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为何接连助推甘肃两家民营剧团?
更新时间:2025-10-30 02:55 浏览量:1
新华社近期接连关注甘肃两家民营剧团——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与甘肃大晟演艺有限公司,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明确的政策导向与文化传播逻辑。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国家级主流媒体,新华社的每一次聚焦都承载着引领舆论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使命,此次关注民营戏曲团体绝非偶然,而是深度契合国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的政策方向,具体可从剧团特色与政策导向的契合点展开分析:
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
- 核心特征:“非遗活化的民间样本”
由创始人安万领衔,虽扎根基层却实现跨省影响力,全网话题量超18.2亿,吸引30万年轻粉丝(90后、00后)关注,其亮点在于“传统与流量的双向赋能”:
- 艺术上,复排《斩韩信》等10余部濒临失传剧目,改编《兴汉图》选段“潼关”,以更贴合现代审美的节奏与情感表达,曾引发线下演出万人合唱的热烈反响;
- 传播上,自2016年起坚持快手直播,演员通过生活化短视频与观众互动,部分场次结合地方助农需求推介特色产品,探索民营剧团“文化+公益”的非固定运营新路径;
- 精神内核上,安万身患血管瘤仍坚守“戏比天大”,即便台下观众寥寥仍全情演出,其个人经历与崇德尚艺的态度,成为打动大众的重要情感纽带。
甘肃大晟演艺有限公司
- 核心特征:“戏曲传承的青春力量”
2024年7月由孟真创立,80余名成员中85后占比超70%,成立仅数月已演出秦腔超400场,核心亮点是“以新形态激活传统剧种”:
- 团队构成上,创始人孟真跨界从工程行业转入秦腔领域,以“把流传变成流行”的理念吸引青年参与,打破传统戏曲团队的代际壁垒;
- 剧目创作上,既复排《潞安州》等经典传统剧目,又原创反腐题材新剧《青天海瑞》(为打造该剧曾赴海南实地考察,耗时5个月完成创作),通过贴近当代价值观的故事内核,让古老剧种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 传播路径上,以“大晟”为名(寓意“历经磨难取真经”),通过户外搭台、基层巡演等方式让秦腔回归民间土壤,被地方文旅部门评价为“有望在十年内重塑区域秦腔文化氛围”。
两家剧团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呼应了近年来国家关于戏曲传承的系列政策导向:
1. 政策顶层设计
从《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5年)到《“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国家明确提出“扶持民营剧团”“推动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抢救濒临剧种”三大核心任务。2024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启动的“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更要求完成100部剧目录制并开展高校公演,进一步强化戏曲在高校、基层的普及覆盖。
2. 资金与机制保障
中央财政自2021年起实施“濒临失传剧种演出补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无国办团体的剧种提供支持,按100场演出、每场5000元标准,单剧种年均补贴50万元,安万剧团的失传剧目复排、大晟剧团的基层巡演,均符合该补助政策的覆盖范围。
3. 鼓励创新传播
文化和旅游部在分析“安万现象”时曾明确提出,要“加快戏曲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创新传播形式”,而两家剧团的“快手直播互动”“青春团队创排”模式,正是政策鼓励的“在数据流量中寻找戏曲发展新路径”的典型实践。
新华社接连聚焦这两家民营剧团,本质是通过具象案例传递两个核心信号:
- 对行业而言,民营剧团无需依赖“体制输血”,可通过“艺术创新+流量运营+基层扎根”实现自我造血,为全国同类戏曲团体提供可复制的生存样本;
- 对社会而言,证明秦腔等传统戏曲并非“老龄化艺术”——既能通过安万剧团的“情感共鸣”打动大众,也能通过大晟剧团的“青春表达”吸引年轻群体,深度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国家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