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浙江宣传丨“什么是叫好又叫座,看完这出戏就知道了”

更新时间:2025-10-28 07:45  浏览量:1

“开头的变装已经很精彩了,没想到后面的精彩一轮接一轮”

“任何人没看过浙婺的《三打白骨精》,我都会替你感到可惜”

“什么是叫好又叫座,看完这出戏就知道了”……

这段时间,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创排的《三打白骨精》正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巡演,所到之处,用“一票难求、座无虚席”来形容毫不为过。从剧场外排起的长龙到短视频平台的刷屏点赞,从国内戏迷“求巡演”的邀约、各大剧院戏票“售罄”的张榜,到海外演出时的掌声雷动,这部作品不断刷新着大众对传统戏曲的认知。

婺剧《三打白骨精》剧照 图源:“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本就不是“陌生面孔”,群众基础深厚,也曾被多个剧种改编并搬上舞台。比如,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60多年长演不衰,被誉为绍剧猴戏的里程碑式剧目;还有同题材京剧、昆剧等,其中的角色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

不过,当一个IP被反复演绎,很容易陷入换角不换套路、表演同质化的困境,看了开头能预想结尾,很难给人新鲜感。如何跳出“复刻”的窠臼,在经典之上再攀高峰?

由姜朝皋担任编剧、翁国生执导的新编婺剧《三打白骨精》,就给出了“老戏新唱”的鲜活范本。借用网友的话来说,它最大的魅力恰恰在于“守正守得巧妙,创新创得时髦”,让经典“活”在了时代舞台上。

说它守正,是因为它守住了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婺剧“武戏文唱、文戏武做”的特色在这部戏中得到延续和更广泛的发展。唐僧一改既往的文弱形象,为了躲避妖精的追杀在台上摔跌跪扑,在情境中自然展现高超“武力值”;白骨精甫一登场就秀出绝技“变脸变装”,行云流水般的“变身”吸引了全场目光。而这一系列的“炫技”不是为了“抢戏”,恰到好处、合情合理的“整活”,既彰显婺剧大开大合的独特风格,又守住了作品所传递的“惩恶扬善、辨伪存真”理念。

说它创新,是因为《三打白骨精》不靠浮夸特效“唬人”,而是真诚展现与时俱进、不落俗套的创作姿态。无论是激光特效跟随金箍棒画出的“保护圈”、无人机扮演的侦察敌情的“小蜜蜂”,还是“金华府酒”“两头乌”等本土元素和趣味桥段的巧妙穿插,都跳出了其他版本的固有框架,将剧情变得神奇莫测、灵动有趣,也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创作团队的用心。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火爆并非个例,这些年来,还有一些传统戏曲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不俗反响。但回过头看,不管是跨剧种移植还是改编的作品,都有不少“翻车”或“水土不服”的案例——有的“为创新而创新”,丧失了原作的精髓和戏曲的本体;有的为迎合市场、追求话题度,导致传统韵味尽失;有的剧目只在舞美上“下血本”,形式大于内容,可灯光一暗、道具撤走,留下的只有空洞的舞台和尴尬的剧情……

正如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传统戏曲从“经典”走向“精彩”的探索,同样是一场需要闯关破局的“修行”。要让老戏迷颔首称道“对味”,又要让新观众看得亲切,还得找到一些不跑偏又吸睛的“打开方式”。

9月25日,中国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表演婺剧《三打白骨精》 图源:新华社

把特色做到极致。就像老字号在打造品牌时,用料必选上乘、工序绝不敷衍,哪怕是看似寻常的步骤也要倾注百分百的匠心。不少戏迷感叹一些剧团仿佛没有创作瓶颈,背后其实是这些剧团对每个细节“死磕到底”的较真。

昆曲将静似雕塑、动如行云的典雅演绎到极致,越剧则将青春靓丽、满台生辉的唯美展现到极致,至于作为浙江地方戏中“实力派”代表之一的婺剧,更是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全员狠人”。比如在《三打白骨精》里,主角人人“能打”,配角个个演技在线,就连一个小小的花果山“传令猴”也惹得满堂喝彩,最大程度发挥“文戏武做”的剧种特色、成就不可替代的剧种魅力。“浙婺果真不养闲人”“武戏还得是婺剧”的评价,正是观众对这部作品艺术品质的肯定。

技艺双修,彼此成就。时下的舞台上,不少表演总想着靠科技噱头博眼球,看似赚足了“新潮”的吆喝,实则游离在剧情和叙事之外。技术是技术,戏曲是戏曲,两者各说各的,到头来落得“两张皮”的尴尬。

老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对戏曲艺术而言,“技艺双修”的真谛在于技术必须服务于艺术;对戏曲演员来说,“技艺双修”的“技”绝对不是“花架子”,而是经年累月打磨出的“独门绝技”,更是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底气所在。戏曲艺术追求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热闹,而是“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绵长感染力,而余音绕梁靠的就是实打实的真功夫。台上举重若轻的一招一式、栩栩如生的演绎,无一不浸透着“台下十年功”的锤炼。比起“流量玩法”,演员的真功夫不仅能让观众收获“技术流”的赏心悦目,更是一个剧目乃至剧种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

在改编中见自己。相比近年来“一窝蜂”涌现的原创剧从呱呱坠地到臻于成熟的低成功率,经典改编无疑为戏曲创作开辟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其基于共同人性的写照造就了亘古不变的魅力;而如何让老故事击中当代人,是值得每一个创作者思索的命题,也让改编永远蕴藏着新的可能性。

比如,晋剧《庄周试妻》《烂柯山下》之所以成为观众“必点剧目”,正是因为它用当代审美观激活了历史人物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脉搏;又如,在婺剧《三打白骨精》中,有人读出“忠臣难为”的憋屈,有人悟到“破心中贼”的修行,也有人看透“假象皆为虚妄”的真相。

可见,好的改编,“守正创新”是金科玉律,原著的魂不能丢,人物的底色不能跑偏,但叙事方式可以大胆一点,艺术手法可以新颖一些。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只有当每一个观众心中都留下一个真正打动他们的哈姆雷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等等,这出戏才算是真的成功了。

老戏新唱,唱好了就是破茧重生,还可能成就新经典。希望更多戏曲人能沉下心来,既不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又有直抵现代人心灵的表达,让方寸舞台上“戏”水长流。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