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出生的杰出人物大盘点,看看你都认识哪些!(下篇)
更新时间:2025-11-16 07:18 浏览量:1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州),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之一、诗人、作家,清华大学建筑系首批教授,首位获得建筑领域国际认可的中国女性学者。
林徽因与夫婿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
邓颖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她与周恩来等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和觉悟社,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年仅15岁的她率女生队伍冲锋在前,曾“被伤吐血”。1925年南下广东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委书记,推动保障女工权益和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时期,她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中坚持地下工作。抗战期间,她参与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起草《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中共代表参与重庆谈判,为和平建国奔走呼告。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第六届政协主席、妇联副主席等职,推动妇女参政议政和权益保障。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赴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收获》杂志主编,1981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并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关怀著称,代表作包括《家》《寒夜》《随想录》等。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长生,名中洲,字庆远,学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抱石”名字来自清代画家石涛。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今新余市)北岗乡樟塘村。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屈原》《江山如此多娇》《煤都壮观》《林海雪原》《天池林海》《镜泊飞泉》等。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祎文,字冰之,湖南省临澧县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湖南十大文化名人。丁玲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她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梅汝璈(1904年11月7日 [5]—1973年4月23日),字亚轩,江西南昌人,中国近现代法学家。梅汝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在审判期间,他努力维护民族尊严,伸张国际正义,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世界的赞赏与尊重。
辛安亭(1904年—1988年),字适然,山西离石人。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读物作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教材编审科科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兰州大学副校长等职。一生致力于教材编纂与教育管理,主持编写新中国首套统编教材体系,被誉为“新中国基础教育奠基人”。
刘澜波(1904年10月1日-1982年3月5日),原名刘玉田,生于辽宁凤城县。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领导者,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后在北京大学肄业。曾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书记,在主持电力工业的近20年期间,他提出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正确处理了火电与水电的关系,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马大浦(1904年11月6日—1992年6月18日),字述之,祖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福建省浦城县。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历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院长、名誉校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36年起系统研究油桐栽培技术,改良种子并在长江以南12省试种,推动油桐产业规模化发展。主持编写《造林学》《主要树木种苗图谱》等教材,参与编纂《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构建中国现代林业教育体系。1957年赴越南农林大学任教,获越南政府“友谊勋章”,推动中越林业合作与学术交流。
方俊(1904年10月26日一1998年5月5日),字君选,江苏武进人。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固体潮研究的开拓者。
20世纪30年代初,他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1957年主持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的测量规划,提出方格模板计算方案,被苏联、东欧和我国的教科书称为“方俊方格模板法”。其著作《固体潮》是我国首部系统论述固体潮的专著。
陈心陶(1904年5月4日—1977年10月29日),福建古田人。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1925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后赴美深造,获明尼苏达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长期担任岭南大学生物系主任及理科研究所所长。
他首次发现并命名广州管圆线虫,修正国际上对并殖吸虫物种的认知偏差,提出“水、垦、种、灭、治、管”六字方针防治血吸虫病。1950年证实广东省存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提出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消灭钉螺的防治策略,为全国消灭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 —1954年4月2日),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出生于澳门(一说日本横滨、一说上海)。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首次将地层学应用于中国考古,通过昂昂溪遗址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并提出“类型学”研究方法,为中国古代器物分类奠定基础。他主持或参与安阳殷墟、侯家庄商王陵区等重要遗址的发掘,揭示了商代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状况。其发掘工作规范了田野考古流程,被誉为“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轨道的推动者”。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929年12月2日,他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该化石距今约50万年,实证了人类进化关键阶段——直立人的存在。这一发现填补了人类起源研究的重大空白,被列为20世纪古人类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他还建立了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演替序列,为地质年代划分提供了重要标尺。其提出的“打格画方”发掘方法至今仍是该领域的基本规范。
郑万钧(1904年6月24日—1983年7月25日),江苏徐州人。林学和树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
他长期从事中国森林植物调查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如《对川西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分布的论述》等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他在野外调查中命名新种树木4个、新种100多个,包括水杉(与胡先骕联合命名),被誉为世界植物学界重大发现。
刘思职(1904年3月15日-1983年8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他在免疫化学领域开创性使用化学定量方法研究抗原抗体反应,首次用碱法定量分离卵清蛋白免疫沉淀物中的抗体,回收率达50%,纯度达96%,证明了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遵循化学平衡原则。他还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生物化学名词草案》,统一全国生物化学术语。主编的《生物化学大纲》是我国首部自编中文生物化学教科书,系统阐述了生物化学基本理论,至今仍被视为经典教材。
李春昱(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河南卫辉人。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他早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领导并参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中梁山煤矿,后经证实。20世纪60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20世纪70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1973年,他在中国发现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存在,提出并主持编制了1∶5000000《亚洲地质图》和1∶8000000《亚洲大地构造图》,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等。
龚祖同(1904年11月10日—1986年6月26日),上海人。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他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批军用望远镜,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成功试制中国首批光学玻璃。20世纪60年代主持建造东亚最大口径(2.16米)的天文望远镜,推动我国天文学发展。他还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外夜视望远镜、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和每秒250万帧的高速摄影机,应用于原子弹、氢弹试爆的光测任务。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出生于北京。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首创京剧程派艺术,以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著称,强调声韵字音的独特处理,形成与梅派、尚派、荀派并列的京剧旦角表演体系。他注重表演的真实性与舞台形式美,将武术功底融入水袖、圆场等动作,强调“演谁像谁”的写实风格,推动京剧表演艺术向更高境界发展。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