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戏曲研究院丑角邓卫锋:秦腔里“丑角先生”,用绝活圈粉无数
更新时间:2025-11-14 12:12 浏览量:1
文/任天义:陕西戏曲研究院丑角邓卫锋:秦腔里的“丑角先生”,用绝活圈粉无数
一,七绝四首·咏邓卫锋艺术人生
其一 初萌戏念
乾州沃土育梨园,年少追腔戏里眠。
不为花衫添锦绣,独痴丑角逗乡贤。
其二 顶灯绝活
头顶灯明如皓月,矮身旋步若飞鸢。
油不沾衣烛不灭,一笑惊翻台下天。
其三 承师砺艺
董王授业破迷津,苦韵甜腔总入神。
莫道丑行无雅趣,声随情动最牵人。
其四 艺满春秋
红梅摘金登国宴,大洋彼岸播秦音。
半生坚守初心在,笑把痴心付戏林。
在秦腔的百花园里,丑角从不是“陪衬”,而是以嬉笑藏真情、以绝活显功夫的独特存在。陕西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国家二级演员邓卫锋,便是这样一位把丑角演“活”的艺术家。他从乾县乡间的听戏娃起步,承名家教诲练硬功,凭“顶灯”绝活亮遍荧屏,用数十年坚守赢得奖项与人心——他的故事,是秦腔人对热爱的最好诠释,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光彩的生动注脚。
乾县少年的戏曲梦:从追着戏台跑的娃,到扎根练功房的学徒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乾县薛录镇,每逢赶集或庙会,搭起的临时戏台总能聚起满场乡邻。那时才六七岁的邓卫锋,总比谁都跑得快——他不挤前排看旦角的水袖、生角的翎子,偏偏蹲在戏台侧面,眼睛直勾勾盯着角落里的丑角:看他们歪戴毡帽、咧嘴挤眼,听他们用诙谐的念白逗得全场大笑,连甩袖子、跺脚尖的小动作,都能让他模仿好几天。“那时候就觉得,丑角能把人逗乐,还能把理儿藏在笑话里,太有意思了!”多年后回忆起初心,邓卫锋仍带着少年般的热忱。
1984年,永寿县职业中学文艺班到乾县招生,13岁的邓卫锋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面试时,他没学过专业唱腔,就清唱了一段跟着乡戏班听会的《卷席筒》选段,又模仿丑角走了段矮子步——那股子天然的灵气,让考官当即拍板录取。进了文艺班,才知道热爱之外全是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压腿,腿麻到站不稳也得咬牙坚持;练唱腔时,老师拿着戒尺站在旁边,咬字不准、气息不稳就敲一下手背;练丑角的“鬼脸”,对着镜子挤眉弄眼到脸部抽筋。有次练翻跟头摔破了膝盖,他裹着纱布还想上练功房,老师劝他歇着,他却说:“少练一天,就比别人差一点。”
1988年毕业,邓卫锋被分配到永寿县剧团。基层戏台没有聚光灯,甚至连像样的后台都没有,他却把每一场演出都当“重头戏”:演《拾黄金》里的金串串,为了贴近角色的“穷酸又贪财”,他特意在衣服里塞了破棉絮,走路时故意晃着肩膀;下乡演出时,戏台搭在麦场上,风一吹唱词就飘远,他就凑近观众席,连眼神带动作都放大,确保最后一排的老乡也能看明白。就是这样在基层“泡”了三年,他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也摸清了观众爱听什么、爱看什么——这为他后来的艺术之路,打下了最接地气的底子。
师承名家练硬功:三位秦腔名丑亲授,磨出“丑角里的金嗓子”
1991年,邓卫锋考入西安市秦腔一团,第一次见到了秦腔丑角名家董珣。那时董珣已是业内公认的“丑角泰斗”,看邓卫锋肯吃苦、有灵气,便主动提出教他。董珣教他的第一堂课,就是“去油”:“丑角不是‘小丑’,不能靠装疯卖傻逗乐,要‘丑得俏、丑得雅’。”有次排《顶灯》,邓卫锋为了追求效果,故意把动作做得夸张,董珣当场喊停:“你是演胡仑,不是演疯子!顶灯要的是稳、是准,是让观众佩服你的功夫,不是笑你的咋咋呼呼。”说着,董珣亲自示范,60多岁的老人头顶灯碗,转身、下蹲、走矮子步,灯碗纹丝不动,烛火稳稳当当——邓卫锋看呆了,从此再也不敢轻视“分寸”二字。
后来,他又拜在王辅生门下学唱腔。王辅生的唱腔以“情”见长,常对他说:“丑角也能唱哭观众,关键是要懂角色的心思。”排《卷席筒》时,邓卫锋总觉得曹张仓的苦音唱不出“委屈”,王辅生就带他分析角色:“曹张仓是个老实人,替嫂坐牢不是怨,是疼侄子、顾大局,你得把这份‘软心肠’藏在唱腔里。”为了练气息,王辅生让他每天清晨去城墙根喊嗓,还教他用“打哈欠”的感觉找共鸣;为了咬字清晰,他把唱词写在纸上,每个字的声调、重音都标得密密麻麻,反复念到嘴皮发麻。久而久之,邓卫锋的唱腔有了“魂”——唱《窦娥冤》里的张驴儿,他的声音尖细带滑,透着无赖气;唱《双下山》里的小和尚,又变得清亮天真,满是少年感。
再后来,武丑名家王琦又教他练身段。王琦擅长武丑的“轻、快、准”,教他翻跟头、耍扇子、走矮子步,每个动作都要求“落地无声、眼里有戏”。有次练“前空翻”,邓卫锋总掌握不好落地重心,摔得膝盖青一块紫一块,王琦就用绳子拴着他的腰,一点点调整角度,还说:“武丑的功夫,是摔出来的,但不能白摔,每次摔都要想清楚错在哪。”就这样,在三位名家的悉心点拨下,邓卫锋把文丑的细腻、武丑的利落、唱腔的韵味融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干净洗练、情技并重”的风格——同行都说,他是少见的“文武昆乱不挡”的丑角,连嗓子都是“丑角里少有的金嗓子”。
顶灯绝活亮荧屏:从戏台到电视台,一盏灯圈粉无数老戏迷
邓卫锋的“顶灯”绝活,是跟着董珣学的,但真正练到“炉火纯青”,却花了整整五年。刚开始练顶灯,他用的是装着沙子的碗,先练头顶的平衡,碗掉了就捡起来再顶,一天练下来,额头被碗沿磨得通红;后来换成装水的碗,要求水不洒,他就对着镜子练,连吃饭、走路都下意识地保持头部稳定;最后才敢用装油、点烛的灯碗,有次彩排时灯碗倾斜,热油溅到额头上,起了个水泡,他用凉水冲了冲,贴上创可贴继续练——他说:“观众来看绝活,就是想看个‘绝’字,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2000年,陕西电视台《梨园秦声》栏目邀请他录制《顶灯》,这是他第一次上电视。录制前,导演担心灯碗会洒油,提议用道具灯,邓卫锋却拒绝了:“假的没魂,观众能看出来。”录制当天,他头顶真灯碗,从上场门走到台中,一个转身、一个下蹲、一个矮子步连贯下来,灯碗没晃一下,烛火没灭一下。录制结束后,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站起来鼓掌,导演说:“这才是秦腔的真功夫!”节目播出后,邓卫锋收到了很多观众来信,有位70多岁的老戏迷在信里写:“我看秦腔几十年,从没见过这么稳的顶灯,你让我知道,咱秦腔的绝活一点不比别的剧种差!”
后来,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也专程来陕,为他的“顶灯”拍专题。这次录制,他不仅表演了传统的《顶灯》选段,还加了个“创新动作”——头顶灯碗的同时,双手各端一个油灯,三个灯同时亮,动作却依旧流畅。专题播出后,全国不少戏迷都记住了这个“会顶灯的秦腔丑角”。有次他去外地演出,刚到剧场门口,就有老戏迷拦住他:“你是不是那个在央视顶灯的邓卫锋?我专门从邻省过来,就为看你这手绝活!”——对邓卫锋来说,这比任何奖项都让他开心:“绝活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让观众记住秦腔、喜欢秦腔的。”
从奖项到人心:从红梅金奖到国际舞台,他把秦腔唱进观众心里
2005年,第三届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开赛,邓卫锋带着《卷席筒》参赛。为了这次比赛,他把剧本重新捋了一遍,在曹张仓“替嫂认罪”的段落里,加了一段自己设计的“跪步”——双膝跪地向前滑,同时双手张开护着胸口,既表现角色的委屈,又显武丑的功底。比赛当天,他一开口,苦音唱腔就把评委带入了角色;到了“跪步”环节,全场寂静,只有他的脚步声和唱腔声,结束时,评委们不约而同地亮了最高分,他也顺利拿下一等奖。
2006年,他又带着《顶灯》参加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大赛,这是全国性的赛事,高手云集。轮到他上场时,舞台上只摆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他头顶灯碗上场,没有多余的道具,却靠精准的动作、生动的表情,把胡仑的机灵、调皮演得活灵活现。最后一个动作,他头顶灯碗站上椅子,再稳稳跳下,灯碗依旧没晃——台下掌声雷动,连其他剧种的评委都忍不住点头:“秦腔丑角,名不虚传!”最终,他斩获金奖,这也是陕西丑角第一次在全国红梅大赛上拿金奖。
除了国内奖项,他还把秦腔带向了国际舞台。2010年,他代表陕西省政府赴美国洛杉矶参加“世界花车节”巡游开幕式,表演的还是《顶灯》。当时现场有上万名国际友人,很多人从没见过秦腔,可当邓卫锋头顶灯碗,随着音乐做出一连串流畅动作时,全场都沸腾了,不少人举着手机拍摄,还有小朋友跑到台前,好奇地盯着他头顶的灯碗。演出结束后,有位美国观众拉着他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太神奇了!中国戏曲,了不起!”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全程直播了这次演出,邓卫锋说:“那一刻,我不是代表自己,是代表秦腔、代表中国戏曲——能让外国人喜欢上秦腔,再累也值。”
而比奖项、比国际认可更让他珍视的,是观众的“走心”。有次在农村演出,他演完《卷席筒》,一位老大娘拉着他的手哭:“娃啊,你演的曹张仓太可怜了,我家也有这么个老实娃,你可得多演演这样的好戏。”还有次在西安演出,散场后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找他签名:“邓老师,我以前觉得秦腔老气,看了你演的丑角,才知道秦腔这么有意思,我也想学秦腔!”——这些瞬间,都让邓卫锋觉得,自己几十年的坚守没白费。
如今,邓卫锋已经50多岁,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剧场里,他为戏迷演绎经典;在校园里,他教孩子们唱秦腔、练基本功;在下乡演出的戏台前,他依旧会贴近观众,把最生动的角色带给老乡。有人问他,什么时候退休,他笑着说:“只要嗓子还能唱,腿还能跳,只要观众还愿意看,我就一直演下去——秦腔是我的根,观众是我的魂,我离不开这戏台。”
这位从乾县走出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丑角演员,用一生热爱,把秦腔丑角演成了“经典”;用一身绝活,把传统艺术唱进了“人心”——他的故事,还在继续,秦腔的韵味,也在他的坚守里,代代相传。
诗词曰:念奴娇·乾州痴子追求艺术人生
乾州凝翠,孕痴人卫锋,戏魂深植。
乡舍听腔追戏台,总把丑角偷识。
压腿晨光,喊嗓暮色,汗透青衫湿。
戒尺催艺,磨成筋骨如石。
终入研究院门,承师董王,艺骨添坚壁。
顶灯一盏惊荧屏,烛火稳凝星魄。
红梅夺金,洛城花车,秦韵赢欢席。
半生逐梦,只为秦声永续。
凭栏回望,满场喝彩犹忆。
痴心怀赤,笑看春满艺域。
乙巳年九月下旬 作于咸阳新万达小区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