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 72 岁,爷爷去世后非闹着改嫁,走了三家人之后被继子送回我
更新时间:2025-11-18 18:24 浏览量:1
我奶奶李秀兰今年 72 岁,爷爷走的头一年还挺安生,第二年开春突然就闹着要改嫁。那天我妈正在厨房炖排骨,奶奶拄着拐杖 “咚” 地戳在地板上:“翠莲,给我找个老伴,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妈手里的汤勺差点掉锅里:“妈,您这是咋了?咱娘儿俩住着不挺好吗?”
奶奶往沙发上一坐,抹了把头发:“好啥好?夜里起夜连个递水杯的人都没有,电视演个小品想笑都没人搭茬。你爸在世时还能跟我拌两句嘴,现在家里静得能听见墙皮掉。”
我爸我妈拗不过她,托小区张阿姨给留意着。没过一周就有了信,对方是同小区的王爷爷,78 岁,退休金五千多,老伴走了三年,儿女都在外地。
见面那天奶奶特意换了件枣红色的对襟衫,王爷爷拎着一兜苹果来的,坐下没十分钟就开始数家底:“我那套两居室是学区房,存款有六位数,就是有个要求,以后得跟我一起住,你那间小偏房腾给我放渔具。”
奶奶呷了口茶:“渔具不占地方,可我每天早上五点要去公园打太极,回来得喝现磨的豆浆,你起得来不?”
王爷爷脸一沉:“女人家瞎折腾啥?在家煮点粥就行。再说我有高血压,早起吵得慌。”
奶奶当天就把人打发了,回来跟我妈说:“那老头比我还娇气,还想管着我,门儿都没有。”
第二家是我远房表姑介绍的,姓张,以前是中学的语文老师,69 岁,看着文质彬彬的。张爷爷倒是没提啥要求,就是吃饭特别讲究,每顿必得四菜一汤,还得有荤有素,饭后要喝半杯红酒,说是养生。
奶奶头三天还陪着忙活,第四天就扛不住了。那天她炒了盘青菜、一盘红烧肉,熬了小米粥,张爷爷皱着眉不动筷子:“秀兰啊,怎么能没有汤?还有这肉太肥,得选里脊肉才嫩。”
奶奶把铲子一放:“张老师,我年轻时候伺候老的小的,现在七十多了,可不想再当厨子。要吃精细的您请个保姆,我伺候不动。” 这门亲事又黄了。
第三家姓赵,赵爷爷 75 岁,老伴走得早,跟儿子一起住。见面时赵爷爷挺实在:“我没啥挑的,就想找个人搭伴儿过日子,晚上能说说话。” 奶奶看着挺满意,没过半月就搬了过去。
刚去头一周,奶奶天天给我妈打电话报喜:“赵家小子挺孝顺,给我买了新棉鞋,赵老头还陪我去逛早市。” 可没过一个月,电话里的声音就不对了。
那天我妈去看她,一进门就见奶奶坐在沙发角,赵爷爷的儿子赵强正站在客厅里说话:“李阿姨,不是我说您,您这每天早上剁馅儿太吵了,我媳妇还在睡懒觉呢。还有您那收音机,能不能开小点声?”
奶奶脸涨得通红:“我早上包点包子给你爸当早饭,收音机是我听评书的,也没开多大声啊。”
“那也不行,这家里还有孩子呢,得讲规矩。” 赵强的话刚落,奶奶就拎起沙发上的包袱:“这日子没法过了,我走!”
赵爷爷想拦,被儿子拉了回去:“爸,您别管,她这样的我们家伺候不起。” 最后还是赵强开车把奶奶送回了家,放下人就走了,连句客气话都没说。
奶奶一进家门就哭了:“翠莲,我就是想找个说话的人,咋就这么难呢?” 我妈赶紧给她擦眼泪:“妈,咱不找了,以后我天天陪您说话,早上跟您一起去打太极。”
打那以后,我妈真的每天早起陪奶奶去公园,晚上祖孙三代凑在一起看电视,奶奶想看戏曲频道就看戏曲频道,我想看动画片就换动画片,家里倒比以前热闹多了。
有天晚饭,奶奶喝着粥突然说:“其实啊,哪儿也不如自己家好,有你们陪着,比啥都强。” 我爸赶紧接话:“那是,以后您就在家好好住着,我们伺候您。”
现在奶奶再也不提改嫁的事了,每天早上打太极,上午跟老姐妹们聊天,下午要么织毛衣,要么看评书,日子过得挺滋润。前几天她还跟我说:“丫头,奶奶以前糊涂,总想着找个人搭伴,忘了身边还有你们这些亲人呢。”
感谢鉴赏,多谢关注
[注:本文为虚构故事,旨在展现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非真实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