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七旬姜华沙从京剧票友到传承者,30余年公益坚守让京剧扎根市井烟火

更新时间:2025-11-19 21:20  浏览量:2

半生痴恋梨园春一世坚守传国粹

七旬姜华沙从京剧票友到传承者,30余年公益坚守让京剧扎根市井烟火

每到周末,石家庄市长安公园的京剧角都会迎来一批忠实票友与观众。这个坚守了30多年的“无墙剧场”,是票友们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背后是姜华沙带队的志愿者团队以岁月为弦、热爱为谱奏响的传承之歌。从怀揣热忱的普通票友,到身兼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京剧团团长、京剧班教师、市京剧票友协会名誉会长数职,姜华沙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京剧紧紧相连。她常年带队走进学校、工厂、社区、乡村与养老院,公益演出不计其数,所带领的京剧团在河北省票友圈中声名远播,成为国粹传承的鲜活名片。

从参与者到主心骨

30余年京剧角的公益坚守

每当周六日的晨光穿透林荫,石家庄市长安公园的湖滨长廊便被丝竹悠扬、锣鼓铿锵的声浪唤醒。铜锤花脸的高腔穿云裂石,老生青衣的婉转诉尽衷肠,戏迷的喝彩与游客的掌声交织回荡,这座“没有围墙的小剧场”,早已成为石家庄最鲜活、最持久的群众文化地标之一。

这台“戏”能传唱30余年热度不减,离不开姜华沙与她带领的志愿者团队的默默托举。作为京剧角的组织者、负责人、团队的“定海神针”,姜华沙谈及此处满是自豪:“这儿是石家庄乃至周边票友的‘娘家’,也是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京剧班的第二课堂。大家因一腔热爱聚到一起,就想替国粹添一把柴,让传统文化火下去。”

岁月流转间,姜华沙也从京剧角最初的参与者、初学者,一步步蜕变为资深票友、团队主心骨。凭着对京剧深入骨髓的热爱,她在文化传承、剧本编导、行头置办、教学授课及艺术普及等诸多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更难得的是,她不仅唱功精湛,更以热心与担当扛起责任:不仅自掏腰包添置京剧角的音响设备,更是在人员组织协调、活动流程安排等方面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看到那么多人为京剧相聚,再大的困难,我也一定想办法克服。”这份热忱,让姜华沙成为众人信赖的主心骨。

30余载风雨无阻,姜华沙和志愿者们不求名利、不问回报,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热忱,让长安公园的京剧角越办越兴旺,更让传统艺术的韵味在市井烟火中悄悄蔓延、生生不息。

“迟来”的戏缘

几番擦肩终成半生痴恋

谈及与京剧及长安公园京剧角的不解之缘,姜华沙的思绪飘回20世纪80年代。彼时她还是一名国企职工,1986年,父亲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离世,突如其来的悲痛让姜华沙陷入人生低谷。“那段日子整天郁郁寡欢,家人劝我多出门散心。我家离长安公园不远,便常去公园里散步,想让草木清香冲淡心头的阴霾。”姜华沙说。

一个周末的清晨,湖滨长廊突然传来婉转悠扬的京剧唱腔——熟悉的韵白、铿锵的节奏,像一束光突然照进姜华沙灰暗的生活。京剧角一位老师见姜华沙身材高挑、气质清雅,眉眼间透着灵气,认定是学戏的好料,便主动送了她一盘京剧磁带。未曾想,这盘磁带竟成了姜华沙与京剧结缘的契机,这份热爱一坚持就是数十年。其间,姜华沙有幸得到叶少兰、李慧芳等京剧名家的亲授点拨,主攻青衣与小生行当,谈及学戏经历,她总说:“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苦爱钻研。”天赋加上刻苦,让姜华沙很快便成为京剧票友里的佼佼者。

热爱戏曲的种子,其实早已在姜华沙的心中埋下。四五岁时姜华沙跟着奶奶在北京生活,奶奶是戏迷,耳濡目染,她不用人教便会跟着哼唱不少选段。因模样俊俏、眼神灵动,她被一位路过的戏曲老师看中,力邀进戏校学戏。可入校没几个月,母亲特意从石家庄赶到北京,把她接回了家。“妈妈坚决反对我学戏,觉得女孩子还是按部就班上完学找份安稳工作才踏实。”姜华沙笑着回忆。

后来上学期间又有好几家戏曲学校来校选拔,可每次都被父母婉拒。几番与戏曲失之交臂,却没能磨灭姜华沙心底对戏曲的深切向往。直到长安公园的那段京剧,让这份深埋心底多年的热爱终于破土而出,从此成为她甘愿倾尽半生守护的执念与信仰。有人问她:“要是当年没走进公园,还会不会唱戏?”她微微一笑,目光坚定:“戏找到我一次,就会找到我第二次。它认路,也认人。”

桃李芬芳

让零基础学员爱上京剧

在河北省京剧票友圈里,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京剧团的名号早已响当当。这份响亮,源于带头人姜华沙的无私奉献,更离不开一批跟着她潜心学艺、积极上进的学员——25年薪火相传,让这方梨园天地愈发兴旺。

“我虽非科班出身,没走专业戏曲路,但学戏、教戏,我比谁都用心。”如今70岁的姜华沙依旧身姿挺拔、神采奕奕,在戏曲舞台与教学讲台间步履不停。自2000年协助石家庄市老年大学组建京剧团,而后接任京剧班教师、京剧团团长,25载春秋流转,她倾尽心力、不图回报,只愿让更多人爱上京剧,“这么多年教课,我从没有请过假,不想辜负学员们的期待。老学员和新学员对课程的热忱,也推动着我不断学习,才能把更多新知识、新技巧传授给大家。”

“第一次听姜老师讲课,就知道她是有真功夫的!”京剧青衣班学员刘女士回忆起初遇姜华沙时的场景,仍难掩敬佩,“她一开口,那洪亮又带磁性的嗓音,满是长期练声积淀的共鸣感;再亮嗓唱段,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完全契合我对京剧老师的所有期待。她身上那股独特的艺术气质,妥妥的‘名角儿’范儿。”

亲和力,是姜华沙最好的教学名片。“宝宝们,女孩儿们!”这是她在京剧青衣班课堂上最鲜活的口头禅。深知老年大学学员多是零基础入门,她始终坚持“知情入情”的教学理念,从不让晦涩的专业知识吓退大家,而是让大家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上,她从四大徽班进京的源流讲起,再到京剧的场面规制、行当划分、行头道具,接着细化到口型开合的分寸、字头字腹字尾的咬字技巧、换气偷气的门道,条理清晰、娓娓道来。专业内容被她拆解成通俗的家常话,再配上时不时抛出的俏皮话,总能逗得学员们哈哈大笑。遇上难掌握的唱腔或身段,她便亲自示范,形神兼备:眼神流转间尽是青衣的柔美韵致,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见真功,将京剧的美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学员们往往一看便心领神会。不少学员一学就是七八年,成为她梨园路上最忠实的同行者。

为了让学员们拥有更出彩的舞台呈现,姜华沙还主动挑起剧本编导的担子。考虑到团队开支有限,她索性亲自上阵,包揽戏曲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全流程。常常是十几个学员的演出服装,从构思款式、挑选面料到裁剪缝制、钉缀配饰,全由她一人完成。深夜的灯光下,她戴着老花镜伏案赶工,指尖在面料上翻飞,针脚细密均匀,把对京剧的热爱、对学员的期许都缝进了戏服的纹路里;为了赶在演出前完工,她常常熬至深夜,即便指尖磨出薄茧也毫无怨言。

公益践初心

以戏为媒让国粹浸润烟火人间

公益在心,传承于行,身为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京剧团团长、石家庄市京剧票友协会名誉会长、市老年大学关工委成员,她将“让京剧活下去、火起来”视为己任。校园、操场、车间、社区、乡村、养老院……凡有人群处,便是她的梨园舞台,“每次演出,看到观众这么喜欢,比如演《江姐》,我们在台上流泪,他们在台下跟着流泪,这种台上台下的共鸣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京剧的力量,坚定了我传承京剧的信念和使命。”

小学里,她蹲下身与孩子同唱《苏三起解》,稚嫩的唱腔与婉转的韵白相映成趣;中学讲堂,她一句“西皮流水”引得少年们齐打节拍,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萌发;大学剧场,她甩出水袖翩然转身,台下瞬间变成“大型追星现场”。“看见孩子们眼里的光,看着他们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我就知道京剧不会老,传承有希望。”她语气轻柔,话语却字字千钧。

裕彤体育馆广场,夜色未临,戏台已起。锣鼓一响,千人驻足——那是姜华沙带领京剧团举办的公益专场。10余年来,他们送戏上百场:折子戏、戏曲联唱、京歌伴舞,节目自己写、服装自己缝、盒饭自己带。工厂午休的半小时、养老院的简易舞台、社区小广场临时拉的幕布,都被她变成了韵味十足的“梦中长安”。银发演员粉墨登场,台下掌声雷动,姜华沙在侧幕轻轻合掌,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我要给大家一个灯光下的舞台,让普通人也能体验当‘角儿’的快乐。”舞台不大,却盛得下百年国粹;灯光不远,却照得亮传承长路。70岁的姜华沙依然怀揣着那颗滚烫的初心,在传承国粹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用一生守护着京剧的温度与活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烟火人间里生生不息、愈发鲜活。(记者红波)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