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慧敏:论东西部校园戏剧发展的差异—以水杉剧社和南山剧社为例
更新时间:2025-11-02 17:26 浏览量:3
【摘要】校园戏剧虽然受到资金不足、场地受限等因素制约,但也因校园开放包容的氛围,持续发展壮大。中国地域辽阔,校园戏剧发展也和地域发展水平呈现相似的特点,东西部校园戏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专业指导与学生创作、演出与宣传平台搭建、戏剧批评与戏剧演出分流、戏剧服务社会四个部分比较东西部非艺术院校的校园戏剧发展异同。
【关键词】校园戏剧;东西部差异;水杉剧社;南山剧社
东部沿海城市因其地理位置和政策原因,文化发展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在接受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效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校园戏剧作为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非艺术院校的校园戏剧创作活动,常因不受重视而被边缘化,资金短缺、场地占用等情况时常发生,特别是在西部高校中尤为明显。但也正因“夹缝生存”的现实,将东西部校园戏剧发展推向了不同的方向,下文将以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和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为例具体论述。
一、专业指导与学生创作
校园戏剧是以在校师生为创作主体的戏剧活动,师生对戏剧创作的热情直接影响了校园戏剧创作的质与量。“偶尔参与校园戏剧的专业人士,因个人兴趣与导表演工作需要参与到校园戏剧活动,但这一现象受限于各个学校戏剧开展情况与校方重视程度而并非常态。在目前能够有专业指导老师的剧社并不多,超过半数的校园剧社还处在学生自发组织与管理阶段。”[1]
地处西安的南山剧社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学生贾秋宇、曹宇等人于2010年发起成立的,从成立之初开始,就因其自发性而注定面临现实的诸多考验。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直属校团委,成立于2000年,由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之女,著名戏剧家洪深之徒田野老师担任艺术指导。成立之初便与江苏人民艺术剧院结成共建单位,于2010年被省教育厅定为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话剧团。
从两个学校的出身就能判断,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戏剧团体,一个是由学校统管,专业人士主持创建的,所以在戏剧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就会有许多不同。水杉剧社排演的大多数剧目都是由该剧社艺术指导柏昱老师和指导老师王晓威主导创作的,剧社成员更多是以演员、道具师、灯光师等角色参与其中。从该剧社的内部职能部门设置便可窥见这一点,剧社设有演员、服装、道具、宣传组,并在演员招新时设置三面的严格考核,但是没有设置编剧组,内部也没有导演的选拔,和南山剧社有所不同。其代表剧目《与法之名》便是在制作人柏昱与导演庄嘉敏的指导下,由南京师范大学曦和剧社的同学首演,一年后又由两人携手江苏省话剧院和水杉剧社,推出了专业版,这也是后来获得南京市文化局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扶持的版本。
古朴在评价南山剧社时说:“南山剧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些老师不断干扰剧社内部事务。”[2]他觉得剧社既然大部分工作是由学生完成的,这个社团就应该交给学生操控。身为老师,既然对戏剧和表演知之不多,也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就不应该干涉学生的演剧活动。相比于水杉剧社内部分工明确,组织管理严格的运营风格,南山剧社更自由,没有太多束缚,大多数作品都是由学生共同合作,自主创作的,可喜的是看似散漫的创作,有时候也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南山剧社社员姚富星自编自导自演的《汉吏张汤》,通过“结识”、“召见”、“身死”、“留名”为节点,讲述了汉吏张汤从书生到酷吏的人生历程,从演员扮相、对白到舞台布置,灯光运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正因为出身不够“根正苗红”,南山剧社相比于水杉剧社,没有自己的剧场,公演常常夭折,一年到头来留给社员创作和实践的实践极少,组织管理没有水杉剧社那样规范,戏剧演出方面的荣誉成就自然也不够亮眼。这也成为东西部校园剧社内部发展差异的一个缩影。
二、演出与宣传的平台
戏剧艺术自成立之初起,就是交流的艺术,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我还要更进一步地说戏剧是由人的反应和冲动产生的行动,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3] 过去,校园戏剧的演出常年局限于校园之内,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剧目有机会走出校园,进入大众的视野。近年来,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给校园戏剧带来了新的舞台。一大批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艺术展演活动的开展,让更多优秀校园戏剧创作有了走出“象牙塔”的机会。
陕西省校园艺术节自2007年创办以来,共举办九届,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文联、省剧协共同主办。2023年共有15所院校的42个剧(节)目参演。不仅有话剧,还有舞剧、歌剧、小品、秦腔折子戏。
2007年06月,由南京林业大学校团委牵头创办江苏省“水杉杯”大学生话剧展演月活动,将校园戏剧的平台搭建到了校外,与各高校剧社联动。2015年,被写入《中国戏剧年鉴》和《江苏省戏剧年鉴》。2017年,“水杉杯”平台获得了江苏大剧院多项活动的对接与支持。当年全省共有49所高校63家剧社参加“水杉杯”,多幕大戏28个,独幕剧26个,小品23个。从第15届开始,坐落于南京文化馆的“艺时间”艺文微空间成为“水杉杯”展演地。并有多个剧目在水杉杯展演中获奖。
从剧目数量和类型就能看出来,东部沿海城市的校园戏剧平台更宽广且更有影响力,水杉剧社创办的“水杉杯”不仅成为江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戏剧活动,而且真真正正影响了江苏众多高校的戏剧创作,每年为了报送水杉杯而排演的原创大戏艺术水准高,有较强思想性,并富有学校特色。西部地区虽然也不乏西北大学黑美人艺术节、小黑戏剧节这样的戏剧展演交流平台,但是传播度和影响力与东部沿海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而西法大南山剧社地处西北,戏剧交流的平台较少,这样的戏剧展演活动不多,并且各高校的参与热情也不高,所以每年的陕西省校园艺术节有精品,但是数量很少。甚至一些职业学院的参与热情比拥有戏剧影视系的院校要高。南山剧社的校史剧《庄严的审判》具有较高影响力,几乎每年都会排演新的版本,但距今也只在陕西省内的延安大学、陕警院公演过,走出去的路似乎艰难且漫长。
由于校园戏剧是业余的戏剧活动,本身不具有营利性,除了戏剧创作、演出、推广的平台,戏剧宣传的平台搭建,对于校园戏剧也尤其重要。在这方面,东西部校园戏剧呈现出一种创作方向上的分野,后文将具体论述。
就校园戏剧宣传本身来说,水杉剧社真正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在传播中推动校园戏剧成长,线上主要通过公众号进行传播。2014年9月8日“水杉剧社”公众号开始运营。最初主要以一个剧目为中心,延伸出一系列与该剧目有关的推送,公演前推出剧目背景、故事历史真相、剧情介绍以及公演信息,演出时推出现场照片、后台花絮、现场投票通道,演出后推出剧目评价,后续获奖信息,形成了紧紧围绕剧社演剧活动的闭环宣传平台。后来慢慢运营发展,变成了现在的水杉剧社公众号,用于发布相关演出公告,招生信息,观戏推送,宣传水杉杯,进行年度总结等,不再只是对剧社内部演剧活动进行数据库式的陈列,更是将校内外与戏剧有关的重要信息都在公众号上展出。截止目前共有123篇原创内容。但在今年4月19日,他们发布公告,由于内部原因,“水杉剧社”公众号将停更并且不再作为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官方公众号,后续将更名为“水杉杯”,作为“水杉杯”江苏省大学生话剧展演月活动官方微信公众号。虽然我们无从了解其内部原因,但其更名后的几篇推送,均是水杉剧社的演剧活动和与剧社有关的内容,只有加上了有其他剧社排演剧目的“水杉杯”江苏省大学生话剧展演月活动的相关推送。笔者认为,此次更名,更多的是剧社主管部门出于对水杉剧社影响力和学校戏剧活动号召力的考虑。
南山剧社公众号名为“西法大南山话剧社”,仅有11篇原创内容,信息内容少,最近的几篇均是电影观影活动。南山剧社的大多数理论和实践活动,都被记录在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平台“光影故事的博客”以及同名公众号里,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在期刊杂志上。所以其他平台的相关内容较少,也不全面。总体来说两个公众号所发挥的传播作用截然不同,丰富程度和运营的用心程度也不同。
三、戏剧演出与批评的关系
剧场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和练就艺术应变能力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戏剧不是理论,哲学家和发表宣言的战场,而是通过演出以求理解事物的可能性的一种工具。” [4]一直以来,一般观众所理解的戏剧艺术,就是舞台上演出的部分,包括他们自己对于剧目的看法,也不会有意识地被认为是戏剧艺术的一部分。但校园戏剧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反思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如欧文·沃德尔在《戏剧批评》中所说:“再出色舞台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被人们忘却,而剧评却以文字的形式使其艺术价值鲜活。”
从2004开始,水杉剧社话剧《热血》在北京参加"2004年大学生戏剧节"开始,几乎每一年,水杉剧社的原创剧目都会在各大话剧院,学生剧场开演。但是在这些平台,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南山剧社的身影。“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校园戏剧社团相比,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社团的演出剧目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校
史剧’较多。这里的几个主要戏剧社团都演出过校史剧,校史剧还成为一些戏剧社团的代表作和保留剧目。”[5]南山剧社的演剧活动也基本局限于校园之内,以排演校史剧为重心。不仅是南山剧社,西部大多数学生剧社,都没有“走出去”的渠道,甚至一些制作精良、水准较高的原创多幕剧苦于资金、时间、距离,最后销声匿迹。
可正当我们苦于东西部校园戏剧演剧水平差距不断拉大时,却欣喜地发现在戏剧批评方面,西部高校有着惊人的热情。我们在知网检索“校园戏剧”词条,大多数均是西北地区高校学生与老师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对西部地区校园剧社剧目的舞台艺术、剧本创作进行评论。光是对南山剧社演剧活动的评价性文章便有9篇,而有关水杉剧社的论文几乎没有。当然,像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创作的校史剧《蒋公的面子》这样已经成功“走出去”的校园话剧,东部地区各高校也纷纷通过戏剧批评来表达其观点看法。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论坛和博客剧评在不同时期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戏剧评论的整体态势。随着新媒介工具、新评论主体、新舆论场域的出现,中国的戏剧评论进入一个新阶段。”[6]专注于校园戏剧批评的西法大学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从2018年开始便将“光影故事的博客”搬到了更为便捷的微信公众号上。
归根结底,校园剧社想要走出校园,必须依靠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生持久的创作热情。也许是现实条件致使东西部校园戏剧活动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见表1)但“批评不应该仅仅是表演的尾随者,也应该是它的引导者,是它的误区的发现者和矫正者。”[7]我们期待中国校园戏剧在戏剧批评与戏剧表演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壮大发展。
四、戏剧与社会服务
著名戏剧家夏衍曾言道:“戏剧是人生的缩影,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正应该
是压缩了的精炼的人生。”[8]校园剧社热衷于通过自己所排演的作品对社会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进行评论,这也符合新一代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通过受教育最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特征。
2013年,水杉剧社以南京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服务对象的“戏剧实现梦想”志愿服务项目,被团中央评为“关爱行动”优秀项目,央视新闻予以了报道。2023年,公益志愿服务项目《走进讨火车村的莎士比亚》荣获了江苏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以此为主题拍摄的微电影也获得了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微电影专项特等奖。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6月水杉剧社便以地震中出现的典型人物事件为原型,创作了诗剧《我们万众一心》,79岁高龄的田野老师在病床上完成了剧本的修改。演员将数百份现场报道贴在剧场的墙上揣摩,尽力感知灾难现场的情境。曾赶赴现场的南京民间救援队员也来到现场观看了为期四天的公演,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他们的原创剧本,多围绕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进行创作,现实主义的创作是多数校园剧社的共同特征。而“校园戏剧如何跳出既定的创作窠臼,如何真正理解、灵活运用现实主义,为学子提供多元的观察、思考视角,是当下校园戏剧未完成的命题“[9]却是在西部戏剧评论的过程中被提出的。
西法大的南山剧社虽然也有“西部地区校园戏剧沙龙计划”“沉浸式普法剧本杀”这样的项目入选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但是总体来说数量较少,多由法学院学生主导,以法律+戏剧为特色,相比于水杉剧社推出的戏剧+社区,戏剧+工地等系列活动,将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子女集合在一起,为他们排演戏剧,并进行公演,被新华网等众多媒体平台报道,收获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南山剧社并没有实现戏剧服务社会的愿景。
“社会化始终是校园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校园戏剧不断提高其水平,壮大其队伍,最终也是要走向社会,只有被更多人欣赏并从中获得戏剧之美的感受,校园戏剧可能在戏剧艺术高度繁荣却仍旧小众化的今天,获得应有的地位。而“西安校园戏剧的校外演出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参加戏剧节、与各校戏剧社团之间开展交流。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校园戏剧,西安校园戏剧在文化性质上虽然也是现代戏剧,但从戏剧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来看,仍然是“校园中的戏剧”。[10]
五、结语
“戏剧本身的非专业性,在为戏剧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使戏剧活动的精细化阻碍较大。”[11]校园戏剧由于其业余戏剧的本质,无法得到持久的专业支持,包括在剧本创作、舞美道具、表演艺术等各个方面都面临挑战。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因为一直以来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指导老师柏昱的帮助,从水杉剧社到水杉杯,已经在校园戏剧演出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校园戏剧平稳发展的道路。而以西法大南山剧社为代表的西部校园戏剧创作与批评活动,也获得了可观的成绩。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尚有差距,文化教育资源被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现象还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虽然像西安这样拥有众多高校的省会城市正在逐渐向东部地区的校园戏剧发展水平靠近,但广大的西部地域,还有许多教育落后的地方,戏剧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文艺界和教育界人士应该联合起来,为早日打破这种地域不平衡现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远.当代大学校园戏剧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D].上海戏剧学院,2012.
[2]古朴.谈谈西北政法大学南山剧社[DB/OL].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0-11-06.
[3]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7,P46
[4]《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P152
[5]黄世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社团的艺术特征[J].艺海,2019(04):123.
[6]栗征.评论·媒介·创作——中国新媒体戏剧评论十年[J].南大戏剧论丛,2023,19(01):128-140.
[7]傅景川.论戏剧评论与戏剧表演的相互关系——现当代西方戏剧论争聚焦之一[J].戏剧,1999,(04):96-100.DOI:10.13917/j.cnki.drama.1999.04.013.
[8]夏衍,《戏剧与人生》,《夏衍杂文随笔集》,三联书店,1980 年,P260
[9]雷雯静.内容、形式与风格:校园戏剧的现实主义表征——以陕西校园戏剧为例[J].当代戏剧,2021,(01):27-29.DOI:10.13369/j.cnki.ddxj.2021.01.008.
[10]黄世智.西安校园戏剧发展历程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1):76-86.DOI: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1.01.008.
[11]罗代兵.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戏剧活动创新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24,(12):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