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码头”青衣荣登“戏曲殿堂”
更新时间:2025-11-14 08:15 浏览量:1
11月11日,北京,长安大戏院。
烟台青年京剧演员王燕站上众多戏曲人口碑中的这一“中国戏曲最高殿堂”。
在北京京剧院和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烟台京剧院)的协力推动下,王燕以主演身份在首都北京的长安大戏院演绎传统京剧《秦香莲》,纪念张君秋大师诞辰一百零五周年。
水袖舞动间,饱含深情的唱腔唱出千古风华。流传百年之久的“烟台京剧码头”再度“闯荡”京城,名角登场长安大戏院,向全国戏迷诠释“历久弥新”和“国粹传承”。
烟台“秦香莲”唱响京城
锣鼓声起,一腔“灵魂倾诉”翻开古韵篇章。
长安大戏院舞台上,王燕以秦香莲装扮登台,用悲恸激越的唱腔和举手投足间极具感染力的招式,带领观众梦回那个千古流传的凄美故事。
戏院回响起雷鸣般掌声,台下观众在王燕的真情演绎中跟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同感受秦香莲的无助、不甘和勇敢控诉。
“琵琶寿”一折,王燕感触颇深:“那个时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演秦香莲,我就是那个在绝望中仍试图唤醒丈夫良知的女人。”
当那段“二黄导板”转“回龙”再转“原板”的核心唱段在舞台流淌,王燕演绎的秦香莲面对陈世美,用“以情带声”的手法真实还原了一个旧时代女性从低声倾诉到情感逐渐迸发,直至悲怆发问的心路历程,将秦香莲的苦楚和凄凉之感送入每个观众的心中。
一曲《秦香莲》,长安大戏院的上座率是95%,脍炙人口的经典剧情、京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烟台京剧码头”再度唱响京城。
“王老师唱得太棒了!”“看到最后跟着揪心……”演出结束后,这样的评价不绝于耳。观众当中,有来自家乡烟台的亲朋好友,还有来自内蒙古、沈阳、陕西、河南、上海等地的“粉丝”。
网络上也在“发酵”:这场在长安大戏院上演的传统京剧《秦香莲》,让全国观众看到了“烟台京剧码头”的含金量,更看到了对国粹的传承之力。
致敬经典更是“共情”
一出好戏的背后,是对演员功底的考验。而一出致敬经典的好戏背后,除了演员功底还有对创新的思考。
王燕是烟台文化艺术中心二级演员,工青衣,宗张派。《秦香莲》是京剧张派名作,在身为张派传人的王燕看来,这次在长安大戏院的演出,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场“大考”。
王燕明白,最大的挑战并非外在的唱做技巧。
“秦香莲的性情从最初的贤惠到被抛弃后的悲愤无助,再到面对强权时的坚韧刚烈,情感层次极为丰富,如何在短短的一出戏中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和起伏多变的心路,这是演员需要思考的。”王燕说,在排练时她尝试把自己与角色深度捆绑,带入人物视角,感悟旧时代女性的困境,去把握秦香莲这个角色“内敛的爆发力”。“所谓的哭,不仅仅是哭,而是要表现出一位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一个弱女子面对死亡的战栗,感受人物当下的心情,让复杂的冲突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她在舞台上用“共情”让角色长出血肉。
王燕说,这曲《秦香莲》的圆满落幕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前期获得了老师们的再加工、演员同事的配合以及烟台北京两地的支持,在齐力协作下,终于“绽放”。
烟台京剧再度被“看见”
“来自烟台的演员也能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不仅是对我们演员个人的认可,更对整个城市京剧文化传承的认可。”王燕用“意义重大”来评价此次演出。“烟台京剧”“青年演员”“张派传人”,这几个标签也随此次演出一道被全国观众所“看见”。
烟台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京剧码头”,在百余年的传承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金字招牌更是享誉全国。
作为烟台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王燕直言,此次演出,是对烟台京剧艺术传承水平的有力发声,能够极大地鼓舞本地戏曲工作者的士气,增加演员们的艺术自豪感,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艺术,也让更多人看到烟台富饶的艺术培养土壤,看到烟台京剧的实力。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责任编辑:徐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