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晚熟是有原因的
更新时间:2025-10-28 15:50 浏览量:1
中国戏曲没有古希腊戏曲那样完整的格局,没有西方戏曲出现得早,是有其原因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典戏曲成熟较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落后所致。其实并非完全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诚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比较发达,很多时候戏曲并没有获得长足发展。在原始时代,人们往往会唱歌跳舞,实现了歌乐舞的合一,或者说诗乐舞同宗同源。那时候的戏剧简单而粗糙,可以模仿别人的动作,模拟别人的声音,模拟大自然的声音,还可以群舞。很多人跟着巫师一起降神,一起跳舞。这样的戏剧具有一定的表演属性,并不能赚钱。到了奴隶时代,仍然有了诗乐舞的展现模式,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都有这些艺术形式的展现,却没有发展成高度发达的戏曲艺术形式。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像古希腊那样格局完整的神话,也没有出现像古代印度那样的宗教狂热,以至于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简单,不会创作鸿篇巨制的戏剧。从诗歌方面就可以表现出来,中国古代的史诗几乎乏善可陈,曾经出现过,但最终失传了,后来就没有什么史诗出现,当然也不可能有整本的剧本出现。尤其是在原始时代和奴隶时代,几乎没有完整的戏曲模式。原始时代和奴隶时代的诗歌一般比较短小,舞蹈也没有非常发达的艺术体系,最终造成了戏曲土壤的先天不足。音乐、舞蹈发展到宋代以后,才与科白戏、说唱艺术平行发展。俳优就是表演戏剧的艺人,往往被人轻视,甚至成为低贱人,收入不高,还被人笑话。
戏曲和文学一样,要靠统治阶级推行,才可以广而告之,才能被老百姓接受。孔子周游列国就是要靠诸侯的权力推广自己的学说,可以事半功倍。戏曲的推广也是如此,首先要获得权力系统的青睐,才能获得推广。诗歌在发展过程中,成了权力系统内部文人的玩物。很多官员写诗,互相酬唱,互相吹捧,可以扩大自己的名气。但通过写诗赚钱的文人并不多,即便到了近代,通过写诗赚钱,成为富豪的人也不多。戏曲也是如此,只是娱乐人的东西,或者是怡情遣兴的东西,没有赚钱的属性。艺术从来如此,只是人们吃饱喝足之后玩弄的东西,甚至具有超功利的属性,不能用来卖钱,除非发展比较成熟,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才可以搞商业推广。倘若能够获得权力系统的推广,那么艺术形式将会迅速商用,或者说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很多人的追捧。唐玄宗建立梨园,招收梨园弟子,其实就是招收俳优,就相当于现在招收马戏团的小丑,总是不被人看好。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皇家权力的介入,戏曲才具有了稳定的模式,才逐渐在权贵之间流行开来。民间的戏曲也受到了影响,逐渐走向正规化。一些写作剧本的人大多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或士大夫,有的还是官员。唐玄宗自己写的《霓裳羽衣曲》,算是作曲家。
在古希腊和古印度从事戏曲创作的人地位很高。那时的知识分子不存在仕途问题,可以全力以赴搞戏曲创作,这就使得古希腊和古印度戏曲早熟。而在中国古代,文人远离表演艺术,同仕途经济紧密结合,导致戏曲长期没有创造基础。很多文人为了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就要写诗作词,写文章,却瞧不上写剧本的,自己也不会写剧本,甚至写诗作词与写文章试图联系起来,都是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戏曲创作。汉代的东方朔善于曲意逢迎,善于做小丑化的表演。当然他的表演并不能成为完整的戏曲,或者说他的表演不能形成完整的戏曲模式。而大多数古代文人都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能,有着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要做官,让知识成为晋升的工具。那些从事表演艺术的人被社会鄙视,知识分子也鄙视他们的。换句话说就是,知识和娱乐是截然分开的。戏曲艺术的长期发展和知识严重脱离,不可能形成综合各种知识的艺术表演结构,也不一定能形成严谨的剧本。到了元代,才有了南戏和散曲,有了整本的戏曲剧本。地方戏比较发达,在民间演出有着反抗阶级压迫的意思,当然也有民间的文人写成君王戏、英雄戏、才子佳人戏等,并没有太多批判的锋芒。民间戏曲并不入统治阶级的法眼,不可能到宫廷去演出,直到晚清时期,才有了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了京剧。
地方戏曲的表演只是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并不会被权贵赏识。权贵赏识的是宫廷音乐,而不是民间音乐。宫廷表演一般是诗乐舞合一的,歌词是诗,唱出来的是乐,配合的是乐,跳起来的是舞蹈。即便有一些地方戏能够被王公大臣欣赏,甚至王宫大臣的院子里就有戏楼,还养着很多戏子,但这样的戏曲系统并没有全方位公开,也没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倘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像唐玄宗一样重视戏曲和音乐,那么戏曲和音乐将会大大发展,甚至有可能发展出交响乐,发展出规模宏大的戏曲模式。戏曲长期在民间发展,没有权力系统助推,文人们不喜欢,或者说能够创作剧本和音乐作品的文人大多专注于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专注于仕途的晋升,而不会专注于戏曲创作,也不会关注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们只会写诗作词,会写文章。即便做了官员之后,也仍然要写一写诗词,怡情遣兴,歌功颂德,写一写文章,表达自己的志向,当然也可以写文章给皇帝,算是写表,要提出自己的治国方案,或者只是歌功颂德,直谏的非常少。古代戏曲晚熟,主要还是没有获得权力系统的推广,而诗词却早熟,是因为获得了权力系统的推广。除此之外,文人士大夫能够创作剧本,却偏偏把剧本视为末流,把演戏的俳优视为底层人物,不愿与之为伍。当然社会经济也没有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致使戏曲发展出现了先天不足的状况。
中国古代戏曲晚熟是有原因的,似乎并不能归于一处。倘若中国古代戏曲被文人雅士欣赏,和诗词一样受到重视,那么戏曲的早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到了现在,演戏的明星挣钱很多,似乎俳优受到了重视,很多作家都要写剧本赚钱了,似乎验证了时代的进步,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的差距,看到世道与人心。当人们拿一个明星演员的收入和一个普通农民的收入对比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的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