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传承就得“附体儿”
更新时间:2025-11-13 20:17 浏览量:2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题:京剧传承就得“附体儿”
新华社记者孙闻
11月11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鲜见地满坑满谷。台上既无名角大腕也无流量明星,一帮年轻演员踏踏实实、本本分分演了一出老戏《秦香莲》,博得观众满堂彩。
这出戏好在哪儿?援引戏剧评论家关仲克常说的一句话说就是“附了体儿了”——从台上年轻演员的身上看到了当年老先生的影子。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每个环节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心里装着所宗流派的前辈大师。于是,整出戏就能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臻于本真的老味儿。
京剧《秦香莲》是北京京剧院的保留剧目,由该院著名编导王雁由评剧移植编创而来,于1958年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首演。该剧剧情跌宕、冲突激烈,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创排时正值北京京剧院前身北京京剧团的巅峰时期,流派荟萃,名家云集,所以问世即是精品,历久更成经典。记者所藏一张当时的老戏单可窥一时之盛——马连良的王延龄、谭富英的陈世美、张君秋的秦香莲、裘盛戎的包拯。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京剧团访港时曾连演数场《秦香莲》。当时曾有港岛报章以“掌声雷动遏香江”来形容其反响之热烈。
11日晚的演出是纪念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105周年诞辰系列演出中的一场。扮演主要人物的年轻演员系各流派优秀的青年传人——北京京剧院马派老生穆雨扮演王延龄,裘派花脸王瀛政扮演包拯,扮演陈世美的马博通宗谭派,秦香莲则由烟台京剧院张派青衣王燕出演。
几位主要演员与当年鼎盛时主演阵容的流派基本一一对应。而他们的演绎用时下流行的说法,或可称之以“向前辈致敬”。不在唱腔中“加花”,不在表演上“过火”,不向观众要掌声,不与同行争风头,而是忠于角色、服从剧情,充分体现了老一辈京剧演员倡导并力行的“一棵菜”精神。从几位年轻演员的表演中一眼可见他们在流派传承中所下的功夫。他们演得规规矩矩,把流派特点、个人特色的展现融入整出剧目的展示。
京剧流派的创立是由创派艺术家先天禀赋、艺术经历、表演技巧、审美意趣和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催生的,具有鲜明的、难以复制的个人艺术特色。因此其传承不能亦不可追求“复刻”。一比一的“复刻”也不过是超级模仿秀,超级模仿秀是娱乐而不是艺术。“师我者生、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是艺术传承的一般规律,京剧流派的传承亦不能外。
11日晚这出《秦香莲》几位演员“附了体儿”的表演,师古不泥古,师心不师迹,体现了他们对流派传承由内而外、从心里有到身上有的规律认识。这样的“附体儿”是真传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