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京剧的产生和发展的
更新时间:2025-11-14 05:06 浏览量:1
提起京剧的历史,大约有一百二十多年了。如果从它的前身徽戏说起,那还要早个四五十年。
安徽戏班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开始,先后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班,来到北京,被称做四大徽班。他们丰富多采的演出,和一些思想内容较好的剧目,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逐渐地取代了本来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地位,成为北京剧坛的主力。
徽戏的唱腔以二簧调为主。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年),湖北的湖广调(楚调,也就是汉剧)也进入北京,带来了西皮调的唱腔。这两个本来有着血统关系的姊妹剧种,很快地结合起来,使西皮调和二簧调在北京同台演唱。以这两种唱腔为主,然后又吸收融化了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精华部分,构成了本身唱(歌唱)、念(说白)、做(身段动作)、打(武打)一套完整的体系,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人们把它叫做京调或皮簧,也就是今天的京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京剧进一步发展,不仅出现了许多优秀演员,同时逐步地向外发展,较大的都市如天津、上海、汉口、长沙,都先后有京剧班子演出。
京剧的表演(包括唱、念、做、打),不论生、旦、净、丑,都有一定的程式,但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不少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创造,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
没有一种艺术能够超越于时代之外。京剧和许多别的艺术一样,有着自己的战斗历程。辛亥革命前后,有许多京剧艺人激于祖国的危亡,曾经演出了不少适应当时政治形势要求的剧目,有些爱国艺人还直接参加了当时的革命斗争。他们当中,如汪笑侬,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袁世凯窃国后,他编演了《党人碑》,讽刺这个专制独裁者。刘艺舟编演的《皇帝梦》,把袁世凯的奸相和丑态,演得淋漓尽致,当时尽管袁世凯已经死了,但对于北洋军阀的丑恶本质,仍然是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程砚秋、欧阳予倩等都编演了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梅兰芳的《抗金兵》、《生死恨》;程砚秋的《亡蜀鉴》、《荒山泪》;欧阳予倩的《梁红玉》、《木兰从军》等。由此可见,京剧在它的历史发展中,有着战斗的优秀传统,这是非常可贵的。
然而,京剧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曾经遭受过反动势力的摧残和践踏,有过自己的盛衰兴败。在清朝统治时期,它一度被皇帝、贵族、官僚所“赏识”,成为宫廷里的消遣品,被利用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一些充满封建毒素的坏戏,大都是这个时期编演的,这就使它脱离了广大群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京剧遭到的摧残十分严重,一些庸俗下流、迷信荒诞、甚至极其丑恶淫秽的剧目,曾经风行一时。反动派把艺术糟踏得不象样子,许多艺人穷愁潦倒,过着辛酸的血泪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京剧才得到新生。1944年,毛主席在观看了京剧《逼上梁山》后,写信给延安平剧院的同志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毛主席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京剧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并给予了京剧以新的生命。京剧这一传统艺术从此成为服务人民、团结自己、教育自己、打击敌人的新的有力的文艺武器,它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更加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