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戏曲工作回忆(二)
更新时间:2025-11-15 21:33 浏览量:3
l二、戏剧研究室时期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的前身是剧目审定组,成立于1953年,成员有刘鉴三、李星五、袁毓章、高鹏、郭少仙、罗仁佐、洛林、卢未凡、王辛路等人,由刘鉴三同志担任组长,至1958年,张一然、刘元彤、孔庆华、董新良等同志回来后改为戏剧工作研究室,继改为实验剧院,除图书资料留在文化局内,原有之研究人员亦基本分散。此为剧目审定组阶段,约有十人左右,所做工作如下:
1.对全省各剧种的传统剧目,通过集体研究,写成审定意见,对剧目的民主性与存在的糟粕,一一举例说明,从而提出修改方案。对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研究审定了近200个左右。
2.分头整理改编了《打渔杀家》、《赠剑》、《黄鹤楼》、《打瓜园》、《葛麻》、《少华山》、《葭萌关》、《锋箭头》、《梅绛亵》、《柜中缘》、《火焰驹》、《徐公案》、《三家店》、《假金牌》、《坐舟》、《闯辕门》、《十五贯》、《墙头马上》、《燕燕》、《文嫣》、《跑沙滩》等二十余个剧本。其中《文嫣》、《三家店》、《墙头马上》、《燕燕》等曾参加过全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获得奖励,并有十余个剧目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的在会演大会中印发,供与会代表研究。
3.组织抄录传统剧目。首选名老艺人的较好“腹本”,组织中老年知识分子,按剧本格式用毛笔或水笔正楷抄写,每千字给口述者与抄录者各付3元酬金。此次共抄录剧本200个左右。
4.组织传统剧目鉴定演出。1955年冬,根据中央关于戏曲剧目“翻箱底”“抖包袱”工作的安排,我省首先以芮城黄河剧团(名老艺人较为集中,能上演之传统剧目较多)为基础,并抽调兄弟班社部分名老艺人,集中到太原,组织鉴定演出。中央戏曲研究院郭汉成、张真等五六位同志亲临指导工作。首先由专人将剧本抄录下来,稍加整理,刻印装订成册。无大问题者,即在公开演出时观摩鉴定,问题较大者,组织内部演出,共进行了一个月左右,演出达四十余场。除蒲州梆子上、中、下24本外,其他久未上演的剧目,亦请老艺人演出。凡经鉴定演出的传统剧目,均将剧本刻印装订成册,约有40种,分发与会者研究。我省之上党梆子与上党落子,于1956年由剧目组同志去晋东南组织鉴定演出,进行了一个月左右。中路梆子除由省晋剧团组织鉴定会演外,其他剧种与来省城巡回演出相结合,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此项工作从1955年冬开始,一直进行到1956年底,挖出了许多久未上演的剧目,发现了不少很有修改价值之剧目,从而团结了全省各剧种之名老艺人,摸清了各剧种之家底。
5.在1955年冬举办了一次编导讲习班。开始于鉴定演出之前,收尾在鉴定演出之后,为时三个月。亦由剧目审定组主办,全国剧协派刘乃崇同志前来指导。这次讲习班,学习了相关文件,观摩了整场鉴定演出,整理、修改了重点剧目。如E家、薛刚反唐)、E关排宴》、《徐公案》等剧,均为1957年会演中较为突出的剧本,都是在这次讲习班中整理改编出来的。这期讲习班,剧目组同志下了很大功夫,学员们收获也很大。
6.编撰了蒲州梆子、上党梆子传统剧目汇编各一集,内载“编印说明”“剧情说明”,以及剧本全文等。开创了编撰传统剧目汇编之先例。这是我省编导工作者真正打基础的一次讲习班。
戏剧工作研究室,实际上是从1961年春恢复设置的。除图书资料室为原有人员外,陆续调集了研究人员,有王易风、魏永安、朱富荣、丁芝、徐帆、张仁健、艾治国、王东满、王智才、刘正兴、张乃兴、赵尚文、赵志冲、孙葳葳、郭桄、朱原平、卢未凡、张福玉、夏宗禹、武芝民、杨登凯、李亨、苗卓华、顾棣、曹心有、尹晓寒、王怀德、夏正勤、王似蕴、翟凤仙等。至1964年冬,在三年多时间内,工作如下:
1.抓传统剧目的抄录工作。与各地市戏剧研究组共同努力,组织剧本的抄录工作,建立了剧目档案,入档者约有800来本。
2.编撰传统剧目汇编。除“编撰说明”“剧情说明”外,通过调查访问,在剧本正文之前,附印关于登场人物服饰说明的小资料、小记等。以中路梆子传统剧目汇编第一集为例,同时安排数集的编撰工作。待中路梆子传统剧目汇编第一集印出后,1963年毛主席的两个批示下达,现代戏上马,传统剧目汇编工作暂停。为供应地市县剧团排演现代戏,编印了《柳树坪》、《李双双》、《一棵苹果树》、《武大妈》等四本,分发销往各地。
3.为满足全省戏剧界研究的需要,根据当时各报刊讨论文章的论点摘要,编印了推陈出新问题辑费三集,约一百余万字,分发全省各地。
4.与省电台议定,对本省“耍孩儿”“晋北道情”“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组织录音,并制作资料唱片,搜集整理“晋北道情”音乐,由出版社出版。原计划由北向南陆续进行,后因参加“四清”运动而停止。
5.搜集整理本省花脸脸谱,绘制定稿300余幅。
6.拍摄重点戏剧照,抽出较长时间由南到北拍摄戏剧文物,例如金、元舞台与戏剧有关的壁画,晋北杨家将活动遗迹等。
7.本室集存图书,原为8000余册,经陆续搜集奇缺版本,达16000余册,且有若干名人书画。
从1964年冬开始,大部分同志参加各地“四清”运动,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三、劫难中的戏剧工作
从1966年7月至1976年10月之日,1966年后半年,本省“文化大革命”开始,先将分管文教的副省长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以及分管戏剧之副局长等若干人全部罢官,抓进牛棚。继于1967年2月“造反派”夺权之后,将原党、政领导干部全部打倒,给以“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头衔:对戏曲界的人,呼之为“牛鬼蛇神”,全部编入另册。在中央办的“学习班”中,有“五不禁令”(不上街、不会客、不通信、不采购东西等),违者重责,实与集中营无异。名曰“学习班”,学习文件为墩促杜聿明投降书、捌了司徒雷劲、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等,令人啼笑皆非。
1966年之前,传统戏曲已全部停演,对当地新创作之现代戏,百般挑剔,提出这样那样问题,亦令停演。能公开演唱者,只有8个京剧“样板戏”。舞台演出如此,清唱如此,广播亦如此,文艺界在相互谈论中亦只能如此。。
1967年,中共中央《关于整顿自负盈亏文艺团体的几点意见》发布后,全省有60个剧团被迫解散,约占本省剧团总数50%左右。3075人被迫改行、转业,约有1100人被迫退职,此时各地大批名老戏曲艺人被揪斗。
在“清队整党”中,为戏曲奋斗数十年的老艺人,被“造反派”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工资停发,只给少数生活费。县剧团之团长、副团长、指导员中,不少人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遣返回乡,监督劳动。
20世纪70年代初,地方戏曲剧种允许移植“革命样板戏”,但严格要求不能走样。全省统一号令,将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按县之大小,定为30、40、50人的编制,向“样板戏”学习奋斗。当时,如有演全本样板戏者或演样板戏片段者,即使在舞台唱几句样板戏,也要鼓掌。
当时文化部门亦非铁板一块。1973年本省稷山县马村发掘出金代大定、泰和年间之墓葬两座,后又发现四座,内有杂剧砖雕文化文物,当地对此十分重视。
1973年我省壶关、孝义等剧团,为便于上山下乡,改用经过改革的小灯光。岚县之平板车下乡转运服装道具,并用平板车搭台唱戏,方便群众,亦为戏曲艺术上山下乡中的一大突破。
至70年代中期,文化部组织传统剧目录音录像,本剧种之《打金枝》、《小宴》、《杀宫》、《算粮》、《详状》等剧目,文化部组织录音、录像。本省文化局与省电台根据国务院文化组电话通知,给主要演员之主要唱段,如丁果仙之《空城计》、《芦花》,牛桂英的《重台》,花艳君《三上桥》等唱段录了音,由专人送至国务院文化组录音录像组。1976年6月晋剧《卖画劈门》、《小宴》等剧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为影片,《打神告庙》亦在北京电视台(今之中央电视台)摄了像。
四、戏剧事业的又一个春天
一、“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步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纪元。
1.1978年7月16日,为赵云龙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虽已平反昭雪,斯人已离人世,能奈之何?
2.1979年12月5日晋东南地区特为段二淼、王聪文二同志举行追悼大会;
12月24日省城文艺界为冀美莲同志举行追悼大会;
1981年元月14日特为丁果仙举行骨灰安葬仪式;
1980年4月28日太原市举办张宝魁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
3.1978年7月10日《人民日报》为晋剧《三上桃峰》平反。这次平反,在报社只为一篇文章,而在省地县之具体工作中牵涉面极大。
《三上桃峰》,原名《三下桃园》,系晋中地区许石青、张正申等编剧,面世于1965年。在火花戏剧专刊发表之前,省里派杨孟衡同志前去修改加工,发表时增署杨孟衡之名。至70年代初,原作者与原在晋中时之组织工作者,均已调遣至孝义、柳林等县。为增加现代戏演出剧目,柳林县组织李旦初等重新整理改编,更名为《三上桃峰》。一度在太原和平剧院连演数十场,盛况空前。当时吕梁地区文办即组织班子,共同修改加工,并将油印本发至各县,让县剧团排练演出,相互竞赛。柳林、孝义、临县等剧团,均排演过此剧。
1973年省文化局为准备赴京会演剧目,亦组织班子,对《三上桃峰》修改加工。一度由许石青同志来省参加,声言此为社会财富,可以公用。
二、加强戏曲教育工作。在“十年”后,全省戏曲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省文化局急抓戏曲青年演员的培育工作,加强对全省戏曲教学工作的领导。在各校、班共同努力教学的基础上,于1978年11月21日,全省举办了艺术教育汇报演出大会,演出教学剧目11个,并进行过练功表演、文化课的测验等。评选出优秀教学剧目若干个,模范教师、模范学生等若干人,对促进戏曲教学工作作用很大。
1980年12月13日至1981年1月15日,省局举办了全省青年会演,演出剧目共16个,大会经过评选,优秀青年演员获奖者75名。荣获一等奖的15名,中路梆子计有宋转转、崔建华、张仙玲、张向英、史佳花等5名。获二等奖的60名,中路梆子有王二庆、王为念、王丽娟、王宝兰、王晓平、石秀峰、朱小花、李秋莲、李耀忠、杜里珍、张忠、张振义、张维元、时旭、吴爱卿、杨爱莲、岳二桃、赵桂芬、项小娟、侯钢英、郭玉霞、栗桂莲、耿春梅、逯金萍、常香果、路爱萍、詹俊芬等27名。培养出大批人才,缓和了戏曲界青黄不接的紧张状态。
在短短的三四年期间,戏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是,各级领导与宣传文化部门、戏曲界领导干部、业务人员、戏曲演员以及广大观众,普遍认识到培育戏曲后继人才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戏曲舞台上,若干年来看不到新的剧目,更看不到有一定质量与数量的青年演员来继承戏曲艺术事业、人心所向,共图良策,让在校学生坚持练功,风雨无阻。朝朝不误。当地名老艺人有一技之长者,临时邀聘来校任教。剧目教学开课较早,以戏带功,促其速成。除本校班)老师与当地名老艺人为培养新一代共同牵手外,省戏校曾派各门老师,在各地进行具体的巡查督导。对唱、做、念、打各种功夫,进行指导,对教学工作促进很大。在剧目教学开课之后,根据需要与可能,进行横向联系,临时聘请老师教戏,老艺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学者如饥似渴,日新月异,众志成城,能在两三年内,培育出一批新人才,看到一部分新的剧目。青黄不接问题,虽未彻底解决,似已看到曙光,看到希望!
三、出现了新的繁荣。1977年5月,阳泉市晋剧团首先恢复上演延安时代的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突破了10余年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曲禁区。戏曲界为之轰动,连演80多场,观众约16万人次。同年12月,省局举办戏曲会演,为“十年动乱”后第一次创作剧目调演。计有17个剧团,与会代表1200余人,演出26个剧目。晋剧《刘胡当等现代戏恢复上演,会内、会外演出65场,观众达8万余人次。此次新创作的剧目,尽管粗糙,但颇有新意,初步显示出戏曲艺术的兴旺景象。
1978年5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赵树理同志1964年所写之《十里店,实为该剧恢复名誉,为“文化大革命”中对戏曲界之清规戒律解除禁锢。同年9月21日至10月10日,省局召开剧目会议,研究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事宜,事后即有一批较好的传统剧目,陆续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为了继承优秀的戏曲艺术遗产,一度对见功夫的折子戏,进行重点加工,达到相当水平。如《教子》、《杀宫》、《拾玉镯》、《打神告庙》、《游西湖》、《伐子都》、《芦花》等戏,均做了进一步的加工提高。有的剧团,信息灵通,移植了兄弟剧种的精彩剧目,如《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胭脂》等,借以丰富自己的上演剧目。创作人员较强的团体,自编自演新编历史剧,如《吴王剑》、《三关点帅》等。从总体上看,演出剧目体现了“三并举”(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古代戏)方针。
此时城乡经济呈现出兴旺发达景象,广大观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亦很迫切。戏曲在农村的活动阵地广阔,台口较多,营业收入亦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80年8月,《下河东》改编本在《剧本月刊》上发表,该剧1981年荣获省剧本创作一等奖。1980年10月,晋剧演员田桂兰去成都参加杨友鹤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成都演出20余场。1981年11月一12月太原市实验晋剧团赴京演出《三关点帅》、《归宗图》等剧一月有余,载誉归来。同年10月一11月全国第一次梆子声腔剧种讨论会在太原召开,认真研究讨论梆子剧种的振兴问题。
1982年冬,全省举办戏曲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聘请30余名在全省有名望的专家,流动观摩,各地、市分9片安排演出。参加评比演出的剧团84个,被评比之演员351人,共演出剧目206个。这是全省戏曲界的一次大会战、大检阅、大促进。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剧目之多,影响之深,是空前的。30多位评委,从阳泉开始,复转晋中,继至长治、晋城,转来运城、临汾,跨越吕梁,北上大同,回程途经忻州,返回太原。评选出最佳青年演员奖获得者24名,中路梆子有崔建华、史佳花、李天喜、宋转转、项小娟、杨爱莲、吴爱卿等7名。一级优秀青年演员奖获得者59名,中路梆子有朱建华、刘丽玲、王彦青、逯金萍、郭玉霞、侯钢英、岳而涛、任美廉、孙岚岚、庞美玲、詹俊芬、胡嫦娥、芦变嫦、米小敏、栗桂莲、张向英、徐朝卿、孙昌等18名。一级优秀演员奖获得者78名,中路梆子有王秋英、王和齐、胡广达、李爱梅、李玉成、杜玉梅、王秀梅、王桂兰、于金兰、李巧仙、王敏、高翠英、张嘉盛、李月仙、武忠、郭彩萍、阎慧贞、金世跃、张友莲、冀萍、温明珍、姬荣生、田桂兰、王爱爱、王宝钗等25名。就中路梆子来说,以上最佳青年演员奖获得者与一级优秀演员奖获得者共25名,基本上是“文化大革命”后出道之拔尖演员。一级优秀演员奖获得者25名,大部分是50年代培育之新生,出道于60年代初,虽经“文化大革命”干扰,但在目前说来,仍为本剧种舞台演出中的骨干力量,本剧种之顶梁柱。在“文化大革命”后之五六年内,经过从上到下,由老到少,戮力同心,齐心奋斗,培育出成批青年演员,人才济济,后继有人,基本上解决了青黄不接的严重问题,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