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戏剧最“会昌”
更新时间:2025-11-18 10:56 浏览量:1
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视频制作:人民网 孔文进
演了16年采茶戏的池涛,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登上剧场大舞台,和自己合作的导演还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大师赖声川。
池涛是会昌采茶歌舞剧团党支部书记,除了行政职务之外,他还是当地著名的采茶戏演员。10月17日,池涛离开了自己演了16年的故土,受邀参演经典名剧《暗恋桃花源》专属版,在剧中,池涛扮演老陶。地点是上剧场——赖声川专属剧场。
“能得到赖老师、上剧场团队和观众的认可,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极具意义。排练、演出中,和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同行交流,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也深化了我对表演的理解。”谈到此次上海之行的收获,池涛说。
从会昌到上海,从本地采茶戏到经典名剧《暗恋桃花源》,从一个普通的采茶戏演员到上剧场备受追捧的话剧明星,池涛的经历是会昌戏剧小镇从默默无闻到闻名中外的缩影。
航拍会昌戏剧小镇 会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戏剧版图上冉冉升起的新地标
会昌是赖声川的祖籍地。1947年,赖声川的父亲赖家球离开故土会昌,远赴重洋,此后再未归乡。20世纪90年代,赖声川和哥哥回乡寻亲,与当地结下缘分。2015年起,赖声川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舞台作品到会昌演出,以此回馈乡梓,推动家乡文化复兴。
2024年初,会昌县和赖声川联手合作,以赖家老屋为起点,在保留老县城街区风貌基础上,打造了会昌戏剧小镇,并举办首届会昌戏剧季。从此,会昌,这个地处赣、闽、粤“三省通衢”的山区县城,成为中国戏剧版图上冉冉升起的新地标。
“戏剧小镇是我的一个梦想,这是我父亲的家乡,我希望替父亲走一段回家的路。”谈到回乡的初衷,赖声川如是表示。
由印刷厂改造的剧场 人民网 孔文进摄
近日,走进会昌戏剧小镇,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却拥有百年客家老屋改造的国际剧场;这里远离世界文化中心,却在频繁上演先锋戏剧与本土采茶调的精彩“同框”。
夜色渐起,五六百人在赖家老屋门前广场上搭起的观众席坐定,欣赏希腊国家剧院带来的《俄瑞斯忒亚》。
歌队低吟,弯月不时从乌云中透出,剧情紧张之际偶有疾风猎猎,观众如同置身希腊露天圆形剧场,震撼于悲剧的艺术魅力。
今年5月,第三届会昌戏剧季期间,现存唯一完整的古希腊三联剧(悲剧三部曲)首次来中国演出,唯一一站就定在会昌戏剧小镇。
11天内,来自全球的15支顶尖戏剧团队、逾200名艺术家齐聚会昌戏剧小镇,为观众带来超过370场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出。期间,单戏剧小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500万元。
“重磅好戏及演后交流轮番登场,从早到晚,从室内到户外精彩不断,看戏和参与体验有时甚至需要‘赶场’。”会昌县独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雯彦回忆起当时的盛况时说道。
赖声川的“归来” 世界在此驻足
在群山环抱之中,会昌成为戏剧的“强磁场”,让世界在此驻足。然而,戏剧的魅力,不仅在于汇聚世界的精彩,更在于唤醒沉睡的本土记忆,激发生生不息的内生力量。
时间回溯至十年前。赖声川怀着一份对桑梓的深情,将自己创作的话剧《十三角关系》的全国首演放在了家乡会昌。“就想把一台真正的好戏,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赖声川的朴素心愿,如同播撒下一颗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会昌的文化土壤中悄然萌发。
十年后,第三届会昌戏剧季的舞台上,赖声川将这部经典之作,再次带回家乡。剧场内掌声如潮,来自深圳的戏迷邵典激动地说:“能够在会昌这样的小县城,看到这样的经典,真是太意外了!”
赖声川的“归来”,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文化血脉的深情反哺。
话剧《暗恋桃花源》演出现场 会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而本土基因活化的巅峰之作,莫过于池涛参演的《暗恋桃花源》采茶歌舞版的破茧成蝶。
这部享誉世界的华语经典,大胆融入赣南采茶戏的婉转唱腔、灵动身段与独特神韵。桃花源不再仅是抽象的乌托邦,更染上了赣南山水的青翠与采茶调式的悠扬。这一创举,不仅是对经典的深情致敬,更是本土艺术形式与国际级IP的一次惊艳对话与成功“转译”,让世界级戏剧以最“会昌”的方式,直抵观众心灵,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
“当时在上海表演时,五场表演场场爆满,演出后观众围着我们和我们打招呼,要我们签字。”回忆起当时演出盛况,池涛记忆犹新。
导演赖声川在给演员们加油打气 视频截图
戏剧与会昌的融合 超越舞台深入肌理
如今,戏剧与会昌的融合,早已超越舞台,深入肌理,活化空间。
以会昌戏剧小镇赖声川的祖宅为例,这座百年老屋,因戏剧的注入而焕发新生,从一个静态的历史遗存,变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活着的剧场。
赖声川导演的《贝克特在赖家老屋》演出地就在这座百年客家老屋里进行。观众不再是静坐的旁观者,而是提着特制的灯光,在昏暗的光线引导下,穿行于老屋的厅堂、天井、回廊之间。演员近在咫尺,故事在移步换景中徐徐展开。观众成为探索者,在物理空间与精神世界的双重游历中,与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命运同频共振。如今,赖家祖宅已然成为小镇最具人气的文化地标之一。
第三届会昌戏剧季举办期间,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刘兆春摄
在戏剧氛围的熏陶下,由当地教师、社区干部、自由职业者等普通市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剧目《66小时》,巧妙融入了会昌的风土人情、方言俚语和生活智慧,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剧场内,观众屏息凝神,沉浸于艺术的震撼;剧场外,人群熙攘,手机镜头捕捉着梦幻的夜景与独特的建筑轮廓。如今的戏剧小镇已成为驱动会昌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
漫步小镇周边,以戏剧为主题的业态应运而生:薇拍楼、小镇小时代、天使修理厂、会昌有礼、咖啡馆……丰富的业态满足了游客“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全链条需求。
据统计,2024年,戏剧小镇为会昌其他景区吸引了超200万游客,增长20%,推动了“戏剧文化+康养旅游”和“戏剧文化+红色教育”等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此外,200余名采茶戏传承人也有了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传统戏剧技艺得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
群山深处,这盏戏剧之灯,自赣南腹地燃起。它照亮了方寸舞台,照亮了千年小镇,更照亮了一条内陆山区县依托文化自信实现特色崛起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