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位”到“C位”!牟平一线职工用艺术点亮金秋
更新时间:2025-10-28 12:45 浏览量:1
12万人在线看职工演节目,牟平这波操作真没白干。
不是明星演唱会,不是网红直播,是普通打工人自己编、自己演、自己上台。
政务窗口的姑娘跳起了上班日常,车间老师傅唱起了京剧新词。
没人请专业团队,但比专业还打动人。
直播点赞破3万,不是靠滤镜,是靠真实。
那些在办事窗口熬过的午间、在流水线上咬牙挺过的夜班,全被编进了舞蹈和歌曲里。
观众看的不是表演,是自己。
金奖给了丰金集团的《祝福祖国》,不是因为舞步多高难,是因为他们穿着工装跳出了尊严。
教育系统的合唱《伟业》,唱的是教案和粉笔灰,不是舞台灯光。
没人提“文化惠民”这四个字,可文化早就悄悄扎进了车间、窗口、学校。
没人喊口号,但50万专项资金砸下去了,10个职工团队要被重点培养。
这钱没花在请明星,花在了让普通人发光。
新落成的工人文化宫,1.2亿,没建豪华会所,建了公开课、沙龙、长廊。
照片墙上贴着的,是焊工的笑脸、护士的背影、快递员的雨衣。
这才是真正的“最美劳动者”。
抖音上刷到《在路上》的人,可能不知道这是政务中心的改革案例。
但他们笑了,点了赞,转发了。
这就是最硬核的宣传。
别再说基层文化没人管。
有人在默默干活,用一台摄像机、一支笔、一腔热血,把枯燥的日子,过成了能唱能跳的诗。
三年行动不是口号,是真金白银,是每月一课,是季度沙龙,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站上舞台。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环卫工跳舞吗?
牟平有了。
你见过窗口办事员唱京剧吗?
牟平也有了。
这不是文艺汇演,是尊严的觉醒。
工人文化宫不是摆设,是根。
根深了,树才长得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