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 6000 万发行量:京剧纪念币与虎豹币价格差异之谜
更新时间:2025-11-20 09:00 浏览量:1
“18块对12块,差得不多?
”
币商老李把两枚硬币往桌上一拍,声音脆得像打脸。
左边京剧,右边虎豹,同样6000万出生证,一个涨成260%,一个才25%,中间那条缝够塞一辆宏光mini。
有人骂炒作,有人喊泡沫,可钱不会撒谎——它只往热闹处钻。
先说最扎心的:年轻人已经用钱包投票。
35%的京剧买家是95后,图啥?
能发朋友圈——盔头一勾,国潮滤镜拉满,配文“老祖宗的DNA动了”。
虎豹币呢?
群里一问,头像全是45岁+的老哥,说话自带邮票味,年轻人滑过去连停顿都不给。
题材打不过颜值,动物保护再崇高,也扛不住“不酷”原罪。
再说面值,5元就是比10元狡猾。
三四线城市的大姐能一口气约15枚京剧,花75块,给孩子当压岁钱不心疼。
虎豹币得掏100,量瞬间砍半。
别小看这45块差价,下沉市场最认“差一不二”,省出来的钱够买杯喜茶,好感度直接+50。
更狠的是“下一枚”的预期。
央行刚发话:2025年3月,京剧脸谱来报到。
币商连夜挂出“配套收首枚,高价无限量”。
72%藏友表态要补齐,供需杠杆再翘头。
虎豹那边呢?
国家公园系列像断更的网文,第三集播完没预告,观众散场尿点都过了。
没有“下回分解”,就没有囤货理由,价格只能原地躺平。
有人赌虎豹“补涨”,逻辑听着像安慰剂:
“动物币轮也该轮到东北虎了吧?
”
可市场不认口号,只认流动性。
京剧一天成交五万枚,虎豹五千,买卖价差拉到10%,想跑都得打折。
热钱不肯进,冷门再便宜也是死钱。
币圈老话:不怕贵,怕没人接盘子。
老李最后补一句实在话——
“收藏这事,情怀要给流量让路,流量又要给配套让路。
你手里那枚要是不能当头像、不能凑套、不能讲出圈故事,它就永远只是金属,不是筹码。
”
明年脸谱出来,京剧首枚大概率还要抽风一次;
虎豹能不能摸到15,得看国家公园会不会突然官宣“第四枚”,给点续命糖。
没消息?
那就继续当12块的“安静美男子”,反正亏也亏不到哪去,赚也别指望一夜暴富。
屏幕前的你,要是抽屉里躺着几卷虎豹,别急着拍大腿。
拿去送小辈,换一句“谢谢叔叔”挺香;
真想翻身,盯公告比盯K线有用——
央行一句话,比一百个群分析都值钱。
至于京剧,涨到天上去也别眼红,没上车的就认命,纪念币世界从不缺下一班车,只缺坐过站还死攥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