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矛调机制化解千起纠纷!这家派出所巧用戏曲智慧提升矛盾化解效能
更新时间:2025-10-31 11:16 浏览量:1
近年来,乐平市公安局镇桥派出所(以下简称“镇桥派出所”)坚持“派出所主防”工作理念,深入贯彻省公安厅“13156”总体思路,自2023年省公安厅开展“三大专项行动”以来,该所坚持“处置在小、化解在早”,创新探索,将乐平市百年戏曲中的智慧资源,融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推出“三声”机制(即“锣鼓声中寻隐患、高腔声里破难题、戏文声暖解心结”),以法安民、以理服人、以情化结,成功化解辖区1000余起矛盾纠纷,有效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唱响基层治理“平安曲”。
▲走访群众(图/温娅)
锣鼓声中寻隐患
在乐平市,赣剧与古戏台文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鄱大地的文化版图上,是当地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乐平市镇桥镇作为古戏台文化的荟萃之地,不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浒崦古戏台等一批珍贵古戏台,更将唱戏、看戏、听戏的习俗深深烙印在民众的基因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锣鼓声起,便如历史的号角,宣告着大戏的序幕徐徐拉开,每一记鼓点都暗藏着戏码的玄机与情感的波澜,唯有慧耳者方能听出弦外之音,领悟其中雅致。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镇桥派出所的民(辅)警们,以赣剧与古戏台文化为灵感源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巧妙融合,创新推出“锣鼓声中寻隐患、高腔声里破难题、戏文声暖解心结”的“三声”矛盾调解机制,3年来成功化解1000余起矛盾纠纷。
“日常工作中,我们如同戏台上的‘听鼓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着基层治理中的‘锣鼓节奏’,主动探寻辖区潜藏的矛盾纠纷,将风险化解于萌芽之中。”镇桥派出所所长袁祥国告诉记者。
近年来,镇桥派出所民(辅)警利用好辖区各村爱演戏、群众爱看戏的特点,将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带至古戏台。群众会聚在古戏台看戏时,民(辅)警便化身“流动听鼓人”,深入到演出现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同时结合“民调评警”活动开展大走访工作,细心倾听并记录下群众“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力争做到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就能得到及时化解。
与此同时,民(辅)警还会在现场开展反诈、防盗、防火、防溺水等安全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和提升群众自我保护能力。
5月中旬,民(辅)警在“民调评警”活动走访中,捕捉到“锣鼓节奏失衡”。原来,坑口村村民余某与邻居黄某因卫生间排水管堵塞一事引发矛盾,双方争吵不休。在了解完情况后,民警现场制止双方争吵,并邀请村干部一起为双方调解。
“大家都是邻居,几乎天天见面,排水管堵了,咱们一起疏通就好了……”在民(辅)警和村干部的调解下,双方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民警借机请来专业人员,疏通堵塞的排水管,矛盾点得以解决,余某与黄某也在大家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高腔声里破难题
“在调解矛盾纠纷时,我们讲究赣剧‘高腔一嗓定乾坤’的气势。”袁祥国告诉记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化解辖区矛盾纠纷时,既要直击矛盾核心和问题关键,也要有化解矛盾的方法和手段,有质有效地化解群众矛盾。
如何有质有效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详细开展案情调查,全面掌握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是前提。
7月16日晚,镇桥派出所民警徐进辉刚巡查完辖区易溺水点位,便接到石墨村村民黄某某被隔壁桥黄村村民黄某福打伤的消息。
经调查,黄某某等人承包了石墨湖用于养鱼。当日17时许,黄某福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在石墨湖钓鱼,被黄某某发现。黄某某将黄某福钓到的鱼全部倒回湖中,黄某福气不过,便抄起黄某某船上的桨,朝其身上猛拍了几下,导致黄某某手掌和手臂受伤。
原本是一起普通的治安案件,但民警在传唤黄某福时,却遭黄某福妻子及桥黄村几十名村民的集体抵制。
袁祥国敏锐地觉察到两村的“火药味”,并深知石墨、桥黄两村因石墨湖权属纠纷由来已久,是两村的“世结”,遂立即安排民(辅)警联合村干部,对石墨村伤者和其他村民做好情绪安抚工作,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善于对复杂矛盾纠纷抽丝剥茧,找出矛盾纠纷的核心和症结所在,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袁祥国语气坚定地说。
随后,民警向桥黄村村干部了解情况得知,石墨湖人工养鱼历时多年,承包人换了几拨,但石墨湖现承包人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未与桥黄村签承包协议,也未向该村缴纳承包费,桥黄村村民早已心存不满。石墨湖现承包人却坚持认为石墨湖不属于桥黄村,故导致双方分歧很大。
民(辅)警了解到矛盾关键问题后,一边对桥黄村干部进行法治宣传引导,一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7月17日上午,双方到场进行调解。在镇村干部的配合下,利用两村乡贤影响力和群众对律师的信任,联合各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调解过程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最终,桥黄、石墨两村就此案达成和解,并成功将石墨湖承包权属纠纷予以化解,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该案件正如高腔戏中‘众人帮腔’的智慧,找到问题关键后,我们整合司法、行政、社会三方力量,构建‘和声共治’的化解机制,让矛盾纠纷在‘你唱我和’的协作中消弭无形。”袁祥国形象地比喻道。
▲古戏台下普法(图/受访单位提供)
戏文声暖解心结
对于民众而言,民(辅)警在化解矛盾纠纷时,除了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还应做到“天理、国法、人情”三方面兼顾,方能实现“鼓点动态平衡”。
2023年春节期间,镇桥镇吊钟村妯娌梁某某与夏某某因家庭琐事发生厮打,导致梁某某牙齿脱落。梁某某花费治疗费2万余元,但双方就梁某某修补牙齿费用商谈多次未果,且争吵愈演愈烈。
“都是一家人,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咧,妯娌和睦才能家庭和乐呀。”了解完具体情况后,镇桥派出所民警以亲情为纽带,对两人分别做思想工作。民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厘清是非曲直,并善用温暖话语与调解智慧,如同精心编排了一出情理交融的“戏文”。
通过沟通,民警强化了夏某某对其过失行为导致梁某某牙齿脱落,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赔偿的思想认识;梁某某也认识到索要医疗费要适度合理。
最终座谈时,镇桥派出所联合乐平市人民检察院、乐平市司法局镇桥司法所、吊钟村委会干部以及双方亲属到场协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这种法、理、情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双方当事人对民警更加信任,还让“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念在一次次成功调解中,化为生动的现实,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如今,在乐平市,一座座古戏台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有戏台的地方,就有一幕警民同心、平安和谐的“大戏”正在上演。这正是镇桥派出所创造性转化百年戏曲智慧的成果:他们从锣鼓声中提炼出洞察隐患的敏锐,于高腔调里淬炼出破解难题的方法,在戏文韵内汲取了化解心结的温情,由此“凝练”成的“三声”机制,奏出基层善治的和谐之音,于润物无声中化干戈为玉帛。
这场“戏曲+治理”的生动实践,成功将传统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治理的有效工具,让积淀百年的曲韵宫商,完美融入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乐章,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乐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