剧场及走基层惠民演出,又先后前往香港、福建、广东、广西、内蒙古、重庆等地展示其风采,已拥有传统剧目多达500余出。
为更好地弘扬传承发展丝弦剧种,培养丝弦后备艺术人才,剧团不仅让青年演员挑大梁,还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合作开没了丝弦定向委培班。课堂上,丝弦委培班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苦练基本功,系统学习文化课和戏曲专业课程,为得是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文化底蕴的非遗传承人,让石家庄丝弦艺术更好地薪火相传,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