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东斋戏谈】京剧花脸十三个流派的创始人,都是谁?

更新时间:2025-11-15 20:33  浏览量:3

京剧花脸十三大流派,分别由何桂山、穆凤山、黄润甫、金秀山、钱金福、裘桂仙、郎德山、范宝亭、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等创立。下边简单介绍这十三位创始人。

一、何桂山 (1846年~1917年),是京剧早期最负盛名的花脸演员,以深厚的艺术造诣被誉为“净行中的程长庚”。他为净行流派奠定坚实基础,被誉为一代花脸宗师、正净泰斗。也是最早将花脸艺术提升到与老生、旦角并重地位的代表人物之一。

何桂山

他的弟子中不乏刘永春、金秀山、裘桂仙、唐永常等杰出人物。

二、穆凤山(1840年~1912年),京剧净行革新的先驱者,演铜锤兼架子花又能武花。能唱大轴子,开净角演大轴之先例。

穆凤山吸收并改良大奎官(刘万义)的鼻音唱法,创新闭口字的收放处理技法,首创花脸西皮二六板式并运用于《刺王僚》《断密涧》等剧目,革新《牧虎关》流水板式及断头板技法。穆凤山是京剧净行革新的第一人,创出许多新腔,化直为柔,有婉转流畅之美。

三、黄润甫(1845年~1916年),京剧演员,被称为为“黄三”。拜四喜班的朱大麻子为师,兼学徐宝成、庆春圃和钱宝峰。他创立了架子花脸的首个表演艺术流派——黄派。

黄润甫

黄派的演唱风格独特,以沙音和炸音为主,其中尤以炸音为特色,展现出气力充沛、实大声宏的特点。在念白方面,黄润甫同样表现出色,既有劲道又富有韵律感,常在平缓的念白中巧妙运用拔高的“炸音”。他的曹操戏非常棒出色,被誉为“活曹操”,。

黄润甫的弟子众多,董俊峰、候喜瑞是亲传弟子,郝寿臣虽未拜师,但他的艺术成就却得益于黄润甫亲自指导。

四、金秀山(1855年~1915年),京剧铜锤花脸演员,老金派花脸创始人。拜何桂山为师,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并任清廷内廷供奉。金派花脸的繁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裘派”所替代。

金秀山(中)

金秀山嗓音浑厚,演唱声洪蕴足,雄劲朴厚,他的唱腔既有乃师何桂山的实大声宏,又有穆凤山的圆润婉转。他还善用鼻音,尤以〔二六〕和〔流水〕的铿锵流利见长。他取穆派之灵,去穆派之俗,听来不贫不厌,简而味醇。金秀山唱腔艺术上掩乃师,下超同列。

其子金少山承其父业,他的弟子还有郎德山、讷绍先等,郭厚斋、增长胜、安乐亭等,虽非金之弟子,但也属于“金派”。

五、钱金福(1862年~1937年),京剧武净演员,钱派武净创始人。

钱金福

钱金福功底深厚扎实,功架稳练,尤其擅长“把子功”,自成一派。身段、台步有许多独到之处,把子功堪称一绝,舞台形象十分漂亮,开创独特身段体系,提出“一脚、二劲、三心理”表演理论。虽嗓音条件不善唱,但白口刚劲有力,武净戏极出色,架子花脸戏亦其所长。

弟子有李永利、刘砚亭、钱双莲等,子钱宝森最能继承其衣钵。

六、裘桂仙(1878年~1933年),清末民初京剧铜锤花脸演员、老裘派花脸创始人。自幼拜张凤台、徐立棠学铜锤花脸,后拜在何桂山门下。

裘桂仙

裘桂仙继承何桂山厚重结实、古朴苍劲的艺术特色,遵循徐立棠老派铜锤花脸的演法,吸收金秀山的戏路子,借鉴老生谭(鑫培)派、余(叔岩)派的艺术成果,使花脸的演唱艺术向着讲究韵味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创立老裘派。

裘桂仙有子盛戎,与金秀山有子少山一样,都是在父亲的艺术成就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为一种新的流派。三子裘世戎为云南京剧院挑梁净角,袁世海也曾得其亲传。

七、郎德山(1885年-1958年),京剧净角演员、魔术师,师承金秀山,1902年入选升平署内廷供奉。郎德山20岁起在欧洲发展魔术事业,精通多国语言,巡演时融合中西魔术技法。

八、范宝亭(1887年-1944年),京剧武花脸演员、戏曲教育家,任荣春社教师、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净行教师。

范宝亭

范宝亭早年与杨小楼、何佩亭、迟月亭并称“一楼三亭”。他的跌打翻扑的特技功夫无人与之匹敌,他戏路极广,能演长靠戏、短打戏、“油花”、“毛净”戏。他与钱、许相比,是以跌扑胜出,并且他的扮相和打法,比钱、许另有一种凶狠气魄,还能兼具摔打花脸的特点。最重要的一点是范宝亭的革新精神大大地超越了钱金福和许德义。

范宝亭有很多弟子,最知名的是刘奎官。厉慧良、景荣庆等也曾受教于他。

九、金少山(1890年-1948年),京剧演员,净角金派创始人,有“金霸王”、“十全大净”的美誉。

1921年在上海首次以主演的身份挂牌演出。1926年首次与梅兰芳合作主演《霸王别姬》,金少山饰演霸王项羽,由此博得了“金霸王”的称号。

金少山

金少山有绝好的天赋条件,嗓音较金秀山更加宏亮,不仅声若洪钟,音量绝大,嗓喉极宽,而且音色醇厚饱满。高、中、低、宽、厚、亮、面面俱备。有人赞金少山的嗓音之高亢胜过何桂山,表作之精细不让黄润甫,身材之魁梧超出李寿山,武功之娴熟甚于庆春圃。这四位都是净坛中造诣深湛的前贤,说金少山能集众家之美,萃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

金少山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严格分工的界限,融铜锤、架子、武花于一体,确立了京剧史上第一个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的完整的花脸流派,推进了净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自家风格,世称“金派”,且被誉为“十全大净”,与郝(郝寿臣)、侯(侯喜瑞)两派鼎足而立。

十、郝寿臣(1886年~1961年),京剧演员、教育家,工架子花脸。与侯喜瑞、金少山并称"净行三杰",又与金少山并称"黑金白郝"(又称"南金北郝")。

郝寿臣师从李连仲、吕福善、唐永常、朱子久、阎宝恒等,融金秀山铜锤与黄润甫架子两家艺术于一炉,唱念上自成一格,创成被誉为"架子花脸铜锤唱"的郝派艺术,以气魄取胜,唱念韵味浑厚,工架凝练,表演浑然一体。

郝寿臣《法门寺》

郝寿臣一生演出220多个剧目,扮演160多个大小角色,亦反串过生、旦、丑等行当,尤精曹操戏,有17出之多,人物性格各有特色,决不雷同,故享有“活孟德”美誉。

郝寿臣仅收弟子七人:樊效臣、王永昌、唐景一、袁世海、李幼春、周和桐和王玉让。

十一、侯喜瑞(1892年~1983年),京剧净角演员,侯派花脸流派创始人,与金少山、郝寿臣齐名,有“南金北郝老侯爷”之誉,与马连良、雪艳琴并称"回族三杰"。尤以《马踏青苗》塑造的曹操形象著称,有"活曹操"之誉。

京剧《战宛城》侯喜瑞饰曹操

侯喜瑞9岁入喜连成科班,随萧长华、韩乐卿改学花脸,后拜黄润甫为师,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在即保留了黄派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为世人所称的“侯派”。

侯喜瑞入室弟子有关鸿宾、马崇仁、袁国林、李荣威、尚长荣等,票友中有王竹忱等。

十二、裘盛戎(1915年~1971年),京剧演员,裘派艺术创始人,北京京剧团创始人之一。

裘盛戎1923年随父学戏,1927年入富连成科班,师从萧长华、孙盛文等人。其唱腔融合“转换共鸣点”和“变音调气”技法,兼蓄金派、郝派、侯派之长,形成铜锤与架子花脸融合的表演风格,被誉为“裘派”。当今净行有“十净九裘”之盛况。

裘盛戎

裘盛戎人称“金嗓铜锤”。他把若干年来净角铜锤和架子、文与武两门界限打破,统兼二者,不但擅演铜锤的徐彦昭、包公,也能演架子的曹操、严嵩、刘谨,并能演武二花的张飞,他在《铡美案》中精彩的表演被誉为“活包公”。如果说金少山是一座高山,那裘盛戎则是一座更高的山,他取代了金少山,改变了金派30年统一天下的局面,雄踞净行之首,开了花脸一代新风。

十三、袁世海(1916年~2002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有“活曹操”“活张飞”“活李逵”和“活鲁智深”之美誉。袁世海8岁拜许德义为师,又向吴彦衡学习老生。1927年入富连成科班随叶福海、裘桂仙和王连平、孙盛文学花脸,1940年拜郝寿臣为师。

袁世海《龙凤呈祥》

袁世海善于表演,以“架子花脸铜锤唱”的独特表演特点,大幅提高了架子花脸在舞台上的表演手段,开创了以架子花脸主演大型剧目的先河,成功地塑造了曹操、鲁智深、李逵、张飞、张定边、廉颇、项羽、牛皋、窦尔敦等经典艺术形象。

裘盛戎、郝寿臣、金少山

以上十三个京剧花脸流派,有些流派过于久远基本没有再流传,有些流派存在的时间很短。有一些流派是连续传承的,比如金秀山的老金派和金少山的金派,裘桂仙的老裘派和裘盛戎的裘派。还有流派并未真正突破前人的范畴,比如袁世海的袁派九并没有完全突破其师郝寿臣的郝派。最重要的京剧花脸流派还是:金、郝、侯、裘四派。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