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更新时间:2025-11-12 18:02 浏览量: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一新部署及时回应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新潮流,有利于推动科技与文艺双向赋能向纵深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那些迸发于网络空间的创新灵感、涌动于时代潮头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汇聚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时让更多的人有更多机会投身新时代文化创造洪流,用文学艺术的方式书写和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2024年,陕西的《延河》杂志刊发《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首倡“新大众文艺”,随后文化界理论界展开持续热烈讨论,形成全国性的热点文化现象。“新大众文艺”植根新时代中国文化土壤。当今时代,中华文明复兴之路不断迈进,人类文明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在多样文化交流交融交汇中深刻调整和重塑,呼唤并孕育着文化创造的新动力和新格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群众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文明水平普遍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文艺志愿服务深入基层。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16亿,5G网络覆盖率超90%,文化设施和活动在“云端”惠及更多城乡群众。国风国潮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形成“新中式”审美风尚,美术展、快闪等在楼宇商圈广受欢迎,高艺术含量的文创产品火爆出圈,村歌嘹亮唱响,艺术乡建繁花绽放……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艺术的规模、质量和样态提出新要求,并为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文艺,正在成为生活的刚需,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享受和创造的“双倍快乐”。
“新大众文艺”接续人民文艺的精神血脉。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今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主体的“大众”不仅是生活的担当者,更是生活的讲述者;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文艺叙事的素材,更是叙事的主体,他们以更昂扬自信的姿态承担起文化创造的时代使命。接续人民文艺精神血脉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不但在文艺联结大众的“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而且由于新技术加持在文艺联结大众的“质”上迈向新境界。
“新大众文艺”彰显新技术新媒介发展红利。技术进步是文艺创新的重要基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奠定了新大众文艺兴起的前提条件。科技进展、媒介更迭及其对文艺领域的介入,在催生新的文艺类型的同时,也从总体上降低创作门槛。近几十年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文艺呈现新意勃发、快速迭代的发展态势。从最早的“在网上传播的文艺”到“网生文艺”,从传统戏曲曲艺在短视频平台赢得大批年轻粉丝到文化主题网络直播间成为人们文艺生活打卡地……互联网不但为文艺提供了新题材新内容,还赋予其新形式新美学。据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 79.7%,短视频、微短剧用户规模分别达10.68亿人、6.26亿人。《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约为4210万部,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累计达6.38亿人,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为3030.1万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从平台载体、题材内容、媒介基础、美学内涵等多个维度对文艺发生影响,重构了文艺创作、发表和交流的机制,使更多创作才华和愿望得到释放,也使更多创作者及其成果被看见,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创造创新活动,催生出更多创作者,勾画出生机勃勃、新品涌现的文艺新图景。
作为一种敞开的、生成中的文艺,新大众文艺孕育于20世纪早期以来文艺大众化的时代延长线,萌生于新技术新媒介和社会文化繁荣的交叉点,兴盛于社会教育程度和文明程度普遍提升的现实中。它是新媒介条件下文艺创作传播接受方式的迭代革新,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初心和本质的时代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文艺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十五五”时期重要目标,为繁荣新大众文艺指明了方向。在新大众文艺浪潮中,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电动车上的外卖骑手、商圈楼宇的保洁阿姨、小店小铺的服务员、田间地头的农民大叔,凭借对生活的热情与敏锐,用镜头、画笔和文字,鲜活而即时地反映多样细分的现实生活,奉献出诗歌、小说、散文、书画、短视频、微短剧等文艺作品,带给人清新质朴的审美享受。同时也要看到,新大众文艺正处于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烦恼”和问题。比如,在主题上,如何以个体私人化的表达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在内容上,如何以碎片化的生活折射时代发展图景;在形式上,如何在保持原生态新鲜的同时不失艺术应有的精致;在传播上,如何用好大数据个性化推荐优势又避免落入“算法茧房”“唯流量论”的陷阱;在功能上,如何在呈现群众文化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激发更强劲的创新活力并以此赋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在研究上,如何总结新大众文艺的规律性认识并以此推动其行稳致远;等等。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建议纳入新大众文艺为推动其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这股文化新浪潮中涌现出的作品和案例,应当保持密切关注,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估、科学分析,更加精准地为之画像,从而凝聚学界业界以及管理部门关于“新大众文艺”的基本共识。同时,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立足新大众文艺发展实践创新文艺评论术语、范式和文风,对新作品新现象加以精准、有效的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推出标志性、示范性作品,为其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