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养女,两种命运:戏剧名角新凤霞为何能走出与堂姐不同的路?
更新时间:2025-11-18 13:59 浏览量:1
在新凤霞艺术道路的前半程,有两位亦师亦友的重要人物:杨金香与小白玉霜。
杨金香是新凤霞二伯母买来的养女,原本要被送进班子接客,幸得二伯父见她资质不凡,劝妻子让她学了京剧。
她不负众望,成为有名的刀马旦,功夫扎实,扮相英气,竟带几分俊朗,男女观众都为之倾倒。
同为养女的新凤霞与杨金香境遇相似,感情深厚。
六岁时,新凤霞便跟随杨金香学戏,从演猫形、狗形起步。杨金香教学极为严苛,却也正因如此,新凤霞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她是姐姐,是启蒙老师,更是新凤霞幼年崇拜的偶像。
然而新凤霞骨子里自有主张,甚至早早显露出旧社会女性中罕见的独立意识——这与她贫苦文盲的出身形成鲜明对比。
反观见多识广的杨金香、小白玉霜等名伶,台上风光,台下却饱受生活与婚姻的不幸,身边的诱惑、背叛、利用如影随形。
这其中既有班主、渣男的威逼利诱,也深受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
杨金香本可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却年纪轻轻染上毒瘾。
起因不过是一次胃疼,班主递来大烟泡说能止痛,从此再难戒断,后来甚至抽上了“白面儿”。
养父母用尽手段逼她戒毒,更多是为延长她的舞台生命,好多赚些钱财。
年幼的新凤霞还不懂大烟为何物,却懵懂地为姐姐跑腿购买。
她到烟馆付了钱,小手比个抽烟手势,窗里便递出一小包。那时杨金香已被关进柴房,新凤霞捧着烟包胆战心惊地走进二伯家,还没到柴房就被二伯母发现。
二伯母见“摇钱树”死性不改,怒火全发泄在新凤霞身上,一把薅住她的头发往门上撞。
孩子又懂得什么?她只记得姐姐吞云吐雾时,脸上会有一丝难得的平静。
二伯母打骂新凤霞不是头一回,平日还逼她无偿干活。
养母李玉珍一向护着女儿,这次看到伤痕累累的新凤霞,却没有立即找二伯母理论,反而先严厉教育了她。
一顿责罚后,李玉珍郑重告诫:“若沾上这口,就永远别想登台唱戏。要不要唱戏,你自己想清楚。”
后来真有班主试图用大烟泡引诱新凤霞,她避之唯恐不及。
正是李玉珍的严厉管教与步步跟随,让旧社会出身的新凤霞在浑浊的戏班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看着日渐消瘦、反复戒毒失败的杨金香,新凤霞不明白:为何如此简单的选择,自己崇拜的英雄却一次次走歪路,轻易放弃了舞台?
事实是,杨金香每次戒毒后,总有老爷太太邀她应酬,她不能拒绝,养母和班主也不会让她拒绝——“白面儿”社交成了无法避免的环节。她在新凤霞面前的坚强,却无法用在自己身上。
因杨金香日渐衰弱,无法再登大台,二伯全家决定迁离天津,将她嫁作他人二房。
望着杨金香离去的背影,新凤霞第一次意识到:她心中的英雄,也不过是刀俎上的鱼肉,同样没有自由,同样要面对“嫁鸡随鸡”的无奈。
那一刻,她暗自发誓: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主宰自己的命运。
后来新凤霞见过一次姐夫。舞台上英姿飒爽的刀马旦,在丈夫面前低眉顺目,终于活成了三从四德的模样——卑弱而谨慎。
杨金香终生未育。那个曾照亮新凤霞童年的英雄,终究湮没于时代的洪流。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画家、作家,被誉为“评剧皇后”,是20世纪中国戏曲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她的艺术代表作包括《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乾坤带》等。其中,《刘巧儿》因成功塑造了追求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形象,成为新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影响深远。
参考书籍:吴幼麟《百年巨匠-新凤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